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教育觀察
-
中國教育觀察
-
中國教育觀察
-
中國教育觀察
-
少兒守護人 鄭樹國 口腔衛生
-
主題教育
-
保護視力
-
主題教育
-
家庭教育
-
中華先鋒人物
-
中國動漫觀察
-
六一兒童節
-
育兒消費
-
孩子 寫作業
-
閱讀能力
為深入推進産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培養更多大國工匠和高技能人才,中共中央、國務院日前發佈了《關於深化産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到2035年時培養造就2000名左右大國工匠、10000名左右省級工匠、50000名左右市級工匠。職業教育肩負著培養“工匠隊伍”的重大責任和神聖使命,是帶動一流産業技術工人隊伍建設,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有力人才保障和技能支撐的源頭活水。造就數以萬計的“工匠隊伍”,必須強化職業教育強大的“造血功能”。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並將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納入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全國教育大會明確了“構建職普融通、産教融合的職業教育體系,大力培養大國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的主要任務。因此,造就一大批“專業技術高超、綜合素養優異、工匠精神良好”的“工匠隊伍”不僅是提升我國産業競爭力的重要條件,更是“職業教育應該培養什麼樣的人才”的最好詮釋。
當前,高技能人才缺乏已成為我國建設製造業強國的一大挑戰。第九次全國職工隊伍狀況調查顯示,全國職工總數4.02億人左右,但高技能人才僅佔就業人口總量的7%,遠低於發達國家水平。數據顯示,我國職工平均受教育年限13.8年,其中高中及以上學歷達85.0%,大學本科及以上的佔35.5%。檢視“工匠隊伍”建設與人才培養體系不難發現,一方面受教育程度普遍較高,但另一方面服務科技研發與轉化、數字化經營管理、高素質技術技能等複合型創新型産業的工人仍相對匱乏,“千工好招,一技難求”的結構性矛盾較為突出,教育與産業需求的匹配度和適應性有待進一步增強。因此,要實現2035年“工匠隊伍”建設既定目標,必須建設高質量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強化“造血功能”,營建豐盈的“儲血庫”,才能源源不斷為“工匠隊伍”輸入新鮮“血液”。
一方面,必須把高質量作為首要任務,走深走實內涵式發展之路。“親産業性”是職業教育的天然屬性。依託産業辦學是新時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意見》明確要求,加快構建職普融通、産教融合的職業教育體系。因此,必須一以貫之堅持職業教育的類型定位,緊密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重大工程、重大項目、重點産業需求,強化企業主體責任,動員和依託社會各方面力量,在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等重點領域,深入推進以教促産、以産助教、産教融合、産學合作,跟隨産業變革發展趨勢,以專業鏈對接産業鏈、技術鏈、創新鏈,打造一批核心課程、優質教材、教師團隊、實踐項目,縮短勞動力市場向教育系統的反饋鏈條。加快實施現代職業教育質量提升計劃、職業學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打造現代“雙師型”職教師資,支持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兼任職業學校實習實訓教師。提升辦學條件和教學能力,創建一批具有較高國際化水平的職業學校。
另一方面,必須把協同育人作為內在要求,走深走實複合型人才培養之路。複合型、創新性是“大國工匠”的典型特徵。因此,要按照《意見》要求,堅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構建以企業為主體、職業學校為基礎,政府推動、社會支持、工會參與的技能人才培養體系,優化人力資源供給結構。通過校企合作、工學交替等方式,大力實施技能中國行動、職業教育現場工程師專項培養計劃、青年技能人才鍛造行動。要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職業能力為目標,推進制度創新和實踐創新,打造市域産教聯合體和行業産教融合共同體,全面推進工學一體化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打造新時代職業教育發展新生態。
此外,必須以平臺建設為重要抓手,賦能産業工人知識和技能持續有機更新。“工匠隊伍”的技能和素養只有隨産業迭代升級而不斷提升,才能適應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發展的時代需求。因此,必須按照《意見》要求,充分發揮職業院校、開放大學等專業平臺價值,深入實施勞模和工匠人才、高技能人才學歷教育班、高級研修班等産業工人繼續教育項目,對産業工人進行職業技能培訓,提升他們的職業技能,拓展其成長空間。同時,應充分發揮國家職業教育智慧教育平臺的重要作用,利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手段,為産業工人進行在線學習、資源共享等提供便捷服務和個性化提升路徑,使他們獲得精準支持和幫助,真正構建起多形式銜接、多通道成長的“工匠隊伍”終身教育和培訓體系,持續增強自我“造血”功能,讓更多大國工匠和能工巧匠得以涌現。
(作者係四川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區域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 張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