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教育觀察
-
中國教育觀察
-
中國教育觀察
-
中國教育觀察
-
少兒守護人 鄭樹國 口腔衛生
-
主題教育
-
保護視力
-
主題教育
-
家庭教育
-
中華先鋒人物
-
中國動漫觀察
-
六一兒童節
-
育兒消費
-
孩子 寫作業
-
閱讀能力
央視網消息(記者/劉佳曈):近日,高校校園開放話題再次引發社會熱議。1月2日,教育部網站發佈《關於政協第十四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第04329號(教育事業類428號)提案答覆的函》明確表示,大學校園向社會公眾開放具有積極意義,有利於大學更好融入社會、服務社會。
目前,多所高校正在有序逐步向社會公眾開放,校外人員可通過預約登記、刷身份證等方式入校。但一些高校則實行師生親友出入校報批制度,或僅對外釋放少量參觀名額,普通市民、遊客入校仍存壁壘,校園開放進度與公眾期待之間存在一定差距。
北京大學開啟寒假校園參觀
那麼高校大門是否應該向公眾開放?如何在保障正常教學秩序與回應公眾期待之間取得平衡?央視網《中國教育觀察》記者採訪了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馬亮。
《中國教育觀察》:高校大門的開放與否為什麼會成為社會議題?
馬亮:大學校園開放之所以會成為大家關注的熱點問題,主要是因為大學在社會中承擔著非常重要的功能。我們其實特別期待大學除了在完成相應的教學、科研和服務以外能夠對社會做出一些公共服務,所以在這個時候其實我們對大學是有特定的期待的。過去我們可以看到多數的大學校園都是開放的,很多人也都可以自由出入大學,享受大學提供的各種各樣的公共服務。比如在大學有很多的文化體育設施,所以很多人可能願意到大學來聽一些講座,參觀一些校園的特色的建築,或者説是進行體育鍛鍊。無論是對於大學周邊的居民,還是對於很多的學生和家長,他們都是有這樣一種期待的。所以當大學校園因為過去的新冠疫情防控或者説其他方面的原因而關閉的時候,很多人其實是特別希望它能夠再次打開,甚至能夠恢復到之前的那種完全開放的狀態,所以這樣一種期待驅動著大家關注這樣一個議題,並且希望這些方面能有很好的改進。當然也有一些人會關注這個議題主要是因為我們能夠看到一些對比和反差。中國和其他國家和地區比較,大學的開放情況不太一樣。從中國各個地區、各個高校來看,大學開放的情況也不太一樣。這段時間哈爾濱的旅遊非常火,像哈爾濱工業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等這樣一些大學都是開放的,而且幾乎是完全開放,甚至主動開放,把它們的博物館、它們的一些關於航天科工的展品展示出來,讓很多孩子、很多遊客可以感受到大學給他們提供的有價值的信息,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其實大家關注大學的開放我認為更多地體現出大家對大學在社會服務功能上的期待。當然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大學承載著思想的自由,承載著象牙塔輸出知識的這樣一種角色,所以就這個意義上來講,其實我們也特別希望大學是一個自由開放的空間。但是如果連大學的大門都沒辦法開放的話,我們很難期待它在思想上、認識上能夠比較自由和開放。
《中國教育觀察》:如何解決當前高校開放程度與社會公眾期待之間的差距?
