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教育觀察
-
中國教育觀察
-
中國教育觀察
-
中國教育觀察
-
少兒守護人 鄭樹國 口腔衛生
-
主題教育
-
保護視力
-
主題教育
-
家庭教育
-
中華先鋒人物
-
中國動漫觀察
-
六一兒童節
-
育兒消費
-
孩子 寫作業
-
閱讀能力
35年特教生涯,周美琴甘當孩子王,勇做排頭兵。她的學校招收腦癱孩子集中入學,填補了國內空白。她捧回全國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承接了上海市特殊學生教育評估中心,為智障、聽障、腦癱等多類殘障學生提供“全納教育”。她指導的青年教師連續五屆榮獲“上海市中青年教師課堂評優”一等獎。作為特殊教育一線工作者,她用無私之愛體恤特殊兒童的悲喜,用專業智慧幫助特殊兒童獲得融入社會的各項能力,用傾情付出勇挑上海特殊教育多個領域重擔。她獲得了國務院特殊津貼、全國優秀特殊教育園丁獎、上海市教育功臣、上海市園丁獎、上海市最美校長等榮譽。
不忘初心的特教“守護者”
特殊教育學校“擇差”守護——這,就是特殊教育的特殊之處。選擇了“守護”特殊兒童的使命,周美琴一做就是35年。
“我弟弟也曾是特殊兒童,弟弟的成長,母親的不易,家庭的艱難,我從小看在眼裏。因此,1987年我從上海浦明師範學校畢業,聾啞輔讀學校希望我加盟時,我心動了。母親也告訴我,這個工作你一定要接受,好好培養這些特殊家庭的孩子,減輕這些家長的壓力,為家庭和孩子造福……”正是這份初心,讓周美琴無論走多遠,碰到多少挫折與困難都始終甘之如飴。
走進輔讀學校的那一刻,周美琴開始每天面對神色呆板、行動笨拙、反應遲鈍、生活自理困難、大小便失禁甚至行為失控的孩子。一名患自閉症並伴有精神障礙的學生,時不時怪叫、四處藏匿、趁人不備逃出校門……周美琴時刻注意著他、陪伴著他,實行一對一幫教。為了拉近距離,周美琴讓孩子坐在自己腿上給他講故事,可冷不妨孩子一記重重的耳光打在她臉上。
生平第一次被人打耳光,年輕的周美琴頓時眼眶模糊。但一想到這是學生的非常態反應時,她強忍痛和淚,壓下委屈繼續與孩子溝通。此後,周美琴對這個孩子的關心更多,不僅變換方法與他交流,還時常用他感興趣的遊戲活動幫助他成長。漸漸地,孩子與她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樂於聽她的話,有了可喜的進步。
曾被智障孩子推倒甚至動手打過、曾為了幫聾啞孩子排節目累倒過、曾因細緻關愛孩子而被稱為“周媽媽”……作為一名特教老師,周美琴在孩子身上付出了很多;但作為一個母親,她欠女兒太多。令她欣慰的是,女兒慢慢長大懂事,理解了媽媽的使命,也成為特教志願者,助她守護更多兒童。2018年9月,周美琴獲得“上海市教育功臣”稱號後,為了幫扶和獎勵更多特殊兒童,全家支持她個人出資10萬元發起設立了特殊教育關愛基金,為特殊兒童實現夢想助力。
特殊兒童成長的“研究員”
特教的價值是什麼?
