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博物館成為更多孩子的第二課堂

副標題:

來源:光明日報  |  2023-05-31 11:09:06
光明日報 | 2023-05-31 11:09:06
原標題:讓博物館成為更多孩子的第二課堂
正在加載

日前,“樂遊西安聽我講·最美課堂在碑林”小小講解員研學實踐活動在陜西唐三彩藝術博物館舉行。活動綜合運用職業體驗、解説導覽、新媒體傳播等方式,在弘揚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同時,讓孩子們走進博物館,在“最美課堂”中沉浸式感受中華五千年曆史傳承,自覺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者和傳播者。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繫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産,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它們不僅生動述説著過去,也深刻影響著當下和未來;不僅屬於我們,也屬於子孫後代。每年到了五六月份,隨著國際博物館日、中國旅遊日、“六一”兒童節的到來,各地各級博物館推出大批高質量兒童專題展覽,開展豐富多彩的研學實踐活動,舉辦各類“小小講解員”比賽,把“殿堂”變“課堂”,使文物保護成果惠及更多孩子,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保護和傳承中不斷發揚光大。

以展促教:

跟隨文物走進歷史現場

日前,河南省洛陽市第二外國語學校的400多名學生走進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觀展、研學,在博物館裏“觸摸”歷史,深入了解先民們的衣食住行,並體驗開盲盒播種五穀。

如今,在各地各級博物館裏,成群結隊的中小學生已經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孩子們在老師的引導下有序看展,時而認真聆聽解説,時而駐足觀察文物,時而細聲討論,時而做著筆記,他們聽著文物故事走進歷史現場,看著稀世珍品步入藝術殿堂。把博物館當作第二課堂,在文物展覽現場博覽古今,這何嘗不是新時代孩子們的美好生活縮影。

近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發揮博物館的青少年教育功能,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動中小學生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學習,促進博物館與學校教學、綜合實踐有機結合,取得顯著成效。2020年,教育部、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關於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從“推動博物館教育資源開發應用”“拓展博物館教育方式途徑”“建立館校合作長效機制”“加強博物館教育組織保障”等多方面提出了具體意見,為進一步健全館校合作機制,促進博物館資源融入教育體系,提升中小學生利用博物館紀念館學習效果指明了方向。

為了將豐富的博物館資源有效轉化為中小學教育教學資源,推動博物館教育資源與學校教育需求有機銜接,全國各地積極開展館校合作,充分利用各自優勢策劃推出高質量主題展覽,合作研發一系列項目式學習、博物館課程等,帶領孩子們在與文物的“對話”中啟智增慧,增強文化自信。比如一些博物館與學校合作,每年定期針對兒童群體推出生肖展、古今兒童玩具專題展等契合兒童審美特點的專題展覽,通過“流動博物館”進校園等開展教育活動,激發兒童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增強博物館學習的互動性,讓文物“活”起來,用文化潤童心。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當越來越多的孩子們走進博物館、擁抱博物館、熱愛博物館,博物館這座“大學校”才能充分發揮其應有的教育價值,真正實現以展促教,以展促學,寓教于樂。

兒童博物館:

在學中玩,在玩中學

5月18日,成都博物館獲評“全國最具創新力博物館”榮譽稱號,從2020年延續至今的“週末兒童博物館”,便是該館的創新舉措之一。

博物館被稱作“第二課堂”,是學校和家庭教育的延伸。如何讓兒童在學中玩,在玩中學,從而打開兒童的好奇心,激發孩子們探索和終身學習的熱情,是許多兒童博物館的核心工作,也是多數博物館面臨的重要問題。對此,成都博物館給出的答案是:不做嚴肅的“教育者”,要和孩子們一起“玩”起來。一方面,在一些展覽中專設兒童觀展路線,通過科技與藝術的結合,讓文物“動”起來,增強博物館學習的趣味性、互動性和體驗性,讓孩子們玩得盡興、學得盡興;另一方面,根據兒童認知特性設計課程與活動,比如通過“我在古代組樂隊”活動,讓孩子們在觀看編鐘等古代樂器相關展品後,進行動手涂繪和組裝,以此拉近孩子們與文物的距離。