馬亮:從大學的角度來講,校園的開放會帶來一系列的挑戰,這是客觀事實。比如大學的開放,特別是一些知名大學的開放可能會吸引大量的遊客、大量的人群進入校園,對於校園的承載力是比較大的挑戰。因為大學校園的空間再大也是給定的,大學校園的資源再多也是有限的,所以這個時候其實很多大學特別擔心這些人來到之後可能會影響它正常的教學秩序,可能會讓它僅有的一些資源沒有辦法實現供需匹配,比如大學校園比較物美價廉的食堂餐廳,大學校園資料豐富的圖書館,大學校園比較多的教學學術活動,可能都是很多人願意參與的,但是這個時候可能就需要考慮怎樣平衡供需之間的關係。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很多大學就會擔心如果開放以後可能有那麼多的人來,會讓我們的相關資源沒有辦法有效供應到師生員工,這個時候可能就會有這樣一種顧慮。同時很多大學可能也會擔心安全問題,因為大學學生多數都已經是成年人,但同樣我們希望能夠對他有一定的保護和保障,所以這個時候很多安全問題可能就因為很多人群進入校園而産生,類似這樣的一些情況其實在過去也發生過,所以很多大學可能會擔心這方面的問題。還有一些方面的顧慮可能就是來自於一些人群到了學校的校園以後可能也會出現一些狀況,例如他在體育鍛鍊的時候出現了一些扭傷的情況,他可能就會歸咎到學校的管理和服務方面,所以這個時候大學可能因為開放需要承擔很多的責任,這種責任一方面是對校內師生的,另一方面是對訪客的,所以這樣一種情況之下很多的大學可能就不願意開放,或者説是不敢開放、不想開放。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很多教育主管部門又沒有提出明確的要求,可能就會帶來很多大學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選擇不開放。這樣一種選擇可以看作是大學的理性選擇,但是對於社會的期待來講毫無疑問是有巨大差距的。從社會期待來講,我們可能希望能夠比較自由地進出到一些大學校園,或者説是能夠低成本、高效率地進入到校園之內。可以看到很多大學採取了一些管控措施,比如要求提前預約,或者要求出示相關證件,或者只有通過特定的渠道才可以進入大學校園。凡此種種可能都能體現出大學希望平衡校內管理和社會開放之間的關係,在這個意義上來講,我覺得我們可以推動大學校園的有序開放。這種有序開放就體現在比如大學校園的物理空間是可以開放的,比如大學的大門是完全可以開放的,但是大學的一些建築物,特別是一些行政、教學、科研方面的建築物可以採取門禁卡或者一些查驗身份的程序,這樣就可以完全保障大學開放有序推進,或者説在開放的過程中保障校園正常的秩序,我覺得這樣一種平衡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其實很多大學也探索出了這方面的一些有益經驗,像現在一些大學比如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等,我覺得它們都已經形成了比較好的一套體系,是完全可以在更多的大學進行使用和推廣的。
《中國教育觀察》:歐美國家很多大學沒有圍墻、沒有校門,國內高校是否適合這樣的模式?
馬亮:從大學校園的圍墻、大門管控等方面來看,全世界的確有不同的做法,但是從我走過的大學,無論是在歐洲,還是在美國,還是在亞洲許多國家和地區,實際上沒有圍墻是非常常態的一種做法。很多大學比如在郊區的大學,甚至大學城,它更不需要圍墻,因為大學本身就是一個城市,或者城市就是大學,是一種校城不分的情況,其實就意味著它不需要圍墻。到了一些大城市,很多時候這些大學它就沒有辦法建立圍墻,因為它跟這個城市也是融為一體的。很多大學可能就是在市中心它會有幾棟建築物,但是建築物之間其實是完全連通的,也沒有圍墻去進行管控。那從我們亞洲一些地區來講,像我到過的一些地區,比如中國香港地區、中國澳門地區,包括新加坡等等一些國家和地區,大學校園也是類似這樣一種情況。你看不到圍墻,也看不到大門,沒有人去值守,所以這樣一種情況其實在全世界,至少我們看到的主流的大學來講是非常流行的。即便是到我們國家,我們也有不少大學也是沒有圍墻的,像湖南的多所大學是完全沒有圍墻的,比如湖南師範大學、湖南大學等等,它其實就是依山而建,所以這些大學長年累月都是開放的,沒有圍墻,沒有大門,而且存在至今也沒有出現任何我們可以擔憂的問題。所以我覺得從大學的這樣一種設計來講,它其實就是希望一種開放自由的狀態,無論是要不要圍墻,還是要不要大門,我覺得其實都是可探索、可商量的,而不是説一刀切。我們也可以探索城市的社區開放,城市的社區也不是説非得要完全封閉採取一種完全沒有辦法進入的狀態,其實我們完全可以通過一定的方式讓城市的社區打開。當然在新冠疫情之後很多人可能又會擔心相關的安全問題,但是從很多城市的探索來講,這方面的開放也是完全沒有障礙的,比如我剛剛訪問的上海,一些社區的大門都是打開的,當然到了每一家、每一戶,它的門又是關上的。這時可以看到安全和開放之間我覺得不是完全地割裂開來或者非此即彼,而是能夠找到一個更好的狀態,讓大學的校園管理和社會的對外開放能夠比較好地平衡。
《中國教育觀察》:高校如何實現有序開放、常態化開放?