曾幾何時,殘障孩子被歧視,被認為是“社會包袱”;特殊教育學校也被認為是暫納殘障孩子的“收容所”,在教育中難有一席之地。但周美琴為特教重新“定調”:特教學校不是“收容所”,而是“加油站”。她要幫助殘障孩子社會化,打開封閉的心靈,支撐起他們生命的尊嚴與生活的希望。文化知識是正常人謀生的手段,但在周美琴看來,對殘障孩子來説最重要的卻是康復。
周美琴所在上海市浦東新區特殊教育學校,坐落在浦東這片開發開放的熱土,也是教育綜合改革前沿。“康復訓練”與“文化學習”並重成為學校開展特教的理念。為此,周美琴為集聽障、智障、腦癱孩子教育為一體的綜合型特殊教育學校勾畫宏偉藍圖——走“醫教結合”的道路,構建以腦癱孩子教育為特色,適合三類殘障孩子發展的教育體系。
周美琴從專業康復理療學院引進了十幾位專職治療師,對學生進行一對一訓練。學校還配備了全國一流的康復條件:多感官訓練室裏,有測試學生嗅覺、觸覺,味覺等提高他們感知覺靈感度的訓練項目;沙療室裏,每天都能見到孩子們赤腳忙碌,光腳在沙灘上行走,這些沙子有按摩穴位作用……孩子們在老師和康復師的指導下,選擇適應自己的康復項目。而在學科教育課堂上,針對殘障兒童的特點,周美琴大膽改進教學模式,提出生活與學習相結合的目標,設置了兩位教師同時作為教學主體的授課模式,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隨著社會需求的不斷變化,特殊教育不斷發展。20多年來,浦東特殊教育師資不斷晉級——原本只有中師畢業生,如今學校吸引了多名碩士生加盟。周美琴思考:特教老師光有愛心遠遠不夠,還要有專業精神和技能,探索適合殘障孩子的發展之路。學校引領教師成為集教育、教學、康復、醫療為一身的“四型”複合型人才——專業精神要“奉獻”、專業知識要“複合”、專業能力要“綜合”、專業智慧要“創造”。聚焦課堂,提高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課程培訓,提高教師專業理論水平;專家引領,豐富教師專業知識、技能;外出考察,開闊教師工作視野;赴美國、荷蘭等參加國際研討會交流發言——教師不斷攀登特殊教育理論與實踐的“高處”。
歷時10年探索的《腦癱學生康復與教育的實證研究》課題捧回了全國教育科研優秀成果一等獎,開創了國內基礎教育之先河。周美琴主持多個市級、區級重點課題及內涵發展項目,獲全國、上海大獎。她,無私奉獻:受聘擔任華東師範大學本科生專職導師,上海市特教教師崗位培訓班授課專家,上海市教育學會導師團導師以及上海其他兄弟區的特殊教育專家導師。多次為來自全國各地的骨幹教師班、上海市特教崗位培訓班以及浦東新區隨班就讀教師進行培訓,為浦東、上海乃至全國的特殊教育隊伍建設提供了專業支持。
特殊教育數字化教學之路的“初探者”
周美琴認為,“信息化時代要想做好事,一定要學習新技術。”如何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提升學生的課堂實踐性和趣味性?有障礙缺陷的學生能否通過先進的多媒體設施設備感受知識、體驗教學?
帶著這樣的思考,周美琴又開始了她特殊教育數字化課堂的探索。她將自己心中的想法與學校信息中心主任進行溝通,於是課堂教學信息化初期計劃誕生了。在原有的幾臺共用移動投影車基礎上,學校推進了信息化整改工作,各班都配備了多媒體背投電視機,並且增設投影+交互白板為主體的多媒體講臺為試點,將白板技術、希沃多媒體引入課堂教學。鼓勵教師學習新一代多媒體軟體與技術,開發各類障礙學生的教學課件。此外,周美琴還為教師搭建了學習與交流平臺,通過每年的教學課件評比分享經驗。課堂中,手動不方便的學生通過白板拖曳技術快速完成了人民幣的實物擺放;聽覺障礙的學生通過凸顯的動畫效果了解到夏天荷花的婀娜多姿……信息技術為課堂帶來了一抹新色彩,也讓學生的學習效能得到了大大地提升。
試點成功後,周美琴進一步推動學校課堂數字化發展進程,現在各班級都配備了觸控式液晶電視為主體的交互式多媒體,目前學校50%以上班級配置了相應的班級雲服務器、師生平板及對應的軟體,打造了與時俱進的數字化、信息化課堂。
不僅是課堂教學,周美琴認為特殊孩子的康復訓練同樣離不開現代化信息技術的專業支持。於是,各種軟體都運用到了言語障礙學生的個別化訓練中,學生在語音辨識以及練習上的速度大大提升。感覺統合訓練智慧教室網絡、運動數據採集設備將學生在康復訓練中的數據進行科學分析、及時給出訓練反饋,提升了訓練的實效性。就這樣,數字化之路也延伸到了學生的個別化康復訓練中。
2020年疫情期間,上海啟動了雲課堂,但是雲課堂的學習是針對普校生的,特殊教育學生怎麼辦?“停課不停學,特殊學生居家也要得到最優質的教育康復服務。”秉持這樣的信念,周美琴又找來學校信息中心主任,商量研究邀請外援打造一個方便學生學習的特殊教育教學平臺。就這樣,上海首發——“浦東新區特殊教育學校雲教育平臺”誕生了。學校為每個學生配備了專屬賬號,不同教學部的學生都可以看到學校為其制定的個性化教學課程。便捷化、個性化的教學平臺得到了學生、家長的一致好評,也為特教孩子疫情期間的學習保駕護航。
特殊教育領域的“拓荒牛”
腦癱孩子也能集中教育?殘障孩子也能與正常孩子一樣出色?特殊教育也能國際化?
