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載著五千年中華文明的博大和厚重,凝聚著眾多觀眾、網友的熱愛和期待,蘊含著一如既往的朝氣和活力,《國家寶藏》第三季,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優秀大型原創IP,被譽為“開啟中國古典文化綜藝元年”的現象級節目,在歷時兩年的探索磨礪之後,將於12月6日起每週日晚20:30檔回歸央視綜藝頻道。
作為一檔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第一季走遍華夏文明的腹心,第二季看遍五千年孕育的生機。再次揚帆啟航的第三季,延續上下求索的勇氣,承接尋理求知的熱情,攜手九座享譽世界的中華文明歷史文化遺産,拉開一幅泱泱中華、萬古江河的歷史畫卷。
“何謂華夏?何以中國?”“在人類歷史的長河裏,中華文明為世界貢獻了什麼?”全新一季《國家寶藏》將中華文明放置到整個人類文明的坐標系裏,繼續書寫上下五千年的中國故事。
節目就是要讓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産、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活起來”,帶領觀眾閱盡國之瑰寶,共同解讀中華文明的基因密碼,並向世界傳遞古老而又正當青春的中國聲音。
基礎信息
【節目名稱】
《國家寶藏》第三季
【播出平臺】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藝頻道(CCTV-3)
【播出時間】
2020年12月6日起每週日晚20:30檔
【英文名稱】
The Nation’s Greatest Treasures
【節目類型】
大型文博探索節目
【主創信息】
總策劃、總監製:朱彤
監製:曹毅
顧問:劉玉珠 王旭東 關強
策劃:羅靜 婁瑋 王躍工 朱鴻文 金瑞國
張和平 劉軍衛 李濱
總製片人:呂逸濤
總導演:于蕾
第三季文化遺産及博物館(院)標準名稱、年代信息
1、紫禁城(六百年)故宮博物院
2、西安碑林(九百三十年)西安碑林博物館
3、蘇州古典園林(一千年)蘇州博物館
4、西藏布達拉宮(一千三百年)西藏自治區布達拉宮管理處
5、敦煌莫高窟(一千七百年) 敦煌研究院
6、秦始皇帝陵(兩千兩百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7、曲阜孔廟、孔林、孔府(兩千五百年)孔子博物館
8、廣漢三星堆(三千二百年)三星堆博物館
9、安陽殷墟(三千三百年)殷墟博物館
全三季館(院)長信息
第一季:單霽翔(故宮博物院院長)、楊志剛(上海博物館館長)、龔良(南京博物院院長)、段曉明(湖南省博物館館長)、馬蕭林(河南博物院院長)、強躍(陜西歷史博物館館長)、方勤(湖北省博物館館長)、蔡琴(浙江省博物館副館長)、馬寶傑(遼寧省博物館館長)
第二季:單霽翔(故宮博物院院長)、羅向軍(河北博物院院長)、張元成(山西博物院院長)、郭思克(山東博物館常務副館長)、魏峻(廣東省博物館館長)、盛建武(四川博物院院長)、馬文鬥(雲南省博物館館長)、賈建威(甘肅省博物館館長)、于志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館長)
第三季:婁瑋(故宮博物院常務副院長)、裴建平(西安碑林博物館館長)、陳瑞近(蘇州博物館館長)、覺單(布達拉宮管理處處長)、蘇伯民(敦煌研究院副院長)、李崗(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長)、郭思克(孔子博物館館長)、朱岩石(殷墟博物館館長)、朱家可(三星堆博物館常務副館長)
第三季文物信息
故宮博物院明永樂青花海水江崖紋三足爐金嵌珍珠天球儀午門
西安碑林博物館昭陵六駿顏氏家廟碑石臺孝經
蘇州博物館真珠舍利寶幢文衡山先生手植藤微縮明式傢具
西藏自治區布達拉宮管理處法王洞文成公主像清代布達拉宮紅宮修砌圖《四部醫典》布達拉宮版
敦煌研究院《鹿王本生圖》莫高窟第220窟敦煌遺書《歸義軍衙府酒破歷》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跪射武士俑青銅仙鶴秦陵銅車馬
孔子博物館商周十供三聖像《乾隆禦定石經初拓本》
三星堆博物館金杖青銅縱目面具一號青銅神樹
殷墟博物館陶三通亞長牛尊YH127甲骨窖穴
立意闡釋
“我們有多年輕?也就是上下五千年!”“承古人之創造,開時代之生面!”
