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教育觀察
-
中國教育觀察
-
中國教育觀察
-
中國教育觀察
-
少兒守護人 鄭樹國 口腔衛生
-
主題教育
-
保護視力
-
主題教育
-
家庭教育
-
中華先鋒人物
-
中國動漫觀察
-
六一兒童節
-
育兒消費
-
孩子 寫作業
-
閱讀能力
俞國平,一個農民的孩子,一個從山溝裏走出的特級教師,從事民辦教育近20年,成為民辦學校教師教書育人的典型。憶及20餘年的教育生涯,俞國平感慨地説:“事在人為,如果不是艱難求索,如果不是在育英這片熱土,如果沒有溫州、浙江良好的發展環境,恐怕我也不會有現在的成績!”
選擇:留下與出走
1990年,俞國平從樂清師範畢業後選擇回鄉任教。當時,校舍建在一間祠堂裏,條件很差,學生輟學嚴重,俞國平接過四年級的一個班級時,該班平均分數僅有37.2分。面對這樣的情況,俞國平憑著青年人的熱情,從基礎做起,一步一步為他們補習功課。
為勸説輟學的小鮑入學,俞國平5次進行家訪,終於感動了孩子和家長;為了照顧孤兒小西,俞國平數次墊錢給他買學習用品;為了打好學生的基礎,每個週六週日俞國平都免費為學生輔導。那時候沒有好的設備,所有的資料都是他自己刻板,油印起來給學生做……一年下來,學校五年級畢業考試成績在當時的統考中名列大荊區前三,被大荊教辦領導譽為“智仁小奇跡”。
在山區的幾年,俞國平始終不忘學習。資源少,他就自己找;經費難,他就自己幹……教學第三年,21歲時就獲得“溫州市教壇新秀”的稱號,成為當時溫州歷史上最年輕的地市級教壇新秀,被稱為“山溝裏飛出的小鳳凰”。
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榮譽,俞國平在樂清教學界有了一點小名氣。適逢育英學校初創,想到民辦學校靈活的機制以及專業的發展的前景,在董事長黃紀雲先生的盛邀之下,俞國平選擇來到了極富挑戰的育英學校。
困境:堅守與突圍
上世紀90年代初期,民辦學校在樂清乃至溫州還是新生事物,飽受社會的質疑。各種言論鋪天蓋地而來:“老師工作就是牛一樣苦”;“老師的待遇是得不到保障的”;“學生很差的,是在公辦學校讀不下去的”……
的確,由於是新生事物,當時的學校運作沒有樣本可以參照,管理上完全是“摸著石子過河”,教科研和教師專業發展同樣艱難。作為溫州市教壇新秀,一些人覺得俞國平來民辦學校工作不值,會貽誤前程,有人向他投來驚異甚至是不屑的目光……面對社會的質疑,俞國平覺得,“既然選擇了,就要接受自己的選擇。如果連自己都看不起自己,還有誰會認同呢?”
學校教科研底子薄,俞國平帶領教師研磨課堂,探討語文活動課程,研究得有聲有色。1995年,俞國平擔任兩個班語文教學以及教務處、質管處職務,同時還擔任班主任。工作任務重,面對挑戰,俞國平全身心投入,事無巨細,嚴格要求,兢兢業業。
打鐵還需自身硬,俞國平深知這一道理。如何發展專業,真正將小學語文教學研究深入,帶動團隊建設?他從自己做起,一是積累,向錄像學習。俞國平從樂清電教館借來大量全國名師課堂錄像帶觀看,多少個夜晚,當學生睡下後,他還在觀看著錄像,琢磨著教學設計。二是請教,向名師請教。樂清當年的名師他幾乎全部請教過,甚至登門拜訪溫州特級教師繆笑竹、周望潮。三是嘗試,不斷討論改進。他帶領團隊總結出“滾雪球”教研範式,即一個課例不斷研討改進,就像把雪球越滾越大,由此輻射取得“這一類”文本的教學,這在當時是相當有先見的。
令人欣慰的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溫州的民辦教育蓬勃發展。浙江省人民政府大力扶持民辦教育事業,相繼出臺一系列惠及民辦教育改革的措施。從教學評比到專業技術職術職務評聘,從教師身份的確認到教師進修,從人事關係到後續保障,溫州的民辦教育走上了良性發展的快車道。俞國平也切切實實地感受到發展和變化帶來的民辦學校教師生態的改變。
