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內涵式發展的“守正”與“創新”

副標題:

來源:中國青年報  |  2024-07-02 09:07:25
中國青年報 | 2024-07-02 09:07:25
原標題:思政教育內涵式發展的“守正”與“創新”
正在加載

習近平總書記有關學校思政課建設的一系列重要論述,為高校辦好新時代思政教育、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指明了正確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高等教育工作者要自覺擔起主體責任,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屬性、戰略屬性、民生屬性,把思政課建設作為黨領導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以新時代思政教育的時代內涵與要求為指導,守思政教育之正,創方法路徑之新,不斷構建和完善“大思政”工作格局,努力培養更多讓黨放心、愛國奉獻、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因時應勢,深入把握高校思政教育的深刻內涵

  我們黨歷來重視思想政治教育。新征程上,深入做好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事關黨的事業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立德樹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務,如何在新形勢下育好新人,正是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論與實踐問題。

  把握時代命題。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曾對思政課教師提出“六要”要求,對推進思政課改革創新提出“八個相統一”要求,深刻總結了思政課建設長期以來形成的規律性認識和成功經驗,飽含了習近平總書記對思政課建設的改革創新方法論,成為推動學校思政課建設的根本遵循和有效抓手。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學校思政課建設再次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不斷開創新時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養更多讓黨放心、愛國奉獻、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全國各高校要將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落到實處,堅守“大學之道”,錨定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任務,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綜合素質、創新能力的拔尖創新人才。

  堅定家國使命。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高校作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協同融合發展的結合點,在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創新驅動發展等戰略中發揮著關鍵性作用。新型研究型大學更是必須進一步以國家所需、發展所趨為核心使命,發揚教育家精神與科學家精神,通過打造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引領及培養拔尖創新人才,以高水平的高等教育成果服務支撐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

  6月24日上午,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兩院院士大會在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為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等頒獎併發表重要講話,南方科技大學校長、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薛其坤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南方科技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胡清教授作為主要完成人的“京津冀地下水污染防治關鍵技術與應用”項目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這一喜訊是很好的“大思政課”素材。

  牢記育人初心。“國勢之強由於人,人材之成出於學。”高等教育工作者要始終牢記“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緊緊把握好思政教育的核心要義,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結合推動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工作部署,針對當代青年大學生的成長規律、心理特徵、行為方式和價值理念,堅定目標信念,做到有的放矢,推動黨的創新理論最新成果入腦入心,引導學生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為培養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提供重要保障。

  守正為本,夯實立德樹人關鍵底座

  守正,就是守方向、守立場、守根本。做好新時代思政教育,要以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為引領,立足新時代偉大實踐,牢牢守住價值引領的初心,始終心繫“國之大者”,切實發揮好思政課的主渠道、主陣地作用,堅持用紅色基因鑄魂育人,推動思政課建設高質量發展。

  要守理想信念之正。政治引導是思政教育的基本功能。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的舉世矚目成就為內容支撐,以透徹的學理分析回應學生,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説服學生,以真理的強大力量引導學生,不斷增進對黨的創新理論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對於當代中國大學而言,我們仍然要緊緊圍繞“錢學森之問”,不斷探索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路徑,其中,培養正確的價值取向更是重中之重。以南方科技大學為例,去年本科畢業生的升學率近八成,其中近四成升學至全球排名前100名的高校。針對這樣的畢業去向,我們在培養過程中更加注重引導學生樹立起堅定的理想信念與家國情懷。

  要守文化自信之正。培養學生文化自信是思政教育的重要任務和時代要求。要將習近平文化思想融入“大思政課”,講好“兩個結合”,從學理性上把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高度契合性;講好“七個著力”,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高等教育工作的歷史責任感和擔當作為意識。高校思政教育正是培養學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陣地,在整個大學階段,要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力量根基,課程注重滲透性和延續性,形成系統完整的思政教育體系,將文化中蘊涵的優良傳統轉化為大學生自身的素養,貫穿到生活的各個層面中,帶動思政課教學入腦入心,不斷深化文化自信。

  要守道德修養之正。除了知識傳授之外,大學更要塑造學生的價值觀,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修養。為此,除了思想政治理論課堂作為開展教育的基本場域之外,還要著力構建特色鮮明、協同有力、形神兼具的思政育人體系,推動形成“思政課程+課程思政+實踐支撐+文化協同”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鏈條,做到價值取向與黨和國家同心、育人導向與政治方向同向、行動卓越與思想卓越同行,引導學生樹立大局觀、集體觀、法治觀、感恩觀、修為觀。

  創新為魂,推動思政教育提質增效

  創新,就是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意味著思政教育要在內容、形式、方法等多層次多維度實現新突破。上好思政課,不僅要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而且要言之有意、言之有趣。要結合實際、突出精準、變革方法,根據學生的特點求新求變,不斷提升思政課的到達率、滲透率。

  創新要結合實際。思政課堂不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而是根植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廣袤土地上。善用“大思政課”,就是要將“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有機結合,把思政理論與社會實踐相互融合。要引導大學生關注社會,讓“社會大課堂”成為鑄魂育人的廣闊天地,通過不斷推動思政課理論實踐化、具體化、生動化,將思政課課堂理論轉化為學生的形勢分析能力、社會識別能力、工作實踐能力。

  創新要突出精準。澆花澆根,育人育心。思政教育要貼近學生思想、學習和生活實際,準確把握好新時代大學生的特點。思政教育要與學生工作有機結合,要與學生站在一起、想在一起,進行柔性管理、精準管理、耐心管理。同時,高校思政教育要進一步挖掘教師資源,將院士、大師們的學術經歷和思想觀念傳達給學生、影響到學生。

  創新要變革方法。隨著信息技術與人工智慧的發展,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也面臨新的變革。我們要探索“數字思政”建設,充分發揮好以大數據、人工智慧等為代表的數字技術在思政工作中的作用,以數字化賦能思想政治教育創新。這不僅需要引入跨學科資源,也需要加強思政教師的科學素養,通過重塑教育場景、優化教育過程、創新教育方式、變革教育評價,大力增強工作實效性,讓思政教育走“新”更入“心”。

編輯:張惠東 責任編輯:魏曼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教育精彩視頻
正在閱讀:思政教育內涵式發展的“守正”與“創新”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