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科技頻道 > 世界物理年 > 正文

愛因斯坦簡歷

央視國際 (2005年03月01日 17:20)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年3月14日出生於德國烏耳姆,1955年4月18日逝世于美國普林斯頓)是公認的20世紀最傑出的物理學家和數學家之一。

  愛因斯坦生於德國烏耳姆一個經營電器作坊的小業主家庭。一年後,隨全家遷居慕尼黑。1894年,遷居意大利米蘭。1895年他轉學到瑞士阿勞市的州立中學。1896年進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師範係學習物理學,1900年畢業。1901年取得瑞士國籍。1902年被伯爾尼瑞士專利局錄用為技術員,從事發明專利申請的技術鑒定工作。他利用業餘時間開展科學研究,于1905年在物理學三個不同領域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特別是狹義相對論的建立和光量子論的提出,推動了物理學理論的革命。同年,以論文《分子大小的新測定法》,取得蘇黎世大學的博士學位。

  愛因斯坦1908年兼任伯爾尼大學編外講師。1909年離開專利局任蘇黎世大學理論物理學副教授。1911年任布拉格德語大學理論物理學教授,1912年任母校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教授。1914年,應馬克斯普朗克和瓦爾特能斯脫的邀請,回德國任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長兼柏林大學教授,直到1933年。1920年應亨德里克安東洛倫茲和保爾埃倫菲斯特的邀請,兼任荷蘭萊頓大學特邀教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投入公開的和地下的反戰活動。

  1915年愛因斯坦發表了廣義相對論。他所作的光線經過太陽引力場要彎曲的預言,于1919年由英國天文學家愛丁頓的日全食觀測結果所證實,愛因斯坦和相對論在西方成了家喻戶曉的名詞,同時也招來了德國和其他國家的沙文主義者、軍國主義者和排猶主義者的攻擊。

  愛因斯坦因在光電效應方面的研究,而被授予1921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1933年1月納粹攫取德國政權後,愛因斯坦是科學界首要的迫害對象,幸而當時他在美國講學,未遭毒手。3月他回歐洲後避居比利時,9月9日發現有準備行刺他的蓋世太保跟蹤,星夜渡海到英國,10月轉到美國普林斯頓,任新建的高級研究院教授,直至1945年退休。1940年他取得美國國籍。

  1939年他獲悉鈾核裂變及其鏈式反應的發現,在匈牙利物理學家利奧西拉德推動下,上書羅斯福總統,建議研製原子彈,以防德國佔先。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夕,美國在日本廣島和長崎兩個城市上空投擲原子彈,愛因斯坦對此強烈不滿。戰後,為開展反對核戰爭的和平運動和反對美國國內法西斯危險,進行了不懈的鬥爭。

  1955年4月18日愛因斯坦因主動脈瘤破裂逝世于普林斯頓。遵照他的遺囑,不舉行任何喪禮,不築墳墓,不立紀念碑,骨灰撒在永遠對人保密的地方,為的是不使任何地方成為聖地。

責編:戴昕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