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學生打開創造世界的大門
——記2018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教授周其林

副標題:

來源:中國教育報  |  2022-05-24 14:31:16
中國教育報 | 2022-05-24 14:31:16
原標題:
正在加載


 “化學能夠創造出這個世界原本沒有的東西,是一門非常迷人的學科。我做的最重要一件事,就是為學生打開創造世界的大門。”——周其林

  在學生們眼中,他是嚴師也是益友,幫他們理解規則的重要,建立對科學的審美,帶領他們攀越一座座前沿課題的山峰。

  在同事眼中,他是“勤奮”二字的代名詞,在他的影響下,大家無論在教學還是科研中都不敢有絲毫懈怠。

  在同行眼中,他是有機化學領域的一面旗幟,不僅成果頻出,且大多關注祖國的建設與發展,是心懷大愛的科學家。

  他就是剛剛獲得全國教書育人楷模稱號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教授周其林。

  從農村知青到中科院院士

  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復讓中國的年輕人一片歡騰。當時,周其林是南京農村的一名普通回鄉知青,耕田、除草、收割是他生活的全部。得知恢復高考的消息後,他重新拾起已荒廢幾年的學業,在工作之餘刻苦攻讀。1978年,21歲的周其林以物理91分、化學89分的高分,成為蘭州大學化學系的學生。

  從農田到課桌,周其林萬分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抓緊一切時間讀書。從小在南方水鄉長大的周其林最初並不適應蘭州寒冷乾燥的氣候環境。寒冷的冬季,他經常在宿舍熄燈後坐在路燈下看書,久而久之凍出了風濕性關節炎。大學畢業時,周其林明確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從事有機化學的基礎研究。

  本科畢業後,周其林在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接受了嚴格的有機化學訓練,獲得了博士學位。隨後他相繼赴德國、瑞士、美國從事博士後研究,為日後的科學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99年對周其林來説是一個特殊的年份,這一年他來到南開大學任教。南開大學的有機化學實力很強,學生素質高,加之學風嚴謹,為周其林安靜地做學問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周其林的課題組主要從事金屬催化的有機合成反應、不對稱催化、手性藥物合成等研究。創造和發展精準、高效的合成方法與技術是當前合成化學研究的前沿領域。因具有高效、原子經濟的特點,不對稱催化已成為合成化學關注的焦點,併為社會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手性物質。手性催化劑是不對稱催化的關鍵,它決定了反應的效率和選擇性。在過去的研究中,雖然已出現許多手性催化劑,但真正對多種反應都有效的所謂“優勢手性催化劑”仍然是鳳毛麟角。周其林潛心10餘年,針對不對稱催化反應的效率和選擇性這一核心科學問題,設計發展了一類全新的手性螺環配體骨架結構。從這類骨架結構出發,合成了系列手性螺環配體和催化劑,共計數百個。這些催化劑被國內外同行稱為“周氏催化劑”,如今已成為合成化學中一個不可或缺的工具,不僅被全球40多個研究組借鑒使用,還被多家制藥公司用於手性藥物的生産。

  2009年,周其林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與他同時當選院士的,還有他在蘭州大學讀書時的同學涂永強。這在旁人看來非常罕見的事,在周其林看來卻很正常:“我們那一代人曾因時代原因被耽誤過大好青春,因此在重新獲得學習機會後,都會如饑似渴地汲取知識,努力上進。而且,蘭州地處偏遠,跟繁華大都市相比誘惑少,學生更能潛心學習,心無旁騖。”

  通過實驗來教育和培養學生

  南開大學化學學院副院長朱守非曾在周其林門下攻讀研究生。周其林對他影響最大的,是對教學與科研的關係的理解。

  周其林不止一次對學院的教師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我們在高校裏做基礎研究的最大意義是什麼?他給出的答案是:通過實驗來教育和培養學生。在他看來,將學生引領到學科前沿,幫助他們學會探知未知世界的方法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將他們培養成棟樑之材,才是高校科研工作的根本意義。正是基於這樣的理念,周其林創造出一套頗具特色且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學方法。

  在南開大學化學學院,新生一入校就要進行“當代化學前沿”這門課的學習,先是通過大班教學了解化學前沿課題,再從能源、環境、催化、材料等方向確定自己的興趣點,查找資料後在相應的小班進行5分鐘講解,最後由教師進行3分鐘點評。“周老師創造的這種教學方法,能夠幫助學生從大一開始就接觸化學前沿領域,同時通過查找資料初步了解一些科研方法,對他們今後的發展大有裨益。”朱守非説。