得益於政策的助推,俞國平開始了堅守後的突圍。1999年上半年,他參加了浙江教育學院舉行的“新秀培訓班”。兩個月的脫産學習讓他在專業上重新梳理、建構,從語文主動學習的理念到論文案例的選題寫作,從科研研究的思路到課堂觀課的視角,俞國平如飲甘露。那一年溫州市首屆雙高課評比,他以《白楊》一課技驚溫州,獲得第一名,被稱為“俞白楊”。同年,他的論文《小學生主動學習研究》獲得溫州市一等獎,溫州市教研成果一等獎,在溫州小學語文界颳起了“俞國平旋風”。
1999年,俞國平擔任學校小學部的業務副主任,同時兼任語文教學、班主任工作。忙碌之餘,他仍不忘專業的發展,逐漸形成了“自然靈動”的課堂風格。2000至2005年間,俞國平以出色的業務被評上了浙江省教壇新秀,省青年科研標兵,省名師培養對象;課題《小學生主動學習研究》獲溫州市一等獎,教育部國際交流合作司優秀成果獎;課題《小學學科“互補”的探索與實踐》獲浙江省教育廳二等獎;優質課《我的名片》獲浙江省二等獎。
蛻變:教書與育人
2006年,浙江省開展了第九批特級教師評選活動,俞國平憑著出色的課堂教學和厚實的科研水平,被評為省特級教師,成為浙江省民辦學校土生土長的特級教師第一人,年僅35歲的他也成為浙江省最年輕的特級教師之一。
作為特級教師,如何更好地教書育人?努力實現自己從“教書,教課文”到“育人,教一生”的轉變。為此,俞國平不斷思考、實踐。在經歷了從“駱駝”到“獅子”的精神變化之後,俞國平把自己的育人理念復歸於“嬰兒”思想——“大道至簡,復歸於嬰兒。”即把一切放下,真正站在兒童的視角,遵循兒童的發展來教學育人,回歸教書育人的本真。
近幾年,俞國平一直以“成人小孩”的身份,致力於“兒童語文”的育人研究,為此他廣泛閱讀陶行知、晏陽初等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向大師借智慧。他在論文《“兒童語文”應有的價值追求》開頭即闡明:“回歸生活、回歸語文、回歸兒童,還兒童自己的語文生活既是傳統精神的燭照,也是語文教學的力點。”
民辦寄宿學校的孩子是比較特殊的,俞國平擔任一線教學數十年,見過太多的特殊孩子。由於家長長期在外經商或是忙於事業,往往顧不上孩子的教育,只知道給予孩子豐厚的物質條件而缺少家庭的溫暖和良好的溝通。許多孩子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比如孤僻、暴力、浪費……如何站在孩子需要的角度,真正幫助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除了對孩子噓寒問暖之外,俞國平覺得更重要的是幫助孩子樹立良好的心理品性,真正還孩子以童年。他不斷研究課例,研發經典誦讀、兒童閱讀等課程,將兒童語文的理念融入課堂之中。
在教學《愛心樹》繪本讀寫課時,當課堂推進到最後一個環節“創作漫畫,推想故事的結局”時,學生小盧創編了這樣一段結尾:“最後的樹樁也被這個貪婪的傢伙挖走了。正當他要走的時候,突然一陣大風刮來,他站立不穩,一個跟頭摔進了樹坑,死了。樹坑成了他的墳墓!”顯然,小盧創作帶有強烈的情緒色彩,似乎有些“暴力”的味道,儘管看似符合文本的邏輯。俞國平是了解小盧的,因為父母長期遠在雲南,一年才見一次面,進入五年級之後他顯得非常急躁,也惹事不少,於是,俞國平和他結成了幫助對子。面對小盧的“報復”色彩的觀點,俞國平首先肯定了小盧想法奇特,而後進行延遲評價,組織討論:同學們,你們對小盧創作的故事結尾有什麼看法?學生紛紛發言,有的説好,有的則提出不同的看法,認為這樣的結尾似乎太殘忍了,更有孩子認為,雖然俗話説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但是我們給他這樣的結果反而顯示了“以惡制惡,以暴制暴”,這樣總不太舒服。最後俞國平請小盧自己再來談談,小盧修正了自己的觀點。在此基礎上,俞國平揭示了文本中原有的故事結尾,兩相對照,同學們對做人就更有一些理性的認識了。
