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兆文是聞名兗州十里八村的“能人”,她創辦的“向陽花”家庭農場人均收入比當地農民高30%以上,吸納會員200余人。在山東濟寧,“向陽花”這樣的家庭農場達到3.4萬家,經營土地達190余萬畝。
鄉村要振興,需要更多的“向陽花”。但“誰來種地”“種子難題”“鄉村治理”……等問題亟需破題、解題、結題。作為農業大市,濟寧主動破難題、勇闖新路徑,相繼創新推出“鄉村振興合夥人”模式、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創新優秀文化賦能社會治理。
招募合夥人,傳統田野迎新希望
濟寧兗州漕河鎮管口新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三不靠”村落:不靠城、不靠廠、不靠交通要道,無其他資源。
鄉村振興,一個也不能少。管口新村黨組織站了出來,帶領群眾做土地文章,以村集體名義註冊成立了濟寧春粟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管口新村 麥香田園”品牌。短短5年時間,管口新村集體收入由零資産、且有負債,轉變為公司年純利潤200余萬元,帶動村民增收500萬元以上。
“村黨組織+企業+農戶”模式已在濟寧推廣開來,將黨組織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鄉村的發展優勢、産業優勢。目前,濟寧共有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3165家,入戶社員17.6萬戶,所有行政村集體經濟收入年均超過10萬元,超過50萬元的村佔比達30%。
鄉村要振興,得把人才吸引到希望的田野上。濟寧市在全省率先實施“鄉村振興合夥人”制度,引導有志人才投身鄉村振興。精選鄉村産業合夥項目,面向社會廣泛發佈合夥人“招募令”。鼓勵合夥人根據招募項目,找準與鄉村振興具體項目的合作結合點,以要素投入實現合夥、以集體組團實現合夥、以管理創新實現合夥升級等方式,多元化推動項目落實落地。
截至目前,濟寧全市已設立鄉村振興工作站25家,招募合夥人253名,落地項目215個,吸納就業2.1萬人,促進農民增收1.6億元。
土地活起來,資金是個問題。濟寧鄒城以“按揭農業”激發産業發展新活力。目前,鄒城按照30%首付按揭經營,一個投資19萬元的960平方米高標準大棚,可實現年純收入約8萬元,農戶一年就能掙回近一半的成本。
種業振興行動,“種子芯片”破題
目前,濟寧大豆良種暢銷安徽、江蘇、河南等10多個省份,覆蓋黃淮海65%的區域、長江中下游33%的地區,現在越來越多的“濟寧種子”撒向全國。
做強種業“芯片”,需要矢志不渝,濟寧趟出了“育、繁、推”種業振興新路子。
“育”須選出“好種子”,採用育種聯盟方式,以種業龍頭企業為主體、科研團隊為支撐、院士專家為導向,聯合開展優質高産新品種科研攻關。
“繁”則育出“好苗子”,建設良種基地提高供種能力。濟寧全市共發展規模以上種子企業56家,帶動近900家標準化育種農業合作社,建成商業化良種基地87.8萬畝,年繁大豆制種量近1.8億斤,大豆育種面積更是佔整個山東省的70%之多,聖豐、祥豐、華亞等制種企業成為大豆、花生種業的“國家隊”。
打出“好牌子”,就要做好“推”的文章,讓“濟寧種業”走出去闖市場。濟寧建立了試驗示範園區,承辦全國首屆大豆種業高峰論壇、大豆種子成果轉化現場會,組織開展種子技術推廣工作,在全國首創“互聯網+種業”營銷新模式。
目前,濟寧已成為黃淮海區域最大的大豆種子繁育加工、銷售集散中心和技術服務中心,同時擁有嘉祥豆種、兗州麥種、汶上豆種3個國家級制種大縣,嘉祥豆種入選國家沿黃大豆産業集群,魚臺水稻、泗水花生等獲批山東省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縣。
傳統文化惠農,“鄉村善治”成真
濟寧是“孔孟之鄉”,文化資源得天獨厚,濟寧創新優秀文化賦能社會治理,破解“鄉村善治”難題。
在農村和城市社區,濟寧普遍設立善行義舉“四德榜”和道德模範宣傳欄,使優秀傳統文化注入群眾血脈、融入日常生活,發揮以文化人、培根鑄魂、道德滋養的重要作用,激發全社會崇德向善正能量。
打造“蒲公英夜堂、儒學講堂、幸福食堂、雛鷹課堂、結婚禮堂”,“五堂”品牌引領鄉村文明新風尚。濟寧依託文明實踐站建設216處“幸福食堂”,所有農村空巢老人每天交5元錢就能解決一日三餐。組建155支“雛鷹課堂”服務隊,為留守兒童提供寒暑假看護及課業輔導。同時,“蒲公英夜堂”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儒學講堂”帶動形成了“人人彬彬有禮”的社會新氣象,“結婚禮堂”弘揚了簡約文明的婚嫁新風尚。
濟寧創新“和為貴”調解機制,把“仁義禮智信”“禮之用,和為貴”等傳統美德融入村規民約,創新建立市縣鄉村四級“和為貴”社會治理服務中心,實現矛盾化解“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地”。據統計,濟寧交通事故、婚姻家庭等專業性“和為貴”調解組織273個,年均調解案件1.3萬件、調解成功率在9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