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專業不香了?如何理性看待高校專業冷熱變化——專訪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教授胡娟

副標題:

來源:央視網  |  2024-03-25 10:26:20
央視網 | 2024-03-25 10:26:20
原標題:
正在加載

央視網消息(記者/劉佳曈):2024年全國高校開學第一週,土木工程專業登上熱搜。先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撤銷土木水利碩士專業學位類別,後是清華大學辟謠停招土木工程專業,將其合併為大類專業招生。曾經炙手可熱的土木工程,近年來正漸漸成為人們口中的“天坑”專業:以前“分高者進”,現在從招生爆冷、就目前形勢來看,土木專業似乎從熱變冷。

  那麼,土木專業不香了?如何理性看待高校專業的冷熱變化?高校調整和優化學科專業設置應該遵循哪些基本原則?央視網《中國教育觀察》記者採訪了中國人民大學教育發展與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學院教授胡娟。

  《中國教育觀察》:如何看待土木專業遇冷,越來越多人選擇人工智慧行業?

  胡娟:專業遇冷、遇熱了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它跟知識生産模式、經濟結構和社會分工的變化密切相關,這些東西發生變化,勞動力市場的需求也會發生變化,有的專業就會出現變冷或者變熱這樣的現象。比如人類社會的進步跟工業革命密切相關,現在正在進入到第四次工業革命。第四次工業革命的主題是什麼呢?就是人工智慧大數據,還有物聯網等這些東西,進入人工智慧的學生,他的專業就會比較熱一些。土木工程專業其實也是社會長期需要的,但是它前些年發展太快了,現在有所收縮,所以有的學生就會感覺到社會需求量在變小,感覺直接受到衝擊了、專業變冷了,我想這些都是非常正常的,是自然而然的。

  《中國教育觀察》:如何理性看待高校專業的冷熱變化?

  胡娟:我覺得這可能要分析一下高校的專業設置。高校的專業設置主要是遵循兩個邏輯,第一個邏輯是知識發展的認識論邏輯,第二個是適應勞動力市場的需求邏輯。認識論邏輯其實就是為知識而知識,為學術而學術。人類往前發展需要探索世界,所以也需要有一種機構專門從事傳授知識、發展知識和創新知識的。另外一種是適應論,大學就是要服務社會的現實需要的,社會需要什麼你就要做什麼。比如社會需要這個方面的人才了,就要做這個方面的人才培養;社會這個領域出現了科技上的“卡脖子”問題,那你就要做這個方面的研究,所以這是兩個不同的邏輯,但這兩個不同的邏輯在高校的專業設置裏頭是同時發生作用的。不同的學校可能是不同的邏輯起作用的,影響力不太一樣。比如我們經常把大學分成研究型大學、應用型本科大學和高職高專,比如應用型本科大學和高職高專,它的大學設置裏、專業設置裏可能比較強調的是適應論的邏輯,它的專業設置要更多地面向勞動力市場的需求;研究型大學的專業設置除了也一樣要適應勞動力市場的需求外,認識論也非常重要,要發展知識和創新知識。所以有很多基礎學科的設置,比如基礎文科,包括文、史、哲,基礎理科,包括我們經常説的數、理、化、生,在這些學校都會有設置。比如基礎學科在我們看來一般都是偏冷的學科,但它這種“冷”跟重要是兩個概念,它儘管不那麼熱門,但是它一直很重要,所以它會保持一種比較穩定的設置狀態,不會那麼快速地變化,不會那麼忽冷忽熱。但是應用學科不太一樣,對應用學科的“冷”,我們就要有另外的分析。應用學科的“冷”分兩種情況,一種比如像土木工程這樣的學科,它以前發展太快了,現在有所收縮,這是正常的,並不代表它要被淘汰了。但還有一種應用學科可能確實是不適合社會發展的需要了,它正在處於一種被淘汰的過程當中,這樣的冷門專業就要比較小心了。

  《中國教育觀察》:高校調整和優化學科專業設置有哪些基本遵循?

