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古墓懸案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2月20日 15:37 來源:CCTV.com

  吐魯番盆地,火焰山下,突然出現上千座古墓。千年豎琴,帶孔的顱骨,神秘的薩滿巫師……走進洋海古墓,揭開3000前洋海人的真實面容。

  【談話1】

  主持人:朋友們大家好,歡迎大家收看今天的歷程節目。2003年考古工作人員對我國新疆吐魯番地區的一座古墓葬群,進行了搶救性的發掘,整個墓葬群的規模之大,讓所有的考古人員都感到震驚。據估計其中大概包括了兩千到三千座墓葬。那麼在這裡人們發現了大量的文物,其中有我們國家樂器──箜篌的最早的實物,也發現了位於整個西域地區最早的絲綢的遺物,另外呢,也找到了我們國家西域地區種植葡萄最早的證據,那麼這群墓葬為什麼會有這麼多驚人的發現,到底是什麼樣的一個民族,選擇了這裡作為自己的墓地,裏面埋藏的人又是從哪來的呢?今天我們就請考古學博士,李肖博士為我們揭開洋海古墓葬群的秘密。


  發現洋海墓地

  【短片1】

  新疆吐魯番盆地的北部有一座名山,常年高溫乾旱,素有“飛鳥千里不敢來”之稱,這就是火焰山。炎炎烈日讓火焰山上的地表水很容易滲入地下,再加上盆地地勢低窪,火焰山腳下就形成了一個流傳了千年的地下井穴工程──坎兒井。

  為了澆灌農田,坎兒井越挖越多。1988的冬季,火焰山南邊鄯善縣的洋海村,一位老農正在挖鑿新的坎兒井時,他的鐵鏟刨開的卻不是井穴,而是一處驚人的發現。

  【談話2】

  主持人:類似的情節在這個,秦始皇兵馬俑的出土過程當中也出現過。

  李博士:對。

  主持人:大旱天,那麼當地老鄉打井,挖到了瓦罐爺爺,挖到了這種泥捏的燒出來的這種瓦罐的頭,慢慢慢慢揭開整個一個龐大的秦始皇兵馬俑。

  李博士:當時呢,他這個挖坎兒井這個工程,它是在冬天進行的,當然一般來説呢,開鑿坎兒井都是在這個冬季,也就是農閒的時候,農民不用在他地裏幹活了,然後去開挖新的坎兒井。這個吐魯番夏天雖然很熱,像洋海那一帶呢,夏天這個地表溫度能夠達到70度左右。

  主持人:就正午時候的溫度。

  李博士:對。不是正午,就稍微偏一點大概三四點的時候,氣溫能夠達到將近50度,但是冬天非常冷那個地方,大概也能達到零下20度左右,他們冬天挖坎兒井就特別冷,特別冷他們就決定,在這個坎兒井旁邊用這個,挖一個簡單的,新疆人叫地窩子這樣的建築,就是説,他不是平地蓋個房子起來。

  主持人:就是半地下。

  李博士:挖個坑,挖個坑然後上面搭上木梁,然後蓋上席子,人可以在裏邊簡單地休息一下。他們在挖坎兒井的時候,並沒有把這個古墓給挖出來,因為坎兒井,一個坎兒井和一個坎兒井之間它相隔都是50米,100左右,跨度很大,等於説就是跨過去了,但是很巧的是呢,他挖,選那個地方挖房子的時候,正好就是這個墓葬所在地的臺地,邊上,他利用這個臺地這個自然坡度往裏挖也容易挖。其實洋海古墓,它那個地表上看都跟周圍地面是一樣,都是一層戈壁礫石,但是去掉戈壁礫石之後呢,馬上就是幕後埋着的這種柴草,就是當時他們埋人的時候,從附近河裏邊,河邊割下來的這個蘆葦,香蒲草什麼的,蓋在上面,然後把這個柴草一掀掉之後呢,就是擔在這個墓葬口上的這些木頭,木頭下邊就是埋人,人就放在那個上面。

  主持人:就是任何人一看都知道,這絕對是人工留下的。

  李博士:對。因為不可能,蘆葦什麼東西,是天然地一下就埋到那個地裏邊了,結果一挖就把這個古墓給挖出來了。

  【短片2】

  洋海老農發現的正是一座千年古墓,為了保存和研究墓葬遺物,吐魯番文物局決意進行搶救性發掘,但出乎意料的是,就在這座古墓周圍,考古人員挖出了越來越多的遺骸,一座,兩座,上百座甚至上千座的墓穴集中在洋海戈壁上,為什麼在這裡會出現如此大規模的千年古墓呢?

  為什麼有上千座墓葬

  【談話3】

  主持人:這樣看的話,整個這個洋海古墓群,據您估計大概有多少個墓葬?