《國家寶藏》前兩季以青春的表達和飛揚的自信,帶領觀眾在“一眼千年”的時空聯結中,欣賞文物之美,了解文物所承載的文明密碼和精神內核。作為一檔從線上“燃”到線下的現象級文化類節目,17家博物館、54件國寶帶給人的震撼自不必説,尤其可貴的是節目組在幾乎所有細節上都展現出精益求精的態度,處處皆浸透著《國家寶藏》對文明和歷史的無限溫情與高度敬意。
如果説前兩季節目重在“讓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活起來,第三季則更進一步地將目光投向了“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産”,遺産是指人類活動的遺跡,屬於考古學的範疇。和陳列在博物館裏的文物有所不同,優秀歷史文化遺産是文明結晶和文化景觀的結合體,是可活化的歷史場景。
第三季《國家寶藏》打開歷史文化遺産鋪就在中華大地上的壯美畫卷,主要基於以下五大背景:
主流媒體的擔當:
與時俱進弘揚中華文明,加強考古成果和歷史研究成果的傳播。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歷史文化遺産的保護利用工作擺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歷史文化遺産保護利用工作提出要求,考察過莫高窟、大運河、嘉峪關等重要歷史文化遺産,並就保護和研究工作數次發表講話。
今年9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當今中國正經歷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進行著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創新。我們的實踐創新必須建立在歷史發展規律之上,必須行進在歷史正確方向之上。要高度重視考古工作,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
他同時指出,長期以來,廣大考古工作者風餐露宿、青燈黃卷,考古發現取得了豐碩成果,延伸了歷史軸線,增強了歷史信度,豐富了歷史內涵,活化了歷史場景;要通過深入學習歷史,加強考古成果和歷史研究成果的傳播,教育引導廣大幹部群眾特別是青少年認識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認識中華文明取得的燦爛成就,認識中華文明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不斷增強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
“歷史源於一代代人的書寫,既有故事,又有遺珍,更沉澱出文化、閃耀著智慧。歷史文化遺産不僅生動述説著過去,也深刻影響著當下和未來,講清楚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和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這是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期待,也是第三季《國家寶藏》的核心表達。
總臺創新的必然:
用最有價值的超級IP,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尋找歷史參照。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在建設國際一流新型主流媒體的實踐道路上,正在不斷開拓創新,使總臺的引領力、傳播力、影響力持續提升。
“只有創新才能夠推出精品,只有響噹噹的精品才能體現價值”,中宣部副部長,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臺長兼總編輯慎海雄高度肯定《國家寶藏》等系列節目,認為其做到了“國家舞臺的創新與堅守”,實現了“全媒體時代的引領與傳播”。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編務會議成員朱彤表示,作為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成功打造的引領性重點項目,《國家寶藏》前兩季獲得了海內外社會各界的熱烈反響,創造性地踐行了“讓文物活起來”的指示精神。在新時代的背景下,《國家寶藏》第三季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肩負國家媒體責任,進行的又一次與時俱進的再創新、再出發。
