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教育觀察
-
中國教育觀察
-
中國教育觀察
-
中國教育觀察
-
少兒守護人 鄭樹國 口腔衛生
-
主題教育
-
保護視力
-
主題教育
-
家庭教育
-
中華先鋒人物
-
中國動漫觀察
-
六一兒童節
-
育兒消費
-
孩子 寫作業
-
閱讀能力
央視網消息(記者/劉佳曈):近日,有關“第一學歷”的話題再次引發熱議,教育部曾于2021年公開回復,“學歷”是指人們在教育機構中接受科學文化教育和技能訓練的學習經歷,國家教育行政部門相關政策及文件中沒有使用“第一學歷”這個概念。但在實際招聘中,把“第一學歷”作為評價標準的現象依然存在。
那麼如何看待求職中的“第一學歷”限制?央視網《中國教育觀察》記者採訪了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副秘書長趙忠升。
《中國教育觀察》:“第一學歷”成“就業潛規則”的原因有哪些?
趙忠升:首先我想澄清一個概念,“第一學歷”歧視我覺得這可能是一個我們通常口頭的説法,在招聘過程當中去看一下應聘者的學習經歷,我想是很自然的行為。當我們手裏有大量的應聘簡歷的時候,我們就會去從中挑選,哪一個是我想招聘的人,這個時候去看一看他的學習經歷是一個很自然的事。在這種情況下,可能這個“第一學歷”、所謂由高考決定的學習經歷,它可能會成為我重點關注的一個方面。因為我們都知道,高考在我們國家來説應該是最嚴謹的一種選拔方式,它的公信力我想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在這個過程當中,如果我們去看一個人的高考成績的話,其實是在考察他有沒有在全神貫注地投入去做一件事情,他的投入是否是充分的、足夠的,他的態度是否是認真的,他的能力是不是夠的,所以通過“第一學歷”,其實是看他高考反映出來的具備的這種能力。但是我們説,如果從歷史上來看,高考成績不是那麼高的一些人、後來成長得也很好的人也並不少,有很多人甚至從一個“第一學歷”不太顯著的學校,經過很多努力以後最後成長為院士,這樣的例子其實並不少見。像很多我們那個年代的中專生,其實他們的水平是特別高的,如果他們去參加高考,頭部的這些院校他們都有可能考上的。但是因為當初特殊的歷史條件,他們選擇了去考中專,但這些人本身的潛力其實都是很好的,因此我們不能説單純的高考成績就決定了一切。但是隨著現在高考的發展,高等教育招生的量越來越大,可能跟過去的情況有所不同,在這種情況下,可能高考成績的一種選拔確實可能會使得一些分不夠高的同學“第一學歷”不是那麼理想。招聘者從“第一學歷”來看他們希望考察的方面,可能有社會環境的因素,我覺得也是正常的做法。但是説到歧視,我覺得並不簡單是個歧視的問題,你學歷不好我就一定不招你,也並不是這樣的。那麼作為用人單位,它希望招什麼樣的人,簡歷裏面能夠看到的除了他的“第一學歷”之外肯定還有其它的內容,他的學習的經歷裏邊顯示出來的能力和潛力是不是能夠看出來,而不僅僅是告訴我他的“第一學歷”是什麼。應聘者在做簡歷的時候,包括在成長過程當中究竟該怎麼樣成長,“第一學歷”不太顯著的這些院校該怎麼去培養這些人,其實是要認真思考的,不只是讓人家打上一個標簽,説我這個“第一學歷”不夠亮眼那我就沒有機會了。我們自身要努力,培養單位也要改進培養。
《中國教育觀察》:對困在“第一學歷”的年輕人有什麼建議?
趙忠升:招聘者去看“第一學歷”是個很常規的行為,這樣的話確實會導致“第一學歷”不夠顯著的這些人在求職方面可能還沒有進入第二輪就在篩簡歷的階段被篩出去了。這個時候求職者就更應該去想辦法怎樣更加適合招聘的這個崗位,自身到底有哪些能力、有哪些潛力要證明出來。因為我們要證明一個人的能力,除了學歷之外還有其它很多方面,一個人的成長也不是説學習成績好就一定成長得好,這是不一定的,沒有這種必然聯絡。如果是這樣的話,當年的學霸都應該是頂尖科學家了,但恰恰事實不是這樣。因此我們説一個人的成長是多個方面體現出來的。如果説“第一學歷”不夠顯著,那就要有足夠強的其它方面的成長經歷,足以證明你適合人家招聘的崗位。我覺得對於個人來説可能需要一些資質證書,比如説司法考試的證書、註冊會計師的證書,如果你能有這些證書,足以證明你是一個非常上進而且非常有潛力的人。當然如果你去上的學校可能知名度沒有那麼大,但是它自身在改革自己的教育,在提升學校的培養質量,這些經歷也可以告訴招聘者。你要在寫簡歷的時候除了把你的“第一學歷”是在哪個地方上學的經歷寫出來之外,還要把更豐富的東西寫給人家。在人才眾多的情況下,招聘者選擇的時候,有的時候可能是一條其它方面的信息吸引了他,那麼也可能他會留下你進入下一輪的面試。所以我覺得當“第一學歷”不夠顯著的時候,你一定要在其它方面有足以證明,你適合那個崗位的資料給招聘者去看。
《中國教育觀察》:如何理性地看待“第一學歷”?
