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找不到工作,科舉考試場場不過……小朋友最愛的詩人竟是這樣?

副標題:

來源:央視網  |  2022-06-14 12:24:32
央視網 | 2022-06-14 12:24:32
原標題:
正在加載

相較于李白,杜甫也很火,只是火在了小朋友的語文課本裏。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是中國歷史上極出名的現實主義詩人,詩風沉鬱頓挫,深遠地影響了中國文學與日本文學,有著“詩聖”的榮譽稱號,筆下詩篇也有著“詩史”的讚譽,如果編撰一本現實主義古詩總匯,杜甫絕對是當仁不讓的榜首。

01

# 源自祖上的文人血脈  

與李白祖上的流放西域不同,杜甫的出身是一等一的好,據記載,杜甫的遠祖是漢武帝時期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是初唐“文章四友”之一的杜審言,還與杜牧同為晉代大學者、名將杜預之後。

良好的家庭出身,給了杜甫見識寬廣世界的機會,也為他日後的詩詞創作打下良好基礎。

據不完全記載,杜甫看過公孫大娘的劍器渾脫舞,聽過李龜年的歌聲,欣賞過畫聖吳道子畫的五聖尊容,被社會名流誇讚過、被長輩屈尊訪問過……總而言之,是個不折不扣的文藝小青年與別人家的孩子。

成年後,杜甫開始騎馬打卡各大旅遊地界,到處遊山玩水,中途還抽空參加了一場科舉考試,毫無意外地名落孫山後壓根沒當回事,依舊該玩玩,該寫詩寫詩。那句流傳千古的“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就是杜甫在此段快意時光中寫下的詩篇。

公元744年4月,遊戲山水的杜甫在洛陽與自己一生“最愛”——李白見了面。然後,有了自己的杜甫三連。

02

# 與命中剋星——李林甫的愛恨情仇    

可能,實在是太愛李白,致使兩人的命運發生了某種程度的重疊。這個重疊,應在了科舉考試上。

放眼杜甫的坎坷為官路,比之李白,可以説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一山更比一山高,堪稱地獄級難度。

與李白見面的三年後,杜甫邁向中年,不再年少輕狂了,放眼一瞧周圍,也興衝衝地開啟自己的科舉之路。

公元747年,朝廷舉辦“選藝”考試,只要來者有一藝之長,就可以報名參加。杜甫覺得自己機會來了,背起細軟信心滿滿地前來考試,就此,遇見了改變自己一生命運的天定剋星——李林甫。

李林甫時任宰相,心胸卻不算大度,總覺得有人要暗害自己,尤其是剛入社會的讀書小青年,李林甫很愁,愁到最後,他想到一個終極策略,把製造問題的人都扼殺在搖籃裏不就好了?

所以,當年的這場科舉,所有考生的成績都是不及格。

杜甫很悲傷,但沒放棄,他決定學一學遠方李白,開啟獨屬於自己的獻賦求職生涯。

終於,四年後,他靠著《大禮賦》得到了等候分配的“參列選序”資格,杜甫背起小挎包,信心滿滿地前去考試。然後——又見到了李林甫。

杜甫拿到了人生第二張成績不及格的考卷。

在通貨膨脹的長安城裏,父親已然去世沒辦法啃老又一直沒工作的杜甫換了好幾處房子,從市中心一點點向南,最終來到了位於長安城南的少陵郊區。杜甫看著眼前的荒涼美景,提筆起了個自娛雅號——少陵野老,就是住在少陵裏年紀很大又一事無成的“老廢物”。

又是四年之後,已經輾轉多年的深海小遺珠杜甫,才終於有了一個小小職位——只比九品芝麻官大半級的從八品“右衛率府兵曹參軍”,職責是看大門。

這一年喜不算喜,悲卻是大悲,年末時,杜甫回家省親,發現自己小兒子餓死了。

心情鬱鬱的杜甫在這一年提筆寫下留名史冊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這段橫跨近十年的長安之旅總結來講,就是擁有文學夢、心懷蒼生社稷的文學青年,背起行囊、興衝衝地來到長安,準備一展宏圖匡扶社稷,然後十年沒找到工作,科舉考試場場不過,通貨膨脹買不起房,終於奮起一次成為朝廷看大門的後,回首驚覺,自己小兒子已經餓死了。

03

# 和“最愛”李白一起被安史之亂暴捶

命運的真諦就是暴捶你一頓之後,你抬頭髮現,第二輪暴擊已經在路上了。

小兒子餓死的同月,安史之亂爆發,杜甫開始了隻身北上、被捕、逃亡、被貶、調任、再被貶的地獄級闖關生涯。

闖關之時,杜甫也沒有拋掉自己的業餘最愛——寫詩,沿途見證到民間苦難與自身體會到的悲愴,都體現在杜甫的筆下,這段時期的文學創作中,最為出名的代表作就是他的“三吏”,即《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與“三別”,《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

艱難捱過歷劫的關卡後,杜甫當了幾年相對安穩的朝廷“左拾遺”。但時逢關中大旱,時政污濁,杜甫忍了又忍,最終忍不下去了,乾脆拍桌而起,動身去過一種更為刺激的生活。

公元759年,毫無積蓄的杜甫上書辭官,一路輾轉騰挪來到成都,靠著一眾好友的眾籌,艱難蓋起一座潦草的茅草屋,提名“杜甫草堂”,對,就是後來《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裏被捲起三層茅的房子。

可是杜甫並沒有就此安定下來,顛沛流離的生活依舊繼續,在中途被推舉做官又二次辭官後,杜甫累了,選擇做看大門的翻版工作——看公田,“公田管家”杜甫正式上線。

這一年的杜甫已經53歲了,看守公田大門的同時回顧前半生,逐漸開啟了思家模式。終於,在安穩三年後,想家又沒錢回家的杜甫做出了乘舟出峽歸家的重大決定。然後,開啟了沒房子住、吃不飽飯、意圖回家卻沒路費的晚年生活。

公元770年的一個冬夜,貧病交疊又始終無法歸家的杜甫,在江面上的一條小船中與世長辭,時年五十九歲。

04

“萬人曰傑,倍傑曰聖”

名起于百年後的詩壇大家   

杜甫的筆下記載著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巨變,記載著人間疾苦、社會矛盾與動蕩,雖然唐朝世人沒太偏愛過杜甫,但是自宋朝起,宋、元、明、清、近代、現代、當代。以百年為單位的漫長時期,每年都有人愛杜甫。

宋時,王安石作詩《杜甫畫像》,“所以見公像,再拜涕泗流。惟公之心古亦少,願起公死從之遊。”

今時,郭沫若先生提筆寫楹聯,上句評人、下句評詩——“世上瘡痍,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

在“杜甫為什麼被稱為詩聖”的問題中,有人説出自己的想法:“因為神、仙、佛,都不是形容人的,只有聖永遠在人間行走,永遠存在於平凡之中。一個人在人間,做一件平凡卻又很高尚的事,這便是聖了,杜甫擔得起這個評價。”

故去百年後,杜甫與自己筆下的詩文依舊綻放著清朗光輝,在歷史的星河中,長久地注視著人間。

編輯:劉佳曈 責任編輯:魏曼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教育精彩視頻
正在閱讀:十年找不到工作,科舉考試場場不過……小朋友最愛的詩人竟是這樣?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