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

讓再生醫學造福更多患者——呂瓏薇

來源:央視網 | 2023年05月12日 16:11
央視網 | 2023年05月12日 16:11
原標題:
正在加載

在人們的傳統認知中,醫生是救死扶傷、盡心守護生命的神聖職業。而醫學的不斷精進、科技的不斷嵌入也促使醫生更關注患者所需,更精準地讓患者享有健康和幸福。在第一屆中國科技青年論壇總論壇上,來自北大口腔醫院的呂瓏薇用向在場的嘉賓們展現了科技助力醫學發展的重要作用,以自己的科研故事生動詮釋了具有“科技性”的“醫者仁心”。

呂瓏薇在演講中闡釋了中國口腔醫學的特色:“它關注的不僅僅是牙齒,而是整個口腔以及周圍的面部組織。在國外,頭頸外科醫生在醫院,只負責手術,而牙醫大多在診所,只負責看牙,是相互脫節的;而國內,在口腔醫院這樣的綜合平臺上,可以進行多學科聯合診療。正因如此,他們也在為千千萬萬的患者和家庭帶來生的希望和信念!”

呂瓏薇介紹道,口腔頜面部複雜骨缺損發病率很高,在我國每年就會有約一百四十萬人因腫瘤、外傷等很多原因遭受著這樣的痛苦,組織缺損導致的口鼻腔穿通以及對面部外形的影響,讓喝水、吃飯、與人交談的日常生活都無法進行,為了修復患者口腔頜面部組織缺損,經過口腔修復界一代又一代的前輩們不斷探索,逐漸總結出一套用橡膠、樹脂等材料,製作面部假體和假牙的方法。雖然,這樣的假體已經大大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質量,但是假體畢竟是可以摘下來的,缺損仍然存在。要想真正把缺損恢復起來,有兩個辦法:一個是取自體骨移植到缺損區,但取骨區會有損傷、疼痛和並發癥;另一個方法,也是隨著3D打印技術的發展在近些年用到臨床的,就是根據缺損區的形態製作3D打印鈦網支架去佔位,但並不是真正的組織再生。不論用哪個辦法,都有兩個問題:一是需要修整缺損區的外形,也就是去掉一些健康組織,才能植入自體骨或鈦網;二是,植入物與不規則的缺損邊緣難以做到完全貼合,會大大影響癒合效果。

面對這些問題,呂瓏薇想到基於形狀記憶材料,製備4D打印支架,為3D打印增加時間響應的第四維度:在植入前,將材料縮小,植入後,在體內恢復原有的形態;這樣就不需要去除健康組織,又能夠在植入後與剩餘的組織緊密貼合。

然而,尋找符合要求的材料是最大的難題。終於,在與化學、材料學家們的合作下,呂瓏薇研發出了符合需求的4D打印材料,能夠在37℃體溫下,恢復形變;而黑色的,是進一步優化的形態、功能雙重動態可調材料,它還能按照體內骨修復過程的需要,在近紅外光照下按需釋放所需的促成骨因子。通過體內研究,呂瓏薇發現,這種材料能夠很好地實現複雜骨缺損的再生修復。“這樣的結果讓我們十分振奮,這項創新成果有望讓包括身體其他部位骨缺損的患者獲得真正的組織再生。”

在這些問題的攻堅過程中,呂瓏薇為了尋找匹配的合作者,花了半年多的時間閱讀了上千篇文獻,檢索出幾十位學者,再從中篩選出近十位,逐一聯絡。這樣大的工程,好比大海撈針。在科研上,呂瓏薇專注求索,在治療上,她對患者真誠服務,為千千萬萬遭受痛苦的病人贏得新生,帶來希望。

作為醫生,呂瓏薇和再生醫生研究的專家們真切感受著患者的急難愁盼;她們夜以繼日、不斷創新攻堅克難。在創新之路上,一代醫生不懼風雨,勇挑重擔,將在醫教研中的專注求索,轉化為對患者更有溫度的真誠服務。

編輯:王京立 責任編輯: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返回頂部
正在閱讀:讓再生醫學造福更多患者——呂瓏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