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950年8月,北京郊區門頭溝清水河流域因一場暴雨,引發了兇猛的泥石流,近兩萬畝農田頃刻間變成了亂石堆。這時,一位瘦弱的中年學者背着小米、鋪蓋卷,在受災最嚴重的田寺村住了下來。幾年間,他走遍了田寺村的每個角落,進行反復地考察和研究,提出了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並舉的治理方案,使泥石流在田寺村得到了根治。他就是我國水土保持學科的奠基者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關君蔚。
我國水土保持學科與教育的奠基者和開拓者之一
北京林業大學教授
中國工程院院士
關君蔚笑稱自己是“一門幹部”,因為當了一輩子教師,工作崗位始終沒有離開過大學。但實際上,關君蔚為了考察各地的生態環境和水土保持狀況,他的足跡早已遍及祖國各地。幾十年艱苦跋涉的旅程中,迷途遇險早已成為家常便飯。但令他記憶最深刻的,還是1939年和當地嚮導“木把”師傅,在家鄉長白山中的曆險。
北京林業大學教授、水土保持專家 關君蔚
他就領着我爬山,爬到半截,突然他就摁了我一把,就把我給摁躺地下了。我一害怕,就趴在那兒往外一看:對面坡上,太陽正出來,那白樺樹響得厲害。過來一個是,太陽一照呈金色、 黃花、 黑道的大老虎,我嚇得就不敢動彈了。那麼等好長時間,這個老虎已經過去了,木把師傅才告訴我:它叫上山虎。就是吃飽喝足的虎,回山了,如果是下山虎,我們倆就完蛋了。
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為關君蔚打下了良好的事業基礎。1957年,我國決定在高校設立水土保持專業。這給關君蔚提供了一個可以大展拳腳的好機會,他毫不猶豫地攬下了這項工作,和同事們一起積極行動,第二年就培養出了我國首批水土保持專業大學生。而他主編的《水土保持學》也成為中國第一部水土保持方面的全國統編教材。
| |
走進關君蔚的辦公室,就像走進了一個水土保持檔案館。光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野外調查時拍的照片,就足足有1萬來張。打開書櫃,可以看到裏面整整齊齊地碼放着100多個大紙袋。這些就是關君蔚辛勤耕耘換來的豐碩成果:中國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最為完備的林業會議的資料。
北京林業大學教授、水土保持專家 關君蔚
梁昌武部長,就在山西省運城開全國的林業會議。我那時候在甘肅,帶着學生實習,在外頭實習。聽見信兒,我就直接從甘肅上了運城,去闖這個會。一進去看見他,他就問了,他説又沒請他,他怎麼來了?當時那個林業部裏頭有我們學校的同學,他身邊的人就告訴他:説我這個老師,誰都知道,他是有時候不請他就直接來開會。但是沒有地方住呀?因此我感覺到也應該,我説我不要住的地方,人説那你住哪兒?我説我去住資料室,給你們管資料。
關君蔚對開會的熱衷,無非為了在有限的時間裏,掌握更多的專業信息,觸摸林業發展的脈搏。作為一個科學家,一名教育者,關君蔚深深地了解,這些資料對於水土保持學科建設的重要意義。
1971年的一天,大雨滂泊中,一輛列車從昆明開往東川,關君蔚當時就在這輛列車上。當列車駛過一條溝道時,憑着職業的敏感,他預感到這裡將要發生泥石流。一天后,他的預測被證實了。
| |
經過多年研究並經實踐證明,關君蔚認為:在山區突然發生造成毀滅性災害的泥石流,不僅可以治理,而且可以預見、預測和預報。這一研究成果,令無數的生靈與社會財富可以從泥石流的威脅中解脫出來,有關研究還獲得了全國科學大會的獎勵。
近10年來,關君蔚不顧年事已高,仍頻繁地參加着各種科學考察工作,銳意以生態脆弱的老少邊窮地區為突破口,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就,為超前建立更高層次的“生態控制系統工程科學”而努力。這個原本因體弱而被迫改學農科的學子,崢嶸歲月為他磨礪出一顆赤子之心。
北京林業大學教授、水土保持專家 關君蔚
這東方思維的特點:不但他要管自己的兒子,還要管自己的孫子,自己的孫子,甚至於還要管重孫子。這樣的話,他寧肯他自己受千災萬難,克服千災萬難,能讓後世的兒孫,生活得更幸福一些。我也是主動要管到底,而且和他們年輕的一代一代,能把我們國家搞得更山川秀美,大家都幸福一些,而且能在全世界做出個表率來。
編導:溫藝鈞
攝影:郭建潮
責編:戴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