  為了讓學生們不但學到知識,而且學會勤於思考,學會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周其林在課堂上想了很多辦法,除了在講課中儘量通俗易懂外,還增加了互動環節,要求學生在課堂上多提問、隨時提問,並將學生提問的多少和回答問題的水平計入平時成績。漸漸地,學生們從一開始的不適應,到後來積極主動地提問,甚至為了提出高水平問題而在課下查找各種資料。在周其林的課上,真正想學知識的學生多了,想混學分的學生少了。

  周其林還努力創造條件,讓學生參加國內和國際學術會議,開闊眼界。他認為,參加學術會議能加深學生對本領域研究現狀的認識,和一些知名學者面對面的討論能開闊學生的研究思路。2007年,他和同事們爭取到企業的支持,設立了國內第一個學術會議獎學金,資助大批學生參加國內和國際學術會議。

  在南開大學,幾乎人人都知道,“大學者”周其林的課題組面向全校學生開放,無論是本科生、碩士生或博士生,只要對他的研究方向感興趣,都可以到他的實驗室裏體驗一番。2003級哲學系學生宋頌在大三時決定轉到自己一直感興趣的化學系。在周其林的課題組中,他從最簡單的實驗操作練起,一步一個腳印地學習,最終成了周其林的博士生。

  與學生一起探索未知的化學世界

  2014級直博生李茂霖于大三下學期進入周其林的課題組。與其他剛進入課題組的學生一樣,李茂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了解做學問的“規則”。“那時候,半個月只做一個實驗是經常事。反復地做同一個實驗,去掌握每個實驗步驟的規則,在這一過程中我對實驗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李茂霖説,那段日子為他後來做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規則”體現在實驗中,也體現在學生的論文裏。周其林對研究生的學位論文要求很嚴。他通常會先跟學生討論確立論文骨架結構;學生寫出初稿後,他再提出具體的意見;基本定稿後,他還通讀全文,逐字逐句對論文進行修改,甚至精細到標點符號。他經常對學生們説:“畢業論文的修改過程是科研訓練的一個非常關鍵的環節。這個過程將讓你們對自己的研究有更系統、更宏觀的認識,還會顯著提高你們行文和數據處理能力,一定要認真對待。”每年4—6月是學生畢業的時節,也是周其林最忙的時候,他利用任何可以利用的時間,甚至搭乘飛機的空隙,也用來修改學生的畢業論文,再忙再累也絕不鬆懈。

  課題組每週開一次組會,周其林從不缺席,每次都參會聽取大家的彙報、提問、討論。有時出差回來,他一下飛機就拎著箱子趕回學校參加組會。他認為組會不是簡單的工作彙報,還能幫助學生及時整理數據,梳理思路,解決問題,是研究生重要課堂。後來,他意識到一些學生進入實驗室後基礎知識學習跟不上,就特意安排學生在組會上輪流講解經典的相關教材,並和當下的工作結合起來加以點評,加深學生對這些專業知識的理解。這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更有針對性,學生每次聽後都收穫頗豐。

  除了科研方面的教育,周其林還將人文教育融入學生的日常。利用節假日帶領學生去大劇院聽京劇、歌劇、音樂劇,去電影院看電影,暑假裏安排短途旅行……這些內容豐富的活動,不僅提高了學生們的人文素養,還豐富了他們的人生閱歷,並形成了課題組獨特的文化傳統。

  周其林深愛化學。“化學能夠創造出這個世界原本沒有的東西,是一門非常迷人的學科。我做的最重要一件事,就是為學生打開創造世界的大門。”在周其林的言傳身教下,他的學生紛紛投身化學研究,向學術巔峰不斷攀登。如今,周其林已經為國家培養了70余名優秀博士和碩士,他們大多在國內外知名大學、研究機構、制藥公司任職。在周其林的辦公桌裏,一個個檔案袋擺放整齊,封面上寫著學生的名字,裏面是他悉心保留的每名學生發表的每一篇文章——這是他最寶貴的財富。

  周其林同樣熱衷中學生的化學教育。他為中學生錄製過《化學與藥物》視頻公開課,引起強烈反響;多次為全國不同地區的中學生作化學科普報告。今年,周其林榮獲第六屆中國化學會化學貢獻獎,他第一時間把20萬元獎金捐贈給中國化學會,用於獎勵全國縣級以下、教齡在20年以上的優秀中學化學教師,鼓勵他們堅守崗位,為國家的化學科學事業培養更多的接班人。

  每天早上8點到實驗室,晚上9點左右離開,離開前和實驗室的學生一一交流,一週6個工作日……年過花甲的周其林,生活如同化學反應一樣準確。每天一來到實驗室,他就立刻將全部瑣事拋諸腦後,內心無比寧靜地沉浸其中。“對我來説,與學生一起探索未知是最幸福的事。”周其林説。

編輯:魯楊 責任編輯:魏曼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教育精彩視頻
正在閱讀:為學生打開創造世界的大門
——記2018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教授周其林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