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西北大學教師張國偉

副標題:

來源:中國教育報  |  2022-07-26 17:16:48
中國教育報 | 2022-07-26 17:16:48
原標題:
正在加載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年齡不是科研的界限,專注和敬業是有所成就的法寶。老一輩的科學家用自己對祖國的愛、對科學的探索、對事業的執著贏得了晚輩的敬仰,也樹立了優秀的典範。 

53年,半個多世紀的滄桑歲月,見證了一位科學家始終如一的堅守和忠誠。在堅守中,他實現了自己的夢想,更成就了他人的輝煌;在忠誠中,他詮釋了人生的價值,更樹立了精神的坐標。

張國偉教授從事地質教育事業迄今已有53個年頭。53年來,他忘我地耕耘在教學、科研第一線,對學生傾注了全部的愛心,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大突破的創新性研究成果。 

治學嚴謹,桃李芬芳 

50多年來,張教授一直工作在教學第一線,先後承擔了構造地質學等8門課程的教學。 

他治學嚴謹,為人師表,教學效果深受師生好評。在教學中,他認真負責,精益求精,特別講究教學藝術,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法,找出適宜學生的路子。 

每一次上課都精心準備,每一年都有新的內容,原本枯燥的難教難學的課程,經他的講述之後就變得生動。他上課生動幽默,信息量大,學生都愛聽,認為不僅學到了知識,還學到了分析問題的方法,增長了解決問題的能力,越學越愛學。為了能夠聽他的課,學生都爭著搶佔好座位。尤其是他的報告和講座,總是場場爆滿,氣氛十分熱烈。 

張國偉認為,科學事業的成就,要靠一代又一代人持之以恒、鍥而不捨的執著努力才可達到。為此,他在碩士、博士生的培養上花費了大量心血。他指出,導師應重在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科學與道德的素質,指導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導師要儘快把青年人才帶起來、推上去,並要使他們真正懂得學科的發展。他主持承擔了多項國內外重大科學研究項目,為研究生進入科學前沿提供了機會。他還積極創造條件讓學生走出國門,參加國際學術交流活動。他獨具慧眼,特別注重因材施教,根據研究生不同的情況,制定合理的培養計劃。 

他的一位博士生説:導師要求我們博覽群書,又要有重點、中心,我們不知道“博”是什麼程度?後來知道他有兩噸存書,他以不同的方式都看過,我們敬佩得五體投地,決心一定要像他一樣多讀書、做好研究。 

雖然在學業上是典型的嚴師,但生活中的張教授卻很有親和力,他經常同研究生們談心,了解他們的思想動態、生活情況甚至婚戀家庭狀況,幫助其解決實際困難。學生們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確實找到了一位發自內心喜歡、敬重的專業導師,來到了一個團結和諧的研究群體。在這樣的環境激勵下,這些學生無不學有所成。 

張教授指導培養了碩士生27名、博士生26名、博士後10名,很多已成為單位學術領導、學術&&人。他通過不懈的努力,帶出了一支學科配套、富有朝氣的研究團隊。 

野外考察實習是地質學教學過程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張國偉院士特別注重在此環節中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認識到,必須充分重視客觀實際,這是地質科學研究的源泉。他在實踐中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專業興趣,使學生會觀察會思考,提出、思考、解決問題。在實習過程中他堅持與學生一道東奔西走,同吃同住。學生出野外實習,往往嫌苦嫌累,不願多待。但與張老師一起外出的學生從來不叫苦叫累,主動要求延長時間,多承擔任務。學生説:張老師在野外比我們年輕人走得都多都快,那都是他敬業精神的體現。 

言傳身教,潛移默化,讓學生了解專業、熱愛專業、用好專業,走上科學探索研究創造的道路,這就是張國偉院士寓育人于教書之中的效應。 

科研領域,碩果纍纍 

從上個世紀60年代早期,年輕氣盛的張國偉一畢業就開始涉足“家門口”秦嶺造山帶的研究了。 

10年間,他帶領學生前後多次穿越秦嶺,其中數千公里完全是徒步。他的足跡幾乎踏遍了秦嶺的溝溝岔岔。無怪乎,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張國偉具有準確無誤説出某某地質現象在哪條溝、拐幾道彎的一顆核桃樹下的本事。 

70年代中後期,張國偉參加國家重大項目“富鐵會戰”研究,並取得突破性發現。在1983年9月在北京召開的“國際前寒武紀地質研討會”上,他做的“河南中部晚太古代地殼的構成及其演化”報告引起轟動。 

1992年,張國偉作為項目主持人,申請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八五”重大項目“秦嶺造山帶岩石圈結構、演化及其成礦背景”(1992-1997),在地質界引起很大震動。此項研究提出的新觀點、新造山模式,獲得了1999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一等獎空缺)。 

此後,張國偉相繼主持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兩大重點項目的研究。建立了現今秦嶺“兩帶三塊”的構造格架;傾心多年的研究成果《秦嶺造山帶與大陸動力學》出版,已成為秦嶺研究一部經典巨著,産生廣泛科學影響。 

