秦寧,一朵在科研和生産工作一線逐漸生長起來的“鏗鏘玫瑰”,她始終秉持著勤懇奉獻的敬業精神,以一絲不茍、吃苦耐勞的工作態度為祖國石油勘探事業做出重要貢獻。在第一屆中國科技青年論壇總論壇上,作為勝利油田物探研究院的總工程師,她聲情並茂地向大家講述了廣大石油工作者傳承與發展的創新經歷。
多年來,她專注于“為地下岩體構造做CT”,用自主研發的軟體模塊為油田一大批高産井的發現提供了技術支撐,逐步形成石油能源行業集成化、高端化、智慧化、平臺化、産業化全鏈條科技創新“大兵團”作戰新範式。
“只有荒涼的沙漠,沒有荒涼的人生。”秦寧的人生從物産富饒的青島海邊開始,被油田中的放炮聲點燃,從此被勘探出石油的成就感填滿。她的家鄉在青島平度,20公里外就是濰北油田。“小的時候,我經常聽到油田中傳來放炮的聲音,看著身著紅工衣的石油工人一邊擺弄著各種儀器,一邊高聲唱著《我為祖國獻石油》。”鏗鏘有力的歌聲伴隨著陣陣放炮的聲音,在秦寧的心中埋下一顆好奇的種子:“靠放炮就能找到石油?這也太神奇了。”隨著她逐漸長大,兒時心裏埋下的那顆種子生根發芽。高考結束,她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石油勘探專業。從此,深深愛上了勘探找油這項事業。
2013年,秦寧博士畢業,放棄留校工作的機會,同時也拒絕了國內外知名公司拋來的“橄欖枝”,堅定地選擇了紮根祖國大地,成為勝利油田的“勝利人”。“勝利油田是一個有獨特魅力的地方,它的地質構造複雜,勘探開發難度非常大,對高端人才和技術創新的需求最迫切。一代代勝利人憑著‘骨頭縫裏找肉’的勁頭,硬是找到了70多個大大小小的油田。讓我感覺到這是一個大有可為的地方;能跟這些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的勝利人一起工作,一定能幹出個樣子來。”
“跟所有新人一樣,剛進入油田,面對陌生的勘探生産實際,一開始也不適應,負責處理的地震資料總是達不到要求。”職業生涯第一次組織生活會上,在談到自己的不足時,秦寧情不自禁地哭了。會後,黨支部書記單獨找到她,耐心講述自己如何從一名大學畢業生成長為技術專家的經歷和感受。通過這次談話,秦寧明白了:在辦公室是悶不出油味的,必須到現場去。從那以後,她主動要求去野外採集現場掌握第一手資料。
“物探採集大多是冬天施工,一齣去就是一整天,儘管穿著好幾層棉衣棉褲,還是凍得手發麻、腳冰涼,嘴發紫。同事們勸我留在駐地,但我心裏清楚:不到現場,就無法了解實際情況;不看到原始數據,就無法分析定位問題。” 一個工區三維採集的地震數據多達10TB,相當於1萬部電影,但這些看起來冰冷枯燥的數據,在秦寧眼裏卻充滿了生機活力。經過幾個月的努力,她終於拿到自己處理的地下構造成像剖面。“這段經歷更加堅定了我作為石油科技工作者的決心,激發了我在找油一線實現人生價值的拼搏鬥志。”
2014年,秦寧參與海外項目投標工作時,了解到外國公司的商業軟體不僅報價高,而且禁止用戶使用其商業軟體參與投標。“這件事對我觸動很大,更讓我清醒地認識到:任何核心技術都是買不來、要不來、討不來的,中國人要想挺直腰桿做勘探,就必須走自主研發之路。”
自主研發註定是一條充滿崎嶇的道路。那段時間秦寧就像著了魔,吃飯想、走路想,連睡覺前“放電影”腦子裏都是成像的模型和公式,經常忙到忘記時間,一抬頭已經是深夜。
有一天晚上秦寧開車回家,遇到下大雨車輪陷到大坑裏,她站到車前,看著射向遠方的燈光,突然來了靈感:一個燈的亮度和範圍有限,但是多個燈疊加到一起就能照得亮照得遠。順著這個思路,她帶領團隊開展精準攻關,終於突破了技術上的瓶頸,成功研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高精度成像軟體模塊,提高了地下油氣藏的成像精度,為油田一大批高産井的發現提供了技術支撐。秦寧受邀在美國SEG和歐洲EAGE國際會議作技術報告,得到國內外同行的高度認可。
近年來,秦寧和團隊從二維、三維、高精度地震的技術“跟跑”,實現了單點高密度、全節點高密度地震的技術“並跑”。展望未來,她完全有信心、有能力在新的起點上實現更多更大的突破,在關鍵技術上實現“領跑”。“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石油作為化工原材料,需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而我們還需要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雙碳目標,因此對科技創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石油科技工作者,秦寧深知自己的責任和使命:為國家多找油,多找效益油。她以實際行動譜寫著為祖國找油的初心,不斷攻堅克難,銳意進取,如同一朵盛開在勝利油田的鏗鏘玫瑰,迎風生長,用奮鬥的青春為祖國石油勘探事業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