教育家雅斯貝爾斯説:“真正的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教育絕不僅僅是生活呵護,知識傳授這麼簡單。真正的教育是喚醒靈魂的教育,是著眼于國家、民族的公民教育。
責任:小我與大家
俞國平自1999年擔任學校主管教科研的領導以來,正是浙江尤其是溫州民辦教育的高速發展時期,但民辦學校往往師資良莠不齊。怎樣建設師資隊伍,提高教書育人的本領,讓孩子真正得到優質的教育?俞國平開展了多元建設。
俞國平擔任小學部主任後,就在教師隊伍中開展師徒結對的“青藍工程”,倡導老師們開教學博客,進行教學反思,促進年輕教師的成長。
俞國平擔任主管教學科研的副校長後,每學期都要制定全面而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學校舉辦“教研周”、“學術月”,他總要提出總的研討目標,形成了“聚焦問題、策劃活動、行動實踐、深度反思、再次實踐、形成觀點、後續思考”的研討思路,做到開展一次,攻克一個難點。
每逢有青年教師要上公開課,俞國平總要同他們的一起備課、設計教案,對他們進行全程指導。幾位年輕教師參加溫州市的優質課競賽,從校內試講、到市裏比賽,俞國平全程跟蹤,最終,參賽教師全都獲得一等獎。
逐一幫助青年教師設計個人職業計劃也是俞國平實施的一項重要舉措。2001年,陳傳敏從泰順來樂清育英時只是一個普通的書法教師。實踐中,俞國平發現他綜合素養非常全面,便用其所長,大膽讓其擔任語文學科教師,幫他制定了一個三年目標,並督促他朝著這個目標發展。2005年,陳傳敏實現了目標,被評為樂清市和溫州市教學骨幹,並獲得浙江省青年教師閱讀教學大賽一等獎。此後又獲得了“溫州市名師”、“浙江省教壇新秀”等榮譽稱號。類似陳傳敏這樣的青年教師在團隊中迅速成長,十多年來,共有50余位育英小學老師獲得樂清市級優質課一等獎以上榮譽。2011年一年,小學分校有近十位老師獲得“溫州市骨幹教師”榮譽稱號,成為了“育英現象”,在溫州市産生了廣泛的影響。成為特級教師之後,俞國平深知特級教師自身水平要對得起這個稱號,為此,他研究不止,幾年來,發表論文案例百餘篇,多次赴山東、江蘇、上海、天津等地講學,執教國家、省、地縣級公開課、講座百餘場次,受到聽課老師的好評。俞國平還利用育英學校以及溫州市俞國平名師工作室這些平臺,經常組織教科研活動帶動學校老師的發展。
俞國平結對樂清農村學校柳市七小、白石中心小學近十年,結對瑞安紅旗小學等近六年,還被聘為溫州市廣場路小學、城南小學等名校的教學顧問。他利用晚上或雙休日時間,不遺餘力地輔導一個個“大齡學生”——青年教師,無論校內校外,只要有人求教,他都滿腔熱情地接待。幾年來,俞國平所指導的外校青年教師不下百餘人,不少人都成為溫州小語界的青年新銳。
將責任帶向更遠的地方也是他的想法。2008年“汶川地震”之後,俞國平積極捐款獻愛心,並且發動全校師生為災區捐款40余萬元。為支援青川災區教學研究,他主動接受省教育廳支教任務,2010年到青川支教一週。青川老師、學生的堅強讓他深受感染,他寫下萬餘字手記,利用《浙江育英教育集團報》平臺進行宣傳。
多年來,他幾乎每天都是5點多第一個到校,晚上遲遲離開。同事們總是這樣説:“他太忙了,每天第一個到校的總是他,如果6點多收到短信,準是俞校長髮的。”儘管累,但俞國平卻樂此不疲,孩子每天親熱喊著,他就開心;學校老師獲獎,他就高興;家長滿意,他就欣慰;存在問題,他也直面……他説:“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為了讓更多的孩子受到優質的教育,就要有大批的老師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和水平,我能做些事,也是很有意義的,怎麼能偷懶呢?這麼多年了,也習慣了,不忙反而覺得空落落的呢!忙,是一種責任,也是生活的充實。”
俞國平説:“在民辦學校工作是要比公辦學校更辛苦些,但吃苦的背後有個人的發展,更能體現出自己的人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