隨後,年近古稀的他決計南下,組織全國16個單位150余位科學家和研究者,研究我國華南大陸構造問題。通過三年多夜以繼日的大量實際調研,華南大陸構造新的學術思想初步構成,目前研究還正在深入進行中。 

張國偉還主持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地礦、中石油、中石化、冶金等部門研究項目20余項,國際合作項目9項。多次應邀到美、英、瑞士等多國進行合作研究與學術交流,對世界主要造山帶阿爾卑斯、中歐海西帶等造山帶進行考察,並廣泛進行國內華北、青藏高原等造山帶及相關盆地的綜合考察研究。在造山帶與盆地、大陸構造與大陸動力學等研究領域,取得了富有創造性的系統科學成就。 

他先後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350余篇,出版著作7部和中英文版秦嶺造山帶岩石圈三維結構圖叢各1套(包括合作),主編各類構造圖件20多幅,完成研究報告20余份。 

目前張國偉院士正協同主持負責“板塊構造與大陸動力學”的戰略諮詢研究項目,帶領全國十余所院校研究單位和傑青為主組成的研究人員進行我國大陸構造戰略發展研討。 

培育人才,帶出團隊 

張國偉院士不僅對學生培養極其負責,也注重對青年教師的培養。他始終認為青年教師是高教事業發展的未來,對高等教育關係重大,所以他把對青年教師的培養作為自己應盡的義務,當作自己義不容辭的職責,常抓不懈。 

他一方面在教學和科研中給年輕人壓擔子,使其在實踐中鍛鍊提高,另一方面,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引導青年教師走向成熟,堪稱年輕人的良師益友。 

他認為高校教師必須正確處理好教學與科研的關係,作為教師必須要搞好教學,做有素質有學問的合格教師,而另一方面,要教好學必須要有好的學問,這就必須要進行科學研究,以研究成果提高充實、搞活教學。 

有時有的青年教師會抱怨自己的工作任務重,但一看到張院士的工作量時,都會感嘆他就是自己心中的高山與大海。他超常的工作量是常人無法想象的。他承擔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石油、地礦、冶金等部門多項科研項目的研究,承擔著多名研究生與博士後的指導工作,擔任著中國科學院、教育部、地礦部等部門重要項目評審及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重要學術刊物論文評審等繁多任務,還要參加一些社會活動等。 

這麼多的工作和事情,一個70多歲的人是如何撐得起的,又哪來這麼多的時間?答案是他從來不分節日假日和週末,只能擠去他的休息時間。這正應了他的一句名言:“人生最大價值,莫過於把自己的聰明才智,最大限度地貢獻給祖國與人類!” 

作為一名優秀的高校教師,張國偉院士不僅把全部才華和畢生精力都貢獻給了科學事業,更重要的是把他的學術思想和淵博的知識無私地傳授給青年一代,培養一批創新人才,構建了以中青年人才為骨幹、拼搏于科學前沿、創新發展的西北大學造山帶與大陸構造研究團隊,使得科學研究後繼有人。 

人格魅力,感染師生 

張國偉院士是一位老教師,老科學家,也是一位老黨員,他常説:“作為教師,為人師表重在身教。”他是這樣説的,也是這樣做的。 

長期以來他雖然異常繁忙,但他一直時時關注國家大事、國內外發展,操心國家改革開放發展,思想永葆青春。 

他認為做為一名教師,忠誠于祖國的教育事業,熱愛學生、大氣包容、工作踏實、奮發進取、真誠可信,這是一個人思想境界的體現,正因為這樣,現在國內很多高校和研究機構的老中青學者專家,尤其青年人,都願意與他接觸、交流、合作和共事研究。 

張國偉院士對大事注重關心,在日常工作中也十分注重自身修養,平等待人,比如給學生回電話信息,無論認識不認識,只要給他發信息的學生,張院士都會認真回復。 

博士生謝晉強説自己由於開題的事情特別迷茫的時候,就懷著忐忑的心情給張老師發了個信息,張老師馬上就回電話來,給他一步步分析論文,幫助他聚焦論文的方向,整整説了一個小時,而他後來才知道其實張老師正在去機場的路上。 

作為一名老教師、老院士,在學校每一次舉行開學、畢業典禮時,他都會認真準備給學生的講話,每次講話都透著濃濃的真情厚意,透著他對人類、對社會、對祖國、對科學、對地質事業的深情與無限熱愛。 

尤其令人感動的是,2010年張院士因為長期超負荷地工作而生病住院,但是在住院期間,他腦子裏想的還都是教學和科研工作,學生們看到病床上到處堆的都是文件和資料。他還記著吩咐出野外的帶隊老師如何安排行程路線,注意事項是什麼,要保證學生們的安全等等。 

在工作中他一直堅持實事求是,勤奮嚴謹;做學問,要求實、紮實,抓前沿、求創新;做教師,要以身作則,有真才實學。 

張教授的人格魅力和學識魅力贏得了師生的尊敬和愛戴,大家一致説:只有像他這樣才能做好教師,做好創造性科學研究,才能成為科學巨子、師生楷模。

編輯:魯楊 責任編輯:魏曼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教育精彩視頻
正在閱讀:2014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西北大學教師張國偉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