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高校開展學風建設 大學生上課坐哪有必要管嗎

副標題:

來源:北京日報  |  2023-11-29 10:08:59
北京日報 | 2023-11-29 10:08:59
原標題:大學生上課坐哪兒,有必要管嗎?
正在加載

近期,全國多地高校開展學風建設活動,其中一項重要內容是對學生上課坐前排的情況進行檢查,要求學生優先坐前排座位,提高前排就座率,如多次未達到要求可能面臨被請家長“陪讀”的後果……此消息一齣,引發社會熱議。那麼,大學生上課到底願意坐在哪兒?家長是否會要求孩子坐前排?高校老師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優良的學風還可以通過哪些方式來樹立?我們來聽聽學生、家長、教師和校方的看法。

【隨機調查】

坐前排有助於提升聽課效率

大一學生 芋泥

上大學後,仍應以學業為重,不能認為“上了大學就輕鬆了”,更不能因為考上了大學就徹底放飛。雖然坐在後排上課的同學未必不學習,但有些人肯定不夠自律,特別是進入相對鬆散的大學課堂後,沒有了像高中那樣嚴格的紀律管束,很難做到不低頭玩手機,更別提認認真真聽老師講課了。我覺得,上課能坐前排還是應該儘量坐在前排,這樣有助於提升聽課效率,還能起到督促作用,至少坐在前排的同學不敢明目張膽地走神兒。

離講臺近便於和老師互動

大二學生 春生

現在很多同學上課時喜歡搶後排座位,前排座位經常空著好幾排。大家認為坐在後面更自由,可以避開老師的目光,躲開課上的提問。但仔細想想,我們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學,能享受高等學府的優質資源,為什麼不好好珍惜呢?上課坐前排便是好好學習的方式之一。因為坐在前排離講臺比較近,學習氛圍更濃厚,便於和老師互動。互動到位了,既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老師的思路,也能讓老師了解我們的掌握情況,課堂效果更好。

硬性規定容易讓我們反感

大一學生 郭生陽

不能否認,上課坐前排對學習有一定的幫助,而且,不少坐前排上課的同學也確實比較優秀。但是,如果出臺硬性規定,強制要求我們坐前排上課,很可能會打壓我們學習的自主性,還容易讓我們對課堂産生反感,進而産生厭學心理。新時代的大學教育是希望培養能順應時代發展需要、有創新能力的學生,如果連上課坐在哪兒都要管得死死的,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如何能有創新思維?出創新成果就更難了吧!

提高前排“就座率”不如提高“聽課欲”

研二學生 楊瑤瑤

提高專注力和學習效率不能簡單地看就座情況,何況我們會在不同的教室上課,像階梯教室這種大教室我一般不會選擇前排,因為前排位置低,需要仰頭看黑板,所以我更傾向於選擇中間的更舒適的位置。其實,上課坐在哪兒屬於個人喜好,沒必要進行束縛,而且大學生已經成年,應該有選擇的自由。與其提高前排“就座率”倒不如提高“聽課欲”,學校應該多聽聽學生的意見和建議,真正了解學生的需求才好。

【問題一】家長會要求孩子上課坐前排嗎?

尊重孩子的自主選擇

家長 谷中風

近來,不少高校將“學生上課不坐前排”納入學風督查的一項內容,成為熱議話題。身為家長,我們是不是也應該要求孩子上課必須坐前排呢?

上課坐在哪,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學習態度。2019年的一項調查顯示,82.9%的受訪者認為,教室位置的選擇對聽課效果有顯著影響。正所謂“近水樓臺先得月”,經驗告訴我們,上課坐前排,不僅能更清晰地看清老師的板書、聽清老師的講授,還能更方便地與老師問答互動,吃到一些“小灶”。因此,作為家長,大都希望孩子坐到前排上課聽講,以期督促孩子端正學習態度、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特別是當發現孩子躲避前排的目的是給自己開闢一片遠離老師視線的“自留地”,為開小差、聊閒天提供方便,那就更應該配合學校加強監管,把孩子“趕”到前排去。

不過,我們也知道,坐在前排還是後排,對於學習而言,只是“末”,不是“本”。引導和推動學生認真學習,絕不能舍本逐末。決定學生的課堂收穫和學習效果的,歸根到底不是他的身子坐在哪,而是他的心放在哪。如果心不在學習上,只是迫於學校的督查、家長的督促,每節課都在教室前排坐得端端正正,上課時卻心猿意馬,就像《孟子》裏説的“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這樣的課堂“工具人”,是不可能學有所獲的,更談不上學有所成。想得再遠一些,在線教育正在迅猛發展,面對屏幕的學習,根本就無所謂前排後排,那些為確保前排率而想的招兒又有什麼意義呢?

