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黃妙手 濟世育人
——記2020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

副標題:

來源:教育部  |  2022-05-09 11:32:20
教育部 | 2022-05-09 11:32:20
原標題:
正在加載

“中華民族是個英雄的民族,是在磨難中成長起來的,有幾千年的抗疫歷史。在與各種疫病作鬥爭的過程中,我們總結出了大量的抗疫經驗……”

9月1日,由中宣部、教育部等部門聯合錄製的《開學第一課》與全國中小學生見面。在這堂課上,曾奮戰在武漢一線的“抗疫天團”給學生們帶來了感人的故事。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就是其中一員,他為學生們講述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抗疫歷史。

張伯禮可謂榮譽等身。何梁何利基金獎、吳階平醫學獎、全國中醫藥傑出貢獻獎、樹蘭醫學獎、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最近,他又當選2020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面對諸多榮譽,張伯禮説:“我只是一名普通的中醫藥教育工作者,是黨和國家培養出來的,有責任繼承和發展好中醫藥學。”

“最大的心願是培養出一批超過我的學生”

張伯禮是天津中醫學院(天津中醫藥大學前身)的首屆碩士研究生。那時學習條件非常艱苦,但教師們不講條件,不計報酬,兢兢業業地為培養學生付出心血與汗水。

正是在這種潛移默化的熏陶下,1982年畢業後,張伯禮決心留校,成為一名傳承中醫藥學的教師。從被人稱為“老師”的那天起,教師的使命便在他的心中刻下烙印。

郭利平博士至今仍記得,有一年,學校買了一台用全血檢測血小板聚集性的新儀器,為摸索實驗條件,建立基礎數據庫,需要新鮮血液進行反復測試。當時,張伯禮主持這項測試,先後8次抽取自己的血用來測試,讓學生們感動不已。耳濡目染之下,他的研究生都成為有志於中醫藥研究的人。他培養的3位博士撰寫的論文先後被評為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而全國中醫藥領域也僅有8篇論文獲此殊榮。學生們説:“獲獎看得見,但張老師付出的心血又有誰知道。”他卻説:“看到學生獲獎,比我自己獲獎都高興。培養出一批超過我的學生,就是我最大的心願。”

張伯禮經常告訴學生,不僅要學習精湛的醫術,還要樹立全心全意為病人服務的宗旨。一次,他帶著學生王保和、姚遠去西安參加學術會議。原打算會議結束後坐第二天一早的航班返津,不耽誤當天的門診,沒想到機票沒訂上。“老師,咱晚一天回去行不行?”“咱晚一天,那麼多病人豈不是白來一趟?”張伯禮當機立斷決定乘當天下午的火車趕回天津。那天火車硬座車廂異常擁擠,連過道上都站滿了人,水喝不上,廁所去不了。20多個小時,兩個小夥子都有些堅持不住。這時他們發現,張伯禮額頭上佈滿虛汗,臉色蒼白。看到他們緊張的神情,張伯禮淡淡一笑:“沒大礙,過一會兒就好了。”火車終於駛進天津站,趕回醫院後,他一分鐘也沒休息,直接走進診室,對病人説:“對不起,讓大家久等了……”王保和説,那一刻他的眼睛濕潤了,從此他知道醫生該怎樣對待病人,也懂得了什麼樣的醫生才能得到患者的信賴。

有人説,張伯禮很“神”,帶出的學生個個有出息。他先後培養了博士後、博士、碩士280余名,多數已成為中醫藥界的骨幹力量。有人問他其中的奧秘,他説:“培養中醫生,一要敬業;二要有醫德,大醫精誠,服務病人;三要學會中醫的辨證思維方式,辨證論治是一門高超的藝術;四要加強臨床實踐,倡導問疑精神……”

“讓更多中醫藥人才從這裡出發”

早上6點半,天津中醫藥大學校園裏,幾百名“勇博勵志班”學生用整齊劃一的操練開始了新的一天。每天半個小時晨練和20分鐘晨讀是這個班雷打不動的“必修課”。

2009年,在張伯禮的倡導下,以“責任、堅韌、克己、奉獻”為班訓的“勇博勵志班”正式成立。這個班每年從新生中招收學員,通過學生自我組織、自我約束、自我激勵、自我評價的管理模式,修煉提升學生們的整體素質。2015年,該班榮獲第八屆全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成果一等獎;2018年,獲批天津市高校“一校一品”思想政治工作品牌首批建設項目。