馬亮:我覺得在大學校園開放這個問題上,社會、政府、大學應該進行一定的溝通和協商。其實我們可以看到,從教育主管部門來講應該更多地推進高校校園開放。因為我們對全國147所“雙一流”高校進行了政策分析,我們發現在那些教育主管部門發聲、發文的地區,大學開放的程度和比例更高。我們所有的大學幾乎都是公立大學,都是相關的教育主管部門主管的,教育主管部門的推動毫無疑問是最大的可以實現校園開放的力量,所以我覺得特別需要教育主管部門能夠真正地明確,以開放為原則,以不開放為例外,全方位地推動大學校園的開放。其次從大學自身來講我覺得也是可以結合自己的特徵進行校園的開放,這種開放不是我們講的完全開放,但是可以在這個過程之中逐步地擴大開放的程度,逐步地推進開放的力度。比如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大學利用寒假、暑假、節假日這樣一些時間段開放,或者説是採取我們講的管控,但是能夠以有限度的放開方式進行開放,特別是對於一些城郊區域的大學是完全可以開放的。所以我覺得大學對校園的開放特別需要的是大學能夠從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結合自己實際的特徵制定一個比較好的政策。其實我們在過去的一年有很多的探索,我們可以看到從新冠疫情結束之後,2023年初就有很多的大學已經面向社會公眾開放了。從過去的一年來講,其實從我們的監測看到,到2023年底,已經有一半以上的大學都是開放的,當然開放的程度不同,開放的方式不同,但是基本上開放是大勢所趨,這種開放也會帶來和推動更多的大學參與到開放的浪潮之中。
《中國教育觀察》:高校校園遊,到底“遊”什麼?
馬亮:很多家長希望帶著孩子到大學感受大學的氛圍,包括激勵學生更好地努力學習,將來有朝一日可以到這樣一些大學、這樣一些高等學府深造,我覺得這種親子遊、校園遊、研學遊其實是非常有意義的,可以讓學生從小就看到大學長什麼樣子,將來他去大學生活會怎麼樣,所以我覺得對於家長來講完全可以帶著孩子利用寒暑假到一些大學校園走一走,可以重點關注一些大學的生活是怎樣進行的,比如完全可以到食堂、餐廳、圖書館、生活區去了解大學的實際生活是怎麼樣的。我覺得也可以去一些大學的教室旁聽一些講座,去參與一些公益性的學術活動,或者説可以跟大學校園的學生進行一些交流,這些方面其實都可以比較好地讓大家深入了解、認識大學,感受大學可以給他帶來的這種人文氣息、文化氣息。當然反過來講我覺得對大學而言也要做好校園開放的工作,因為這些來遊學的孩子和家長其實是送上門的這樣一種宣傳契機,所以我覺得大學完全可以在相應的時段通過各種形式組織一些“校園開放日”或者説校園開放活動,讓相關的一些訪客可以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大學。我看到一些大學也會定期組織一些義務解説員,往往都是大學的學生,他們來義務進行大學的講解,介紹這所大學的歷史,探討這所大學一些值得關注的重要的科研發現、重要的人物等等,所以對於一些家長而言完全可以帶著孩子到大學的博物館、文史館等等進行參觀和學習,既看到當前的這所大學,也了解過去的大學是怎麼一步步走到現在的,我覺得這些方面的交流其實對於孩子來講是非常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