因此,對於“上課坐哪”的問題,應該認真分析,理性看待。

首先,上課坐在前排還是後排,充其量只是學生學習狀況的表徵之一。它固然和學習態度、學習習慣有一定關係,但也和課程質量密切相關。與中小學相比,大學階段的學習自主性更大,課程也更加多樣。相應地,大學生選擇課程的主動性也應更強。在大學裏,那些有吸引力的爆款課程,常常連窗戶外都站滿了人,教室前排座位更是“限量品”,必須早早去佔座,才能搶得到。而前幾排“門可羅雀”的課,質量堪憂的不在少數。在這個意義上,學生的座位選擇,其實是一次真實的教學評估。如果學校和家長不分青紅皂白,強令學生必須坐在前排,反而為一些授課質量不高的老師打了“掩護”,不利於學校教學質量的整體提升,從長期看,將對學生的學習造成更大的傷害。

其次,“上課坐哪”,還和孩子的性格有關。有的孩子天生內向,更願意安靜聽講,潛心琢磨,不喜歡在課堂上多作表達,他們坐在後排,絲毫不損傷其向學之心。更何況,隨著我國高校硬體建設不斷改善,在絕大部分教室,即便坐在後排,也不至於聽不清老師講課。不論家長、教師還是學校,面對這樣的孩子,更應該有允許他們坐在後排安心聽課的“雅量”。

家長是最熟悉自己孩子個性的人。假如我發現自己的孩子出現了“前排逃避”現象,不會大驚小怪。在我看來,與其簡單粗暴地要求孩子必須往前坐,不如和孩子就人生規劃和志趣實現多多交流,搞清楚孩子為何不願意坐前排的原因,然後幫助孩子科學分析、提出建議,讓孩子自己選擇符合個性的高效率聽課位置,從而在保持和增強學習主動性中不斷提升學習效果。

【問題二】大學老師如何看待“前排率”?

“前排率”更是對老師教學的高要求

北京聯合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 江晶晶

有責任心的大學老師都希望學生在課堂上不虛度光陰、不得過且過,希望學生多聽、多學、多思考、多互動,提升上課時的“前排率”。但是,現代教育觀點提倡構建“以生為本”的“三全育人”新格局,形成全方位、全領域、全要素貫通的人才培養體系,因此,“前排率”僅僅是一個單一指標,相比于坐在前排認真聽課,老師們其實更希望達到的教學效果是學生有獲得感,通過構建教學平臺、搭建教學團隊、探索教學改革,真正實現育人與育才,最終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客觀地説,“前排率”這一指標的合理之處在於它能夠體現出學生有著更強的學習意願和更足的學習動力,而且指標可測,甚至部分可控。因此,從短期來看,提升“前排率”就成為優化教學效果的合理要求。

然而,提升“前排率”不單是學風建設的問題,也是對教風建設的要求。一方面,提升“前排率”是對學生的要求。大學應有厚重的底蘊和嚴謹的學風,這一點中外名校概莫能外,從各所名校的校訓便可窺一二,如清華大學的校訓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中國人民大學的校訓是“實事求是”,劍橋大學的校訓是Hinc lucem et pocula sacra(拉丁文:此地乃啟蒙之所和智慧之源),都是鼓勵學生更加腳踏實地,更認真地做學問,而更多地坐在前排,就是嚴謹學風的體現。另一方面,提升“前排率”也應是老師的追求。學生根據上課的獲得感對老師的教學活動進行評價,老師應根據學生的評價和反饋改善課程建設,提升學生坐在前排聽課的內在真實需求。説得通俗一些,老師講得好,學生才愛聽,才會往前排坐。

從表象上觀察,提升大學生“前排率”是通過加強學風及教風建設督促學生坐在課堂的前排,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課程學習,從而優化學習效果。而從實質上分析,提升大學生“前排率”更是為高質量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而提出的要求,應從教師、學生甚至課程本身等多維度提出切實舉措。因此,要求學生坐前排只是其一,還應請教師走進去、學生走上來,以及課堂走出去。

教師走進去,即走進學生中間。教師並不是專屬於講臺,相反,教師若能在設計教學活動時走下講臺,走進學生中間,不僅可以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減少課堂上學生走神兒和違紀等現象,還便於與學生互動交流、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和積極性。

學生走上來,即走上講臺分享。學生並不是被動的學習者,“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教學理念要求學生是教育的受益對象和參與者,請學生課外充分預習、課中走上講臺分享,引導學生顛覆傳統的學習過程並重構學習節奏,加強自主學習。通過學生走上講臺分享推動兩大轉變:教師從知識的傳播者向學習的指導者和引導者轉變,學生從被動的學習者向學習的主導者轉變,從而形成師生共同學習的過程。

課堂走出去,即走出校園進行實踐。課堂並不是局限于教室,依託“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教學理念,推動形成以理論為主的第一課堂與以實踐為主的第二課堂深度融合。打破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線上與線下的壁壘,推動理論與實踐的融合和循環。

高等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共同探索和努力,也需要學校和社會各界的保障與支持。提升大學生“前排率”是一條要求,要求高校推動學風與教風的共同提升,同時也是一條標準,當不用強制“前排率”就提升了,也許就意味著通過各界不斷探索與持續努力,高校已在高質量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上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問題三】優良的學風究竟該如何樹立?

