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良好科普生態環境 守護孩子們眼中的科學之光(創新故事)

副標題:

來源:人民日報  |  2022-09-26 09:49:05
人民日報 | 2022-09-26 09:49:05
原標題:共建良好科普生態環境 守護孩子們眼中的科學之光(創新故事)
正在加載

近日中辦、國辦印發的《關於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要求,堅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推動科普全面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  

如何做好科學普及工作?如何引導孩子的好奇心?由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科普中國發展服務中心主辦,中國空間科學學會承辦,北京空天探索信息科技研究院協辦的空間科學科普論壇日前在北京舉行,與會專家開展深入研討。  

近年來,我國航天強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神舟”問天、“嫦娥”攬月、“北斗”指路、“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遊星辰……航天事業不斷刷新紀錄,航天科技水平實現跨越式發展。專家表示,空間科學的科普工作具有優勢,孩子們天然對宇宙空間具有好奇心,我國在航天事業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會進一步激發孩子們探索浩瀚宇宙的好奇心,播下科學的種子。  

“跟小孩講科學真有意思、很過癮,我特別喜歡看那些小孩的眼神,他們的眼中都是光。”論壇上,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劉勇講述了自己長期進行科普工作的感受。  

劉勇用幾個比喻形容了對科普工作的不同認識。“以往,我們認為科普就像是一個大水壺往杯子裏倒水,也就是科學家把科學知識教給學生。但通常情況下,科普工作是另一個場景,科學家需要將知識變成一滴滴水播灑給學生,學生會像小樹苗一樣自己慢慢吸收水分。”  

與會專家建議,廣大科技工作者要將科學的趣味性帶給更多青少年,讓更多人能用科學方式和科學思維去思考問題。  

“科學教育的重點在於基礎教育,中小學階段是學生個體創新素質形成的決定性階段,是培養科技創新後備人才的關鍵期和守護好奇心的敏感期。”北京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院院長鄭永和表示,中小學科學教育非常重要。但目前我國小學科學教師隊伍短缺、專業素養不足。對此,鄭永和建議,應建立健全科學教育政策保障體系,建設科學教育實驗室資源,進一步提高學生科學學習興趣,培養創新思維,提升問題解決能力。同時,要強化優秀教師的選拔和激勵機制。  

推進新時代科普工作高質量發展,需要樹立大科普理念,構建政府、社會、市場等協同推進的社會化科普發展格局。中國旅遊研究院副院長唐曉雲認為,科普與旅遊相結合的形式,能夠更好地滿足人們多樣化、多層次的精神文化和旅遊休閒需求。科技與旅遊的良性互動,不僅能拉近科技與普通人的距離,也賦予了旅遊更深層次的意義與價值。科技體驗旅遊包括太空旅遊,將具有良好的市場前景。  

有專家表示,除了高校和科研機構,不少科技企業也十分重視科普工作,通過打造航天主題教育教學體系、推進航天實驗室建設、建設運營航天科普教育基地,發揮社會效益。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副理事長尹傳紅認為,要進一步推動空間科學科普工作,協同發揮力量,為科普提供更多元的支持,共建良好的科普生態環境。  

《人民日報》(2022年09月26日19版)

編輯:韋巧珍 責任編輯:魏曼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教育精彩視頻
正在閱讀:共建良好科普生態環境 守護孩子們眼中的科學之光(創新故事)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