  胡娟:高校調整和優化專業設置也基本上是遵循上面的兩個原則,一個是認識論的邏輯,還有一個是適應論的邏輯。當然每所高校的情況不一樣,它的優勢學科不一樣。有的高校在調整專業設置的時候還會考慮到專業的強弱,但我個人覺得高校在專業調整上還是確實要理性一些,它應該要走到個人和家庭的前面。因為高校作為一個機構,它所收集到的信息,還有它對科學前沿的把握應該比我們普通人、比一個家庭的把握度要高一些,所以它應該更加理性一些。但我們現在確實看到有一些高校在做專業調整的時候不是那麼理性,處於一種非常有限理性的狀態,那我們可能對這個有限理性就要進行分析了。如果它的有限理性也是由於它的認知有限,比如它對科學前沿的把握還不那麼夠,對市場變化的把握還不那麼夠,導致它的專業調整有些滯後,我覺得這個是可以理解的,也是無法避免的。但還有一種有限理性是高校自己缺乏定力,它看見什麼熱門就去設置什麼專業,跟風趨同,這樣的話就有比較大的問題了。因為高等教育機構之所以叫高等教育機構,就在於人們認為它對世界、對很多東西的認識還是能夠處於一種比較高的狀態的。我很喜歡一位教育學家的話,他説高等教育要滿足的是社會的需求,而不是社會的慾望。那什麼是慾望呢?慾望跟需求是不一樣的,慾望是非常短暫的泡沫化的東西,它不一定是理性的,它往往是急功近利的,它不是本質的需求,這樣的要求高等教育不應該去逢迎。高等教育應該去滿足的是社會真正的需求,所以我想這個是高校在專業設置當中要特別注意的,要走在家庭和個人前面,要對社會有引領作用。

  《中國教育觀察》:對即將報考土木專業和其他“冷門”專業在讀學生有什麼建議?

  胡娟:基礎學科的冷其實是不可怕的,因為基礎學科經常跟一些其他的應用學科關係很緊密,比如基礎學科學數學的同學,如果研究生他進入到計算機、進入到金融、進入到經濟這類學科,其實非常受歡迎,老師們認為他們是很有潛力的,所以這樣的基礎學科,其實它的冷不可怕。國家其實有“強基計劃”,那也並不是説要讓一部分人一直在那“冷”著,而是説明這個專業儘管不那麼熱門,但是它其實非常重要。但是我們前面也分析了,暫時遇冷的學科如果有同學非常感興趣,那也沒有問題,我覺得應該堅持自己的興趣,是對於那些正在被時代、被新的生産模式所淘汰的應用學科,如果它“冷”的話,我想學生和家長都要非常謹慎地去報考,對於高校也應該儘快調整這樣的專業。所以對“冷門”專業我也想特別想強調一點。專業的冷熱變化會引起人們這麼大的關注,恰巧説明我們在教育上要特別注重思維教育,不能有太強的專業教育。在高校的設置當中,包括我們中國人民大學的專業設置當中,我們除了專業課以外還有通識課,有大類基礎課,有發展指導課這些其他的課。為什麼有其他的課呢?就是希望在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之外,培養學生的通融見識,培養學生的多學科視野,培養學生利用跨學科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能力才是可以隨著變化而變化的。其實很多同學進入大學以後,他們受到以前應試教育的影響,然後考慮到未來的發展,考慮到就業、升學的影響,所以他們上專業課特別認真,但對通識課不太感興趣,認為通識課不實用,但我印象很深的是,其實在十九世紀,美國就有過關於通識教育到底實不實用的爭論。當時耶魯大學的教授認為,這個世界上還有什麼學習比一個受過良好的訓練,然後因此能夠把他的力量移向任何方面的心靈更加實用的呢?其實就提出了通識教育,培養人的思維能力的重要性。我們知道現代社會是一個變化越來越快的時代,科技更新換代,在這樣的時代我覺得大學在人才培養的時候要更加注重培養學生一些以不變應萬變的能力,我想這個以不變應萬變的能力就是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自主學習能力、知識遷移能力,也就是我們説的強大的思維能力。

編輯:劉佳曈 責任編輯:魏曼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教育精彩視頻
正在閱讀:土木專業不香了?如何理性看待高校專業冷熱變化——專訪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教授胡娟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