樹立優良學風需要標本兼治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 趙國偉

曾幾何時,在象牙塔內,一些大學生不好好上課,遲到、早退屢見不鮮,明明是上著A門課,卻帶著B門的課本、做著C門課的作業,甚至出現了花錢雇人上課打卡的現象。即使人進了教室,也是“一言不合就開搶後排座位”,教室前排無人坐,教室後排緊繃繃。

學風關乎一個學校辦學治校的能力水平,體現了學生的思想品質和學習態度,這些大學課堂的怪象,充分説明了大學生學風問題確實到了應該重視的地步,樹立優良學風勢在必行。

首先,樹立優良學風,學生需要自我革命。

優良的學風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巨大而無形的精神力量,時時刻刻熏陶和感染著學生,指引著他們好好學習、不斷進步,激勵著他們奮發努力、健康成長。學風對大學生個體和群體的思想認識、行為方式和精神面貌都有重要影響。一旦養成了良好的學風可以終身受益。

從本科生到碩士研究生再到博士研究生,大學生們既要認真學習已知,還要探索未知,要學習知識,更要創造知識。學習必須變成大學生的內生動力,否則再多的外界約束都起不到明顯成效。奮鬥正青春,要樹立自己明確的學習目標,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努力去體驗和感受學問之美、知識之美。

大學生們要重視課堂教學,尊重教師的辛勤付出,並不是每一名大學教師都是課堂講授的高手,有些學富五車、才高八斗的專家教授,講課並不精彩生動,有的教師的教學需要大量的課前預習和準備工作,還有的教師善於引導學生思考問題而不僅僅是教授知識,這就需要大學生能夠根據教師的特點進行調整適應。要敢於自我革命,改變舊有的學習方式,不能繼續沿用中學階段死記硬背的方法,習慣於教師滿堂灌、輸入式的教學方法,更不能僅僅圍繞教材開展學習,必須要做到自我學習、自覺學習,愛學樂學還要會學。

其次,樹立優良學風,教師不能置身事外。

大學生學風問題的出現,絕不僅僅是學生的單方面原因,其實很大程度上是由於部分教師教學水平的低下。部分教師上課一個課件打天下、幾年無變化,全程念稿了無新意,東拉西扯毫無章法,引起部分學生對學習的倦怠感,缺乏上課的激情和動力。但是,也有一些教學名師的課,網上選課幾乎是“秒沒”,課堂上一座難求,即使放到網上都能成為爆款。

教師是學生的榜樣,教師要發揮模範作用,言傳身教,身體力行,為人師表。大學教師需要持續豐富和更新知識,舊藥方難治新病,“當你有了一桶水,才能給別人一瓢水”,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跟得上知識升級迭代的節奏,才能適應新生代們的知識需求。

我們不能寄希望於每一位大學教師都成為段子手、金句王,但相對於中小學教師,大學教師確實需要改進和完善教學方法,根據學生的年齡、專業、知識結構、學習基礎等有針對性地提升課堂教授方式,要講得出、講得好,更要能讓學生學得進、學得好。教師還要注重培養和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學風,表彰先進、獎勵先進,鞭策後進、激勵後進,對於毫無長進的學生也不能放棄,要用耐心細緻的教育進行轉化,用校規校紀進行約束。

第三,樹立優良學風,學校需要標本兼治。

學校是一個專門用於教育、培養和塑造人的機構,其核心功能就是立德樹人,是育人。大學採取必要措施整頓學風很有必要、無可厚非,但也不能簡單化、一刀切,更不能刮一陣風、只做表面文章。冰凍三尺絕非一日之寒,樹立優良學風,需要治標,更要治本,學校既不能大包大攬,也不能毫無作為。

優良的學風需要培育和踐行,對於學生的不良學習行為,學校要建章立制,明確要求,畫好紅線;要正面引導、典型引領、教育為主。學校領導要以身作則,努力成為師生的楷模,發揮繼承好優良的傳統。學校要注重挖掘校史、校歌、校訓中的育人元素,發揮好文化育人和環境育人的作用,創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努力做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學校要努力做到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充分調動各主體各方面的積極性,共同參與到學風建設中來。

長期來看,校風、教風、學風這幾方面往往都是一體的。優良的學風離不開優良的校風和優良的教風。校風正了,學風才能濃;教風好了,學風才會好。學校一方面要注重改善學風,同時要花時間和精力提升校風和教風。只要長期堅持,久久為功,堅持標本兼治,建立健全符合本校學生特點的長效管理機制,學風問題一定可以得到改善,優良學風也一定可以樹立起來。

編輯:劉佳曈 責任編輯:魏曼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教育精彩視頻
正在閱讀:多地高校開展學風建設 大學生上課坐哪有必要管嗎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