2020年是極其特殊的一年。這一年,中華民族和全人類一起共擔風雨、共克時艱,這樣的歷程必將成為上下五千年史冊寫就多難興邦的新一頁。在總臺近年來的創新節目中,《國家寶藏》作為最有價值的“超級IP”,無疑是一張“走出去”的靚麗名片——身處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總臺作為國家級媒體,有更加強烈的責任與使命,拿出更深的視角、更高的格局、更大的胸懷去講好中國故事,精準定位中國所處的歷史坐標與世界坐標,創造共情的文化紐帶,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尋找歷史參照。
主創團隊表示,以歷史文化遺産的視角回望著我們國家與民族的這一路走來的“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能夠更具説服力、更有感染力地展示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家國一體的形成發展過程,揭示中國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價值觀和中華民族日用而不覺的文化基因,進而有力有效地傳遞中國聲音。
總臺文藝節目中心的使命:
將建設文化強國的“大寫意”,繪製成精謹細膩的“工筆畫”。
每到重大歷史關頭,文化都能感國運之變化、立時代之潮頭、發時代之先聲,為民族前行鼓起風帆、吹響號角。當“十四五”乃至2035年遠景宏圖鋪展在眼前,總臺文藝節目中心作為國家文藝的旗艦平臺,手握文化之筆,努力將建設文化強國的“大寫意”,繪製成精謹細膩的“工筆畫”。
從《國家寶藏》第一季開始,活潑靈動之中又處處可見的嚴謹、專業和匠心,是節目帶給觀眾最深的印象。舞美效果、配圖配樂、節目編排都堪稱頂級,甚至連文案都屢屢被網友“打印學習”。
製作《國家寶藏》的過程,堪稱一場攻堅克難的“文化苦旅”。每做一季節目,這支電視界頂級製作團隊就像讀了一次研究生,從查閱典籍、整理資料,到實地探訪、專家懇談,再到結合網絡社交平臺尋找觀眾們的興趣點……他們不僅要在短時間內讓自己從一個“小白”起步快速完成“文物掃盲”,還要實現從專業到通俗的電視表達轉化。一季節目從無到有,從雛形到成型,中間要經歷無數次的推翻又重來,經常是一家博物館還沒正式去踏訪,研究文案就已經超過20萬字了,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
在籌備第三季節目的過程中,因為遭遇疫情,實地調研這一最基礎也最重要的準備工作遇到了極大的困難。面對無法外出的情況,欄目組只能通過電話、視頻和各地的專家們做遠程的案頭調研,但關於文物的取捨以及內容的實際設想是必須通過實地驗證……在他們看來,中間儘管經歷了很多的波折和考驗,但這趟求取真經之旅,還是不負苦心且甘之如飴的。
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副司長金瑞國對節目的匠心精神感受頗深:“我和《國家寶藏》很多編導都接觸過,他們對議題的選擇和資料的收集下了極大的功夫,我知道有一件文物,編導看了60多篇的學術文章,我們的博物館辦展覽也不一定下這麼大的功夫。”
唯有攻堅克難,方顯初心本色。主創團隊表示,三季節目以來,每每最讓他們感動的就是國寶的“守護者”們,從古至今,“守護者”換了一批又一批,但守護國寶的信念卻從未改變。和這些國寶的“守護者”一樣,節目用心守護的不僅僅是國寶,還有從古至今流淌在血液深處的赤誠匠心。
助力文博界發起文化倡議:
“只有保護和探尋歷史,我們才能真正擁有未來。”
去年7月,伴隨浙江杭州“良渚古城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産成功,中國共擁有世界遺産55處,成為世界上坐擁世界遺産最多的國家之一。“良渚古城遺址”的申遺成功,從學術上實證了中華5000多年文明史,這不僅極大地激發了國人的自豪感,也讓普通民眾深刻認識到了歷史文化遺産對於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的“陣地價值”。
歷史文化遺産是不可移動的文物,和博物館裏的陳列有所不同,這類“遺産”的保護更加需要公眾素質的水漲船高。與之相應地,如何對歷史文化遺産進行開發性的保護,成為時下一大焦點文化議題。
伴隨《國家寶藏》前兩季的熱播,全國範圍內都掀起了一股“博物館熱”。可以預見的是,在第三季節目開播之後,歷史文化遺産將迎來一波空前的“人氣爆發”。
《國家寶藏》在努力地展現中華文明無窮魅力的過程中,呼籲全社會都關注和支持中華文化遺産的保護和傳承,節目希望傳達的一個概念是——“只有保護和探尋歷史,才能真正地擁有未來”。研究歷史、守護歷史,不是為了停留在歷史,節目借由場景將歷史拉到今天,是為了讓更多的人把歷史真的裝進自己的心裏,守住我們共有的精神家園,才能共同邁向更好的未來。