趙忠升:招聘者看重應聘者的成長經歷,特別是他的學歷背景,其實是很正常的行為。因為當應聘者眾多的時候他不可能花費大量的、巨大的招聘成本把每一個人都請到這來面試一下、感受一下他到底行不行,或者説哪怕試用一段,他要去篩選,一定要有一些參數幫助他做決策。這個時候,可能“第一學歷”就成為主要的參數之一,因此也就有了今天我們談的所謂“第一學歷”歧視等等這些事。其實歧視這個詞不太好,我們就説大家在招聘的過程當中看中“第一學歷”這個現象吧,他其實是想用較低的成本儘快選出我需要的人。那麼“第一學歷”它可能展示的是一個人過去在高考的那個階段的努力程度、能力水平,以及可能的潛力這些東西,那如果在高考這個方面做得不是那麼突出,可能招聘者覺得應聘者就不太適合自己的需要。如果説高考這件事做得不夠出色,那應聘者對事物的理解、溝通會不會存在專業上的困難,是招聘者會思考的。如果説這個崗位不需要那麼高的學習經歷或者能力的人,而是需要一個普通的能力和水平就可以了的人,這個時候招聘者反而要去找學歷不是那麼顯著的人。因為“第一學歷”非常顯著的人要給他配套的東西也會很多,這個時候他可能並不符合這個崗位本身的需要,不需要高配,只要適合就行了,招聘者要招更適合的人,而不是要招更優秀的人。所以我們説在這個時候學歷高反而不是招聘者選擇的方面了,他們可能會選擇相對學歷低一點的,因為他可能做工作的時候可能比一個學歷高的人更合適於這個崗位。
《中國教育觀察》:對於“第一學歷”歧視現象是否需要政策干預?
趙忠升:人才招聘和應聘屬於一種市場行為,真對這種市場行為是否需要政策干預,我覺得可以倡導,但是不能硬性地規定。因為我們市場行為如果過多受到一些非市場因素干擾的話,其實並不利於事物本身的改善。所以我們説教育機構本身要提高自己的培養質量,優化自己的培養過程,使得我們的培養對象按照我們的培養定位、培養目標被培養出來。實際上在人才市場當中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崗位,我覺得是資源的優化配置問題。過多的政策干預雖然是一個善意的出發點,但可能導致一個我們不想看到的結果。所以我個人的觀點並不建議所謂出什麼政策來引導這種事情,而是説希望我們改善人才的培養的質量。
《中國教育觀察》:對於大學生而言,有沒有繼續“卷”學歷的必要?
趙忠升:其實任何一個人的成長,他去選擇深造,還是選擇直接去工作當中提高自己,我覺得每個人都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成長方式,所以不見得説一定讀了研就會怎樣,一定不讀研就會不怎麼樣。我們知道研究生教育其實不是説簡單地增加學歷的高度。因為我們知道研究生教育跟本科教育有著本質的不同,研究生教育培養的是知識的創造者、生産者,而本科生不是這樣的。所以我們有時候經常混同於把研究生教育放在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來看,這是一個常規的看法。但真正要認識研究生教育的本質,必須把它與本科教育區分出來。當我去培養一個未來的學者,一個未來的卓越的工程師,一個知識創造生産型的培養對象的時候,我的做法肯定跟本科教育是不一樣的。作為一個考生,他有沒有想過自己適合不適合這樣的一種知識生産、知識創造的角色特徵,是每個考研的人應該去想的東西。當然我們知道現實當中可能研究生教育因為不同學校不同院校的發展階段不一樣、學科特點不同,可能還沒有完全做到我們期待的要培養知識生産者、創造者這樣的一個水平,但是我們的目標是這樣的,研究生教育它的特色、它的本質特點也是這樣的。我們要去看自己適合不適合去做這樣的深造,如果不適合,其實考進來以後也蠻難受的,還不如自己到實踐當中摸爬滾打,可能那樣的成長更有意義。所以沒有千篇一律的哪個規律是適合每個人的,每個人要根據自己的情況,適合做什麼、有興趣做什麼、長處在哪,要對自己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其實我一直跟同事們討論的一個觀點就是,教育的第一功能是幫助受教育者認識自己、開發自己,如果我們高等教育接受完了以後對自己的人生目標、對自己所擅長的東西還不清楚的話,那我覺得可能是需要在實踐的過程當中再去真正檢驗一下自己的目標在哪、興趣在哪、擅長的地方在哪。人生不是要面面俱到什麼都去做好,而是要把自己的長處發揮到極致,把事情做好。人生不是做很多件事,而是要去做好一件事。我覺得這一件事歸根結底就是要更清楚地認清自己到底適合做什麼、擅長做什麼、想要做什麼,同時在這個基礎上做好自己能力、潛力的開發,我覺得這就是教育、成長最重要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