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東:一眼千年,知來路方知去路

副標題: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1-07-23 16:21:37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1-07-23 16:21:37
原標題:
正在加載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如何開掘它、傳播它、點燃它、引爆它,實現一種超越于文藝産品本身的、具有普世價值和認知拉升的裂變力量和深遠影響?

近年來,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努力探索文化表達和美學範式,先後推出了以《國家寶藏》《典籍裏的中國》《中國詩詞大會》《經典咏流傳》等為代表的一大批經典文化節目,已然找到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大眾文化、時代文化以及潮流文化對話的通路,得到越來越多的響應和跟隨,推動了全社會的“文化養成”。

于2017年年底起亮相的《國家寶藏》,作為電視文藝在文博領域的開山之作,首創文化的內核、綜藝的外殼和紀錄的氣質,融合戲劇、歌舞、朗誦、戲曲、服飾大秀等豐富多樣的呈現形式,在“讓國寶活起來”的主旨下,節目幾乎向各種藝術形態發起極致挑戰,始終在傳統與時尚之間、歷史與藝術之間尋求恰到好處的尺度,只為讓觀眾能夠更加真切地走進文物的生命傳奇。

《人民日報》(海外版)7月21日發表“國寶守護人”靳東的署名文章《一眼千年,知來路方知去路》,講述與“國寶”同行的日子,見證“一石、一絲、一畫、一瓷”在我們眼前漸次“活”起來……

《一眼千年,知來路方知去路》

靳 東

承古人之創造,開時代之生面。歷史源於一代代人的書寫,既有故事,又有遺珍,更沉澱出文化、閃耀著智慧。歷史文化遺産不僅生動述説著過去,也深刻影響著當下和未來。


講清楚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和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是我們文藝工作者應當努力完成的任務。當“十四五”到2035年的遠景宏圖鋪展在眼前,文藝工作者手握文化之筆,應更加努力將建設文化強國的“大寫意”,繪製成精謹細膩的“工筆畫”。


我曾在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第三季擔任“國寶守護人”,這一身份賦予了我更多責任與使命。雖惴惴不安,但無礙我與大家一起,延續上下求索的勇氣,承接尋理求知的理念。


我守護的國寶是明永樂青花海水江崖紋三足爐,它見證了紫禁城六百年曆史。踏入故宮,眺望一座座雄偉的宮殿,遙想它經歷的滄桑巨變,六百年裏中華民族走過的路,擁有過的一切,都化成了我們的歷史、審美和精神。而這尊香爐,則站在六百年的起點,帶著永樂皇帝“安定(鼎)”的理想,凝望著紫禁城的一批批過客。

知來路,方知去路。在古代,一件件瓷器,化身交流的使者,鏈結著中國與世界。


六百年來,明永樂青花海水江崖紋三足爐與紫禁城一道,一面面向草原,遙望陸上絲綢之路,一面面向河海,遙望海上絲綢之路,見證守望著新時代的起點。如我在節目中飾演的鄭和的臺詞:“只要大家齊心協力,守望相助,即使遠隔萬水千山,也一定能夠走出一條安定的大道。”


除了明永樂青花海水江崖紋三足爐,故宮博物院還帶來了另外兩件國之瑰寶:氣勢雄偉的午門,讓我們見證了中國文人士大夫的錚錚鐵骨,更讓我們看到戰火紛飛的特殊時期,考古人在北京中軸線上的古建築間奮力測繪,只為“亦當盡其一技之長,以謀存故都文獻于萬一”。


精美絕倫的金嵌珍珠天球儀,讓我們感懷先人求知浩瀚太空的探索精神,更讓我們看到中西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淘洗上下五千年之時光,淬煉中華文明之精華。一件件國寶在跌宕的“前世傳奇”和動人的“今生故事”裏款款而來。它們既是“劇中人”,也是“見證者”,從發人深省的史實到古典浪漫的情懷,我們的先人頑強如石、韌勁如絲、燦爛如畫、典雅如瓷,中華文化的薪火相傳,就從我們眼前漸次“活”起來的一石、一絲、一畫、一瓷開始。


每一件國寶,都是記載民族血脈的基因密碼;每一座歷史文化遺産,都是守護中華文明的基因寶庫。探索中華文明寶藏,堅定文化自信,願我們走得更遠。

圖片來源: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家寶藏》文章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2021年7月21日 07版)

 

編輯:張淩雲 責任編輯: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全部評論

查看更多評論

我來説兩句

我要評論取消

提交

微笑
酷
親親
耶
鼓掌
調皮
星星眼
大笑
偷笑
比心
點讚
送你花花
禮物
慶祝
666
打氣
棒棒噠
打call
厲害了
加油
大神V5
睡著了
發呆
疑問
害羞
暈
哼
抓狂
驚恐
捂臉
機智
摳鼻
往期回顧
正在閱讀:靳東:一眼千年,知來路方知去路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