同時,在以《國家寶藏》為超級聚合平臺和傳播平臺的基礎上,在全體博物館人的共同努力和全社會的大力支持下,中國的博物館必將成為促進公共文化服務更加平等、更加多元、更加包容的有力推手,成為改善民眾生活的重要陣地,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積極力量。
為青少年打造“第二課堂”
做強博物館這所“大學校”,潤物無聲講好中國故事。
初步統計,《國家寶藏》觀眾的主體構成人群集中在20歲到25歲之間,15歲到20歲的緊隨其後排名第二,年輕觀眾的追捧,使得《國家寶藏》充分爆發“網紅體質”和“裂變屬性”。
“一個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博物館蘊藏著一個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是教育的特殊資源和重要陣地。而青少年是中華傳統文化傳承的中堅力量,增強其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歸屬感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早在2015年,我國就頒布實施了《博物館條例》,其中明確規定將博物館納入國民教育體系。近年來,黨和國家更是高度重視發揮博物館青少年教育功能,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動中小學生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學習。
今年10月,教育部、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關於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對中小學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教育教學提出明確指導意見,進一步健全博物館與中小學校合作機制,促進博物館資源融入教育體系,提升中小學生利用博物館學習效果。
《國家寶藏》自第一季開播以來,便在青少年中掀起了一股空前的“博物館熱”,不僅拉動了大量的學生群體走進博物館,節目本身也走進了全國多所學校的課堂,甚至是考卷。在許多家長以及教師看來,《國家寶藏》就是關於博物館的生動的“電視課堂”,向孩子們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地講述著文物所蘊含的精神內涵和時代價值,使青少年在文化的熏陶中獲得豐富的精神滋養,堅定了他們的的文化自信。
《國家寶藏》第三季的播出,對於積極探索博物館在青少年教育上的新理念、新模式、新路徑將是又一次全新的契機。
創新亮點
《國家寶藏》自2017年12月一經推出,便掀起了一股現象級的文博熱潮,更被多家中央級媒體共同譽為開啟了“古典文化綜藝元年”。
然而,第二季收官之後,第三季遲遲未能亮相。面對各路網友的花式催更,今年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節目總導演于蕾借受邀在中國主會場日博物館論壇上發言的機會,向大眾宣告《國家寶藏》赤子歸來:“而當我們走進它、擁抱它的時候,感受到的還是那個平等、多元、包容的靈魂,還是那個熟悉的有溫度的‘神仙節目’。”
12月6日,《國家寶藏》在粉絲們的千呼萬喚中將迎來開播,歷時600多個日月的醞釀,新一季節目到底都有哪些亮點?
節目主角全新迭代
九座歷史文化遺産聯袂“解題”:中華文明到底為世界貢獻了什麼
《國家寶藏》第三季一脈相承了經典的節目模式:繼續由張國立擔任“001號講解員”,每個歷史文化遺産推薦3件國寶,每件國寶都擁有自己的明星“國寶守護人”,由他們講述國寶的前世今生——“前世”主打藝術化的歷史演繹,“今生”展開跨學科的立體解讀,共同揭示國寶的基因密碼。
和往季相比,《國家寶藏》最大的變化是“主角”變了。九位“主角”選擇的是享譽世界的中華文明歷史文化遺産:六百年的紫禁城、九百三十年的西安碑林、一千年的蘇州園林、一千三百年的布達拉宮、一千七百年的莫高窟、兩千兩百年的秦始皇帝陵、兩千五百年的孔廟孔林孔府、三千二百年的三星堆、三千三百年的殷墟。
因此,節目聚焦的不是某一個博物館建築的室內空間,而是從博物館裏的文物出發,聚焦遺址和遺存,如此可以完成一種更具文化場景的時空穿梭體驗。同時,因為每期節目的三件文物都來自於同一個遺産,因此它們之間是彼此關聯、相互映照的,講述的是同一片土地甚至是同一個時間上發生的故事,彼此有延續性和交互性,會讓觀眾産生看“連續劇”的奇妙感。
從整個人類文明的長河裏看,中華文明到底為世界貢獻了什麼;何謂華夏?何以中國?這樣的疑問,將由億萬觀眾和九座歷史文化遺産聯袂“解題”。