培養優秀的醫學生,關鍵要搞好專業教育。這也是張伯禮如今的工作重心。他常説,一流醫生應該坐下來會看病,站起來能演講,閉上眼會思考,進了實驗室能科研。“我給學生講課時經常提到,同樣的錯誤不要犯第二次,因為你犯一次錯誤,可能就會給患者帶來很多痛苦。所以醫生要善於去悟,去思考,去總結”。

為此,他堅持院校教育和師承教育相結合,要求學生從院校走出去,跟臨床名師學習經驗,培養具有一定科研能力和實際工作能力的臨床實用型人才。他還特別注重教學中的互動,鼓勵師生間對病例進行分析討論,創建了“基於案例的討論式教學——自主式學習聯動”的教學方法,得到了學界的廣泛認同和高度評價,2009年獲評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

每年畢業季,都是張伯禮最幸福也最辛苦的時刻。在畢業典禮上,他會親自給近3000名畢業生授予學位,並逐個握手合影。他説:“人生有些節點是不能忽略的,我雖然累幾天,但學生們會記住這一刻。我希望更多中醫藥人才從這裡出發,學有所成,成為讓患者滿意的好大夫。”

“期望祖國的中醫藥事業發揚光大”

張伯禮沒想到,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他與他熱愛的中醫藥一道上了“熱搜”。

今年武漢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張伯禮被疫情防控工作中央指導組急召馳援武漢。在武漢,他深入定點醫院、方艙醫院、社區,給病人會診,調查疫情,制定治療方案,研究中藥治療新冠肺炎的處方。他率領中醫“國家隊”進駐江夏中醫方艙醫院。在這裡,既有統一方案,又根據患者的病症採取個性治療,除了給所有患者統一服用中藥湯劑外,還因人施治調製中藥顆粒劑,再輔以保健操、八段錦和心理疏導。

連日的奔波勞累讓這位72歲的老人膽囊炎復發,病倒在了武漢抗疫一線。微創膽囊摘除手術後,他的兩腿出現血栓,醫生要求他臥床至少兩周。正像大家形容的那樣“雖然棄了膽,但英雄膽氣未消”,手術後第三天,張伯禮就出現在了江夏方艙醫院,所有看到他的醫護人員都熱淚盈眶。“我不能倒下啊,抗疫還沒勝利,我們還有一場場硬仗要打。”回憶起當時的情景,張伯禮説。

從2月14日開艙至3月10日休艙,江夏中醫方艙醫院運行26天,收治病人564人,實現了“三個零”:病人零轉重、零復陽,醫護人員零感染。

82天的武漢戰疫,“把膽留在武漢”的張伯禮,挺起了中醫藥人的脊梁。中醫藥以其優異表現和突出貢獻“實力圈粉”,在抗疫戰場上書寫了文化自信的絢麗篇章。

張伯禮在武漢抗疫戰場上的無私付出,是對學生最好的言傳身教。跟隨張伯禮奮戰在武漢抗疫一線的博士生楊豐文,提起當時的情景依然感慨不已。“在武漢的兩個多月,他從不考慮自己的身體,永遠把病人放在首位。大到提出按病情分類集中管理等抗疫原則,小到深入醫院為病人制定治療方案,他都展現出一位醫學大家的風範。張老師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影響著我,讓我懂得了什麼是為人師表,什麼是對事業的熱愛。我希望我也能像他一樣,為中醫藥事業奉獻自己的一切。”楊豐文説。

將畢生心血付杏林的張伯禮時刻惦記著中醫藥的傳承,希望祖國的中醫藥事業後繼有人、發揚光大。在“開學第一課”節目現場,他對中小學生提出了殷切期望:“再過10年、20年,你們就是共和國的脊梁,是國家的建設者。相信你們一定能戰勝各種各樣的疾病,保衛全國人民的健康!”

編輯:魯楊 責任編輯:魏曼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教育精彩視頻
正在閱讀:岐黃妙手 濟世育人
——記2020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