這些聽上去不可思議的事情,在周美琴手上都變成了現實。熟悉周美琴的老師和家長都説:“周老師一旦投入工作,就成了不折不扣的鐵娘子。”正因為這份拼搏,周美琴與學校不斷拓展特殊教育的服務領域,讓更多兒童和家庭受益。
于2002年5月成立的浦東新區特殊教育學校,除了接收聽障、智障孩子外,又接受了招收腦癱孩子入學進行集中教育的任務,此舉開創了全國先河。從學校籌建時被調入的周美琴,成為中國腦癱孩子教育的前行探路者。腦癱孩子的集中教育一無課程,二無教材,三無師資,周美琴帶領教師從引進智障教育教材到“康復訓練”與“文化學習”並重,再到實行“醫教結合”的教育模式;從每天一節康復課到康復與課堂教學整合,再到24小時康復理念的確立……一系列機制為腦癱孩子提供了“全面營養”。這套行之有效的腦癱兒童康復與教育學校模式,最終登上了全國教科研成果評選最高領獎臺。
浦東新區作為國際化城區,特殊教育的“全納”包容了國際學生。有一年,比利時王妃來上海訪問,特地指定要到浦東新區特殊教育學校看看。原來,曾有一位來自比利時的腦癱女孩斯坦芬妮。剛進校時她大吵大鬧、拒絕進食。在周美琴的幫助指導下,養護部的老師對她細緻關懷、科學康復,慢慢地,斯坦芬妮説話順暢了,捲曲的右肢也能夠伸展了。這個故事吸引了王妃,當王妃實地參觀後,感嘆道:“中國的特殊教育很成功,絲毫不亞於發達國家,令人讚嘆”,並在第二天《比利時日報》頭版刊登了王妃來校訪問的新聞及浦東新區特殊教育學校的辦學成果。
隨著醫教結合的不斷推進,周美琴的服務半徑從一所學校輻射到外區,並擴展到全市,領域也不斷拓展。2013年,上海率先探索成立了5個聽障和視障指導中心。周美琴作為第三聽障教育指導服務中心負責人,為在浦東和奉賢普通學校就讀的所有殘障孩子提供巡迴服務。上海中小學幼兒園在校生超過百萬人,其中殘障兒童8000多名——周美琴對他們“如數家珍”。這是因為2016年上海成立了全國首家特殊學生教育評估中心——上海市特殊學生教育評估中心,中心落戶浦東特殊教育學校,周美琴又擔任了中心主任。入園、入學、中考,全程評估都在周美琴學校做,周美琴領銜組織了滬上18位特教領域及醫學領域有影響力的專家,對所有特教孩子開展科學、精準、全納地考前評估,幫他們“解鎖”成才立交橋。前幾年,有一名腦癱學生通過評估坐輪椅參加中考,考場按中心要求,考卷由教師幫他翻頁、每半小時扶動一下身體,孩子最終考進了區重點高中。
傾情一生,周美琴擔當殘障孩子的築夢人:把扶助他們“康復發展,回歸主流”當作畢生使命,對殘障兒童實施“高期望”教育。學校組建了聾人舞蹈隊、特奧運動隊,把學生帶上了國際舞臺;學校培養的聾生,考上了天津理工大學、南京金陵科技大學等;更多智障孩子學會了自食其力,讓家長看到了希望。
“挫折時,我感受著無盡的關愛。逆境中,無數雙手將我扶持……”學校一名殘疾學生畢業時寫下這樣的詩。周美琴説,“孩子的成長,就是我的成就”。
“老師略微誇張的口形,演繹出震撼心靈的聲音;老師熟練優美的畫筆,描繪出繽紛美麗的天地;老師豐富靈動的表情,奉獻出人世間最真摯的情感”。這是一首獻給特教教師的詩篇,也是周美琴的真實寫照。她用大愛,溫暖著一群人、溫暖著一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