表達形態更為多元
裂變超級IP效應:從線上到線下,從國內到國際
在正片“停更”的這一年多裏,《國家寶藏》從未停止過創新、創造的步伐。它已經從一檔電視節目,進化為了一個超級IP,持續裂變出越來越多的表達形態。
從2019年10月走進日本東京國際電視節,並在東京國立博物館舉辦《國寶音樂會》,由中日兩國重量級藝術家奏響“海上絲綢之路”的清音雅樂;到歷時半年的譯製和籌備,《國家寶藏》意大利語版於今年6月13日-8月中旬登陸Class CNBC頻道……《國家寶藏》努力續寫走出國門的交流篇章,傳播平等、多元、包容的中國文化。
從1月29日舉辦《“黃河之水天上來”國寶音樂會》,以“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為訴求獻禮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並助推“黃河流域博物館聯盟”的集結;3月20日在大型專題系列節目《戰“疫”故事》中通過講述十二件“疫情見證物”的故事,在廣大觀眾的內心安放一座銘心刻骨的“戰疫博物館”……《國家寶藏》不斷嘗試用更開闊的視野、更豐富的形式、更細膩的手法,悉心耕耘著“國寶”二字的內核與外延,讓文明的物證照亮歷史的天空,也滾燙在當下的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國家寶藏》第三季開播前還聯合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文藝之聲、音頻平臺“雲聽”APP打造了一檔名為《國家寶藏·挖藕季》的衍生音頻節目,由總導演于蕾和央廣文藝之聲主持人董彬,對話來自文博、戲曲等十大文化領域的權威大家“挖藕人”。《國家寶藏·挖藕季》不僅是第三季《國家寶藏》的預熱節目,主創團隊還把幕後調研和求教的過程分享了出來,將把更多值得“哇哦”的人物和故事帶給大家。
從這個層面來講,今年的《國家寶藏》已經變成了一場“超級展覽”,節目就像一位孜孜不倦的策展人,積極嘗試著以電視藝術的手法,持續提升著觀眾們的審美體驗、文化體驗、社交體驗、場景體驗。
創意玩法腦洞更大
首推卡通吉祥物“寶公子”,融合更多年輕化的表達方式
《國家寶藏》第三季創新推出了吉祥物——“寶公子”。可愛的“寶公子”,是《國家寶藏》在與粉絲觀眾的多年互動中,全新創造的一個卡通代言形象,是節目與粉絲和觀眾共同養成的文化使者,也是這個“年輕的節目”與青年人鏈結、讓更多人熱愛歷史的宣傳員。
自誕生以來,《國家寶藏》之所以成為無數90後、00後乃至10後的心頭愛,除了讓他們熱淚盈眶、熱血沸騰的節目內容,也離不開節目年輕態的表達方式及互動玩法。據悉,本季節目在“前世傳奇”環節納入更加豐富的藝術樣式,而在“國寶守護人”的選擇維度上更具新意。
專家點評
王旭東(文化和旅遊部黨組成員、故宮博物院院長)
我相信《國家寶藏》第三季一定會以一個全新的視角,將祖國大地上的文化遺産與紫禁城這個承載著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古建築,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匯聚地緊緊地聯絡在一起,把中華五千年文明的發展、演變及其對世界文明的貢獻充分地展示出來,讓公眾了解五千年文明的厚重,源遠流長。我們也希望更多的年輕人能夠透過這樣一部具有深厚文化內涵的節目,更加熱愛我們的祖國,熱愛我們的民族文化,也更加堅定文化自信。
金瑞國(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副司長)
《國家寶藏》成為文物價值傳播的品牌,有三個特點:一是故事性,通過故事的講述,既解讀了文物所在的歷史背後的價值和內涵,又和當代世界的價值意義結合,讓文物可以發揮作用,這是辦展覽應該借鑒的方面;二是學術性,我和《國家寶藏》很多編導都接觸過,他們對議題的選擇和資料的收集下了極大的功夫。我知道有一件文物,編導看了60多篇的學術文章,我們的博物館辦展覽也不一定下這麼大的功夫。博物館應該怎樣講述文物?無論是中華文明的起源和發展脈絡,中華文明取得的燦爛成就,還是中華文明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都需要靠學術的根基來體現;三是人民性,堅持以公眾為中心,感知公眾需求,採用大家喜聞樂見的形式講述共同關心的議題,通過這樣的傳播,增進的是公眾對文化遺産的感情,可以使博物館獲得最廣大的同盟體,共同開展文物保護和傳承工作。從這個方面講,《國家寶藏》達到了這樣的作用——故事性以故事為經脈,學術性以知識為導向,人民性以公眾為中心。
朱鴻文(故宮博物院副院長)
