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南山:相比STEM體系,中國科學素質教育應建立IMH體系

副標題:

來源:南方日報  |  2022-07-26 16:50:17
南方日報 | 2022-07-26 16:50:17
原標題:
正在加載

7月25日上午,在華南師範大學舉行的“全國科學教育暑期學校”中小學教師培訓(廣州會場)開班典禮上,“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徐義剛結合自身科研經歷,圍繞如何做好中小學生科學教育,為線上線下的中小學教師直播授課。 

在主題為“我國現階段教師的科學培養——創新”的講座中,鐘南山從創新動力、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創新素養等角度分享經驗,並總結出他認為中國科學教育應當樹立的IMH體系,I即Innovation(創新),M即SenseofMission(使命感),H即Humanity(人文)。 

他首先講述了我國依靠科學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實踐。“我國堅持生命至上的理念,堅持依靠科學,首次分離出新冠病毒、首次進行病毒基因測序、首次研發檢測技術,及時研發疫苗等舉措,疫情防控成效有目共睹,受到世界廣泛認可。”他説,在疫情應對中,從社區的科學管理到疫苗與檢測試劑的應用,我國的許多對策都體現出創新的重要性。 

何謂創新?鐘南山説,創新就是將發現與發明應用於實踐,産生經濟和社會效益。“我們要明確樹立一個觀點,那就是搞科學一定要立足於解決問題。” 

        在鐘南山看來,培養青少年創新的動力,不僅要憑藉興趣,更要注重使命感。 

“愛因斯坦等諸多著名科學家都強調了興趣的重要性,但是目前在中國,單純的興趣是不夠的。”鐘南山以屠呦呦發現青蒿素的過程為例説,應對當時國家瘧疾防控的需求,屠呦呦通過對常山、胡椒、雄黃等多種藥物的篩選,獲得青蒿素,並繼而用數十年的實踐,聯合團隊將這一發現成功運用於臨床,屠呦呦本人也因此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在我國當今面臨的國際形勢下,強調創新的使命感更加重要。”鐘南山説,中小學的科學教育要從使命(要我做)中培養出興趣,進而發展為熱愛,形成個人的追求(我要做),才能形成真正的創新。 

如何從小學開始培養孩子的創新精神?鐘南山給出了“發現問題—設計解決方法—利用科學、技術、數學、歷史等知識解決問題—取得實際效益”的鏈條。“在小學階段培養孩子的科學意識,最重要的是鼓勵他們多問問題,從善於發現問題著手培養孩子。” 

他同時強調,要培養學生紮實的基本功,包括語文、本專業基礎知識、外語、計算機、文化素養等。“其中最重要的基本功是語文,要練就成熟的邏輯思維與表達能力。” 

在對比了美國科學素質教育的STEM體系(Science科學、Technology技術、Engineering工程、Mathematics數學)、歐洲的STS體系(Science科學、Technology技術、Society社會)後,鐘南山總結出,他認為中國科學教育應當樹立的IMH體系,I即Innovation(創新),M即SenseofMission(使命感),H即Humanity(人文)。其中,科學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創新,科學素質教育的動力是使命感與興趣的結合,科學素質教育的人文精神重點則是協作精神。 

本次暑期學校由華南師範大學和中科院廣州分院共同承辦,于7月24—27日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開展。此次培訓活動匯聚兩院院士和一流教育專家,通過專題講座、現場教學、探究實踐等幫助參訓教師開闊科學視野,提升科學思維,提升科學素養與科學教育教學能力。

編輯:魯楊 責任編輯:魏曼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教育精彩視頻
正在閱讀:鐘南山:相比STEM體系,中國科學素質教育應建立IMH體系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