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被改為“是人”?各方回應來了

副標題:

來源:澎湃新聞  |  2022-10-28 09:59:35
澎湃新聞 | 2022-10-28 09:59:35
原標題: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被改為“是人”?各方回應來了
正在加載

10月27日,有關“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還是‘斯人’”的話題登上網絡熱搜,引發網友廣泛討論。不少網友表示,記憶中,語文教材裏這句是“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而現在的語文教材中是“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對此,教育部統編中小學語文教科書總主編、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溫儒敏向澎湃新聞表示,課文所選自中華書局的《孟子譯注》,並沒有改,本就是“是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孫玉文也向澎湃新聞表示,古代傳下來的文獻記錄中,孟子這句用的就是“是人”。

人民教育出版社媒體宣傳部工作人員向澎湃新聞表示,已關注網上相關討論,目前正在研判;對於過往教材中是否用過“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其未予回應。

“是人”還是“斯人”?

“是人”還是“斯人”?10月27日下午,溫儒敏向澎湃新聞表示,此前他已通過其個人微博對這一問題做過回應。

溫儒敏此前在其個人微博上的回應。截圖自溫儒敏微博

溫儒敏此前在其個人微博上的回應。截圖自溫儒敏微博

9月7日,溫儒敏在其微博中寫道:“是人”還是“斯人”?近日網上又在議論語文統編教材八年級上冊孟子一課“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為何改為“是人”,其實並沒有改,本就是“是人”。課文所選的是中華書局的《孟子譯注》。我還查過宋代朱熹《四書章句》,也是“是人”。另查《十三經注疏》(漢代趙岐注),同樣是“是人”,並非“斯人”。古詩文大都有不同版本,字詞有差異並不奇怪,所以要校勘。而語文統編教材所選的都是權威版本,不可能隨意改動。這是需要説明的。

另外,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孫玉文也向澎湃新聞表示,儘管“斯人”和“是人”這兩種寫法都符合古代語言表達習慣,但因為古代傳下來的文獻記錄寫的就是“是人”,今人不能去替孟子立言,所以這句裏應該是“是人”而非“斯人”。

孫玉文説,要區分“講得通”和“講得對”,“講得通”不一定“講得對”,“講得對”一定能“講得通”。遇到這種疑問,一定要查閱《十三經注疏》這一類可靠的傳本來進行核查。

教材文章是否用過“斯人”?

“為何大家以前背誦的孟子這一篇往往讀作‘斯人’呢?”溫儒敏在上述博文中分析道:“可能是原來老教材所依據的版本不同(這還需查證),也可能‘斯人’在一些名詩名篇中用過(如杜甫夢李白詩中的‘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而生活中比如悼辭也常用‘斯人已逝’等等。人們對‘斯人’這個詞比較熟悉,也感覺更有‘文氣’,於是就把孟子那一句讀作‘斯人’,而認為‘是人’是改動了。其實‘斯’在古漢語中常用作指示代詞,相當於‘此’,而‘是’亦有類似用法。所以孟子那篇若讀作‘斯人’,也不能算錯。”

那麼,語文教材中是否出現過“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這一表述?

上遊新聞報道稱,10月26日,上遊新聞記者從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編輯部獲悉,該出版社從1961年收錄孟子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課文以來,歷套教材文章一直是“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從未有過“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不過“斯”和“是”兩個字,都表示“這”的意思。

10月27日下午,人民教育出版社媒體宣傳部一名工作人員向澎湃新聞表示,已關注網上相關討論。對於“該出版社歷套教材文章是否一直是用的‘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有沒有用過‘斯人’”這一問題,該工作人員未予正面回應,而是表示“目前正在研判”。

編輯:劉佳曈 責任編輯:魏曼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教育精彩視頻
正在閱讀: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被改為“是人”?各方回應來了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