如今,“週末兒童博物館”不斷更新升級,進一步推動文化活化利用,圍繞“成博帶你看古今”“成博帶你知美學”等板塊,上新了一大批有趣有料的“新鮮”活動。川劇、川酒、美食、茶館、廟會……“博物館裏的老成都”活動為小朋友勾勒最全的老成都“畫像”,感受民俗成都的煙火氣息;雕塑之美、建築之美、漆器之美、服飾之美……“天府之美在這裡”活動詮釋古代文物中的美學表達,讓孩子們體悟中華傳統文化之美。

博物館的活動設計是一門學問,不僅要讓孩子們覺得有趣,還要讓他們在感官體驗之後有所收穫。基於此,博物館應當從兩個方面著力。一方面,以理念之變引領實踐創新,兒童教育是博物館必須堅持的基本社會服務活動,要充分利用現代技術,讓館藏文物“活”起來,讓歷史和文物説話,讓藏品“觸手可及”,讓文化自信變得可知可感,讓文物故事形成一部生動歷史教材,浸潤兒童心靈;另一方面,以實踐為基礎推動理論創新,要在上海兒童博物館、成都博物館“週末兒童博物館”等成功實踐的基礎上推動兒童博物館的建設,讓更多博物館提供未成年人教育項目,增加專門針對兒童的講解員和講解詞,讓博物館成為更多孩子的第二課堂。

“小小講解員”:

自覺做中華文明的弘揚者和傳播者

“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在位於武漢市武昌紅巷的武漢革命博物館裏,一名10歲左右的“紅巷苗苗”聲情並茂地講述著“赤子丹心夏明翰”的紅色故事,周圍遊客無不為之感動,紛紛點讚,並報以熱烈掌聲。

“紅巷苗苗”是武漢革命博物館“紅巷苗苗研學營”培養的“小小講解員”。自2016年開營以來,武漢革命博物館已培養2000余名“紅巷苗苗”,他們積極參加“紅色課堂進校園”“我在紅巷講黨史”等武漢革命博物館品牌社教活動,平均每年提供義務講解1400余場次,累計服務觀眾10萬餘人,用行動展現了當下少年該有的模樣。近日,兩名“紅巷苗苗”獲評“武漢市文化和旅遊局直屬博物館(紀念館)十大最美志願者”。作為能夠通講全館的“小小講解員”,他們的故事激勵著更多小朋友加入志願者隊伍,一起傳播紅色文化,發揚紅色精神。

事實上,“小小講解員”正在逐漸成為各地各級博物館以及紅色景區的標配。為構建中小學生利用博物館學習的長效機制,充實講解隊伍,使未成年人在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與志願服務相結合,使紅色火種生生不息、代代相傳,各地各級博物館積極聯合中小學校開展“小小講解員”培訓活動,為青少年搭建一個學習歷史、展示自我、參與社會的平臺,讓學生們沉浸式體驗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讓孩子們在學習歷史文化知識、感受紅色精神的同時,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樹立自信心和責任感,增強參與社會、服務社會的意識。

“小小講解員”活動無論是比賽還是研學實踐,他們備賽或撰寫解説詞的過程本身就是深入學習的過程。相信一段講述紅色故事、挖掘紅色基因、傳承紅色精神、為遊客服務的珍貴經歷,必將在“小小講解員”心中深深種下一顆種子,一顆熱愛黨、熱愛祖國的紅色種子,一顆堅守初心的信仰種子。相信一段近距離“觸摸”歷史、“對話”文物,講述文物故事,傳承中國精神的經歷,必會激活孩子們內心深處的文化自信,自覺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者和傳播者。

(作者:陳建偉 王良輝,分別係浙江師範大學講師、浙江師範大學教授)

編輯:劉佳曈 責任編輯:魏曼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教育精彩視頻
正在閱讀:讓博物館成為更多孩子的第二課堂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