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深度撞擊彗星”的兩大成果和三個出人意料之處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8月24日 14:06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南京8月23日電(記者蔡玉高)今年7月4日,“深度撞擊號”宇宙飛船撞擊彗星,轟動全球,至今已有50天。這次撞擊取得什麼重要成果,有什麼出人意料之處?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王思潮對此進行了“盤點”。

  王思潮指出,這次撞擊彗星已取得兩項成果:一是顯示出遠程精確打擊的能力,這對於將來人類避免彗星、小行星撞擊地球意義重大。不過,這種導航控制技術也可能轉換為“殺手衛星”(即反衛星衛星)等太空武器。而對於美國有關專家聲稱“撞擊點與預期點距離不到1米”,王思潮認為這可能有些誇張,因為發動撞擊前並沒有取得坦普爾一號彗星彗核的精細地形圖,因此無法判斷到米級精度。

  第二項成果是對該彗星彗核進行了空前的精細探測,並有重要發現。坦普爾一號彗星的彗核形狀就像一個馬鈴薯,長約14公里,寬約4.8公里,與直徑1萬多公里的地球相比,這個小星球就像一個袖珍的世界,它同樣也有山脈、高原、平原、盆地。與地球不同的是,彗核表面散佈著大大小小的環形山,有的直徑超過1公里,估計是以前大約30層樓高的小行星猛烈撞擊留下的撞擊坑。

  王思潮介紹,原來天文學家預測彗核表面顏色相當黑,但實際拍攝到的彗核主要呈現深灰色和灰黑色。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在彗核表面還發現不少神秘的白色斑狀物,其長度從20米至500米,寬度從10米至100米,表面光滑,反光能力強。

  最令人吃驚的是,彗核表面的塵埃十分厚。當初天文學家預測彗核表層主要是冰物質(水冰及二氧化碳冰、甲烷冰等),是一個冰封的世界,但撞擊後在拋射物質中並沒有發現明顯的水、二氧化碳、甲烷等物質,主要的拋射物質是比麵粉還要細的塵埃物質,仿佛是炮彈擊中了麵粉倉庫,看來彗核表面是一個亙古至今的塵封世界。1969年人類登上月球時,發現月面上也有幾厘米厚的塵埃,但坦普爾一號彗星彗核表面的塵埃比月球表面要厚得多,王思潮估計可能超過5米厚。這點很重要,將來一旦發現有彗星要撞地球,人類發射的登陸彗核表面的爆炸裝置必須選對地點,否則“炮彈”深陷塵埃,有可能失靈。(完)

責編:戴昕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精彩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