我們按照時代的要求,對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加以補充、拓展、完善,賦予它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的一種表達形式,激活它的生命力、增強它的影響力,讓它在新的時代煥發新的生機,我想這就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這是我們這一代文博人的一項重要使命,也是咱們《國家寶藏》的一個歷史擔當。
楊志剛(上海博物館館長)
《國家寶藏》走到今天非常不容易,很穩健、很努力,它所取得的成績是“文化強國”一個很好的案例,我們要好好地梳理。強國怎麼強?要挖掘資源,前提是研究資源,然後讓資源活起來。“活起來”的過程中,如果資源和資源可以跨界結合在一起,那效益就不一樣了。總臺一直在進步,《國家寶藏》也跟著總臺一起在更大的氣派和更大的格局上去追求,目標就是走“文化強國”的道路,不單單是樹立品牌,而是要把中國更雄厚的文化力量傳播出去。《國家寶藏》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我們願意在這樣的一個平臺上,一起為建設“文化強國”做出努力。
龔良(南京博物院院長)
總書記提出的“中國特色、中國氣派、中國風格的考古學”,我想最主要的是讓我們更好地用考古的手段、用實證的方法,有依據地去闡述我們的文化。《國家寶藏》第三季所做的,我覺得就切合了這個原理。在“十四五”規劃裏面,我們肯定還會繼續加強考古學的研究跟博物館之間的相互聯絡,用真實闡述的方式講好中國故事。
方勤(湖北省博物館館長)
考古學在世界上的共通性更強,西方人就是這樣,你拿出實證來,他們才認可。國家現在非常重視遺址公園的開放,這給《國家寶藏》提供了非常深厚的資源,節目不僅是在用實際行動落實總書記的講話精神,用考古成果詮釋中華文明,也必將帶動新一輪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熱,讓它們成為中華文明傳播的優秀陣地,成為廣大青少年關注的熱點,甚至讓世界都可以看到中華文明的滿天星斗。
賈建威(甘肅省博物館館長)
《國家寶藏》節目播出以後,許多博物館成為了一個城市的網紅打卡地,這對增加我們的民族自信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也讓深藏在庫房和展廳裏的藏品成為了公眾關注的“明星文物”。我們不僅要做好文化價值的發掘、闡釋和利用,還要以信息技術和網絡平臺為載體,開發更多符合公眾口味,更多利於廣泛傳播的文化産品,當好薪火傳承人,在保護中講好中國故事,讓文物活起來,傳下去,走出去。
朱家可(三星堆博物館館長)
《國家寶藏》這檔節目我們“垂涎已久”,終於在第三季參與其中。三星堆是特別神秘的歷史文化遺産,特別有藝術造型,又非常獨特。我們認為如果三星堆上了《國家寶藏》,這對我們是一個非常好的推廣機會。我們希望通過《國家寶藏》的平臺,把三星堆這麼神秘的中國故事講好,讓更多的人了解多元一體的中華文化。
張元成(山西博物院院長)
考古研究、考古發掘是從考古的角度上講的,這和《國家寶藏》作為文化傳播的角度不一樣。從青少年學習的角度來説,《國家寶藏》用青少年們喜聞樂見的方式,用解讀和闡釋文物的形式,推進了從考古學的轉化。如果沒有《國家寶藏》,實證的中華文明五千年或許只是考古圈和文博圈自己知道,外面的人不知道,特別是沒有辦法向青少年進行傳播。我們確實需要《國家寶藏》,讓我們文博界通過一種創新的形式進行傳承。
韋 荃(四川博物院院長)
博物館人要有胸懷,別把庫房的鑰匙攥得緊緊的。如果全國文博界的人都來研究四川博物院的話,我們願意給公眾講好每一件文物的故事,就像《國家寶藏》一樣,它的確給我們的公眾帶來了幸福感和獲得感。其實博物館要走的就是這條路,提升一個民族的文化幸福感和文化的素質,博物館是重要的載體,特別是在兩個一百年交融的時候,面對2035年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機遇,作為一個博物館人,如何發展好我們的博物館,是我們面臨最大的挑戰。
段曉明(湖南省博物館館長)
用現在一句時髦的話來評價我們和《國家寶藏》的關係,《國家寶藏》這檔節目讓我們很多的博物館“出圈了”,並且是把我們博物館所蘊藏的文化資源背後的故事和內容帶“出圈了”。從第一季到第三季,《國家寶藏》做得越來越專業、越來越精道、越來越吸引人。《國家寶藏》是跨界融合的典範,做到了極有內容品質,極具中國特色。
12月6日起每週日晚20:30檔,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藝頻道
《國家寶藏》第三季
攜手九座歷史文化遺産,
讓文物活起來,一起再出發。
查看更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