  李博士:本來想的可能沒有這麼多,大概一二百座挖完就完事了,結果挖,挖到六百多座以後呢,發現這個墓是越挖越多。火焰山呢,它這個有好幾條大溝,洋海所在,洋海墓地所在的北邊是其中一條大溝叫吐峪溝,吐峪溝是有一條一年四季都有水的河,這個河是從天山上流下來的,穿過火焰山所在的吐峪溝。然後就流下來,在古代的時候,這個河水正好就是從洋海墓地的周圍就這麼流過去,河水地沖刷就形成了這種三塊臺地,當時的人呢就,把這個人死了以後,就埋在這個寸草不生的這個臺地上邊。而真正,他們活人呢是生活在這個有水有草的地方,所以在西域,在新疆地區,人們遠古時候就開始就有這個意識,就是死人呢,他不能跟活人爭地。不像我們這個農業民族,死了人就往自家地裏一埋,莊稼也種不成了。他那個西域地區,它這個乾旱地區,它這個綠地很少,所以我要是把人,家人都埋在綠地,都沒法用了,人就沒法,活人沒法生存了,所以就把活人埋在很乾燥的,很荒漠的戈壁灘上邊,沒有水的這個旱地上邊,死人在這兒待着,活人在下面,這樣呢,反過來説,對後來呢,就把這些東西又都保存下來了,為我們今天的考古提供了一些很珍貴的素材。

  主持人:那這麼看的話,這個墓葬群是非常大的。

  李博士:非常大。

  主持人:在全國都少見應該是。

  李博士:我們大概,根據那個它那個墓葬的密度估計了一下,可能就現在被盜的,加上這個我們挖的呢,可能大概有一千五百座左右吧,已經挖了一千五百座左右了,現在估計沒有挖的呢,可能也還在一千座以上。

  李博士:所以把柴草一挖出來,接着呢把文物就也挖出來了。

  【短片3】

  古墓中出土了大量生活用具,石頭磨鑿的紡輪,冶煉銅器的吹風管,而一位墓主人身邊擺放的奇特木質品卻引起了專家的質疑,它形似今天的西洋樂器,豎琴。琴弦是由5根牛筋腱製成,音箱口保存完整,蒙有羊皮,但這在此前出土的豎琴中絕無僅有,專家推測這可能是豎琴最早的原型──箜篌。難道3000年前的洋海人就已經掌握這種古老的彈撥樂器?

  發現箜篌:最早的豎琴

  【談話4】

  主持人:從洋海發現的箜篌是發現了很多?還是就一個,那個箜篌是什麼樣?

  李博士:這麼説吧,以前箜篌的實物,早期箜篌的實物沒有發現,就是在漢代的畫像石、畫像磚,還有後來晚一點敦煌壁畫裏的形象,就是小一點的豎琴。

  主持人:我們看那個豎琴,現在豎琴是這麼一個彎弓,裏面一根一根弦。

  李博士:對對對,非常大,但是當時那個箜篌也基本上是那種形狀,就是一個鐵上面一個弓上面綁着若干個弦,一撥呢下面共鳴箱就響,以前我們説箜篌或者我們簡單説是豎琴,體型比較小,像大型的豎琴,那等於是西方可能文藝復興之後,科學技術發達之後才能做這麼大的,以前也沒有這麼大,很小的。箜篌這個實物,一共在中國境內一共發現了5個,就是早期的箜篌,這5個箜篌都出現在新疆。5個箜篌裏邊有3個是出在洋海墓地。當時他們挖出來之後,都是非常激動的,去年日本拍新絲綢之路的時候,還專門從美國請來豎琴演奏專家來演奏我們這個箜篌的複製品,專門從美國請來到吐魯番演奏。

  主持人:好用嗎?

  李博士:其實呢,據他説,他那個音調是不準的,因為當時調音節就是把弦纏在柱子上面,聲音恐怕不能是很準的,他就是作為一個儀式上面一種伴奏吧,這個人可能發表一通什麼祝福或者念咒語的話,撥一撥那種東西。

  主持人:就像我們現在有些電視裏面,現場的訪談節目,或者有樂隊,當你説一聲高興了給地這麼一個音的作用是嗎。

  李博士:因為在古代音樂並不是單純給人娛樂用的東西,他往往是跟祭祀巫術相伴隨的。所以這個箜篌當時也是可能在很重要的場合用來渲染氣氛用的,這麼個東西。

  樂器的主人是誰?

  【短片4】

  據《隋書?音樂志》記載,箜篌"出自西域,非華夏舊器"。公元5世紀開鑿的山西雲岡石窟就曾對這種樂器有過描繪,音樂史學家認為箜篌源於中亞,經新疆傳入中原地區。那麼隨葬箜篌的主人會不會與這種特的樂器有關呢?

  【談話5】

  主持人:這個箜篌從它的形制看,它是屬於比較高階層的人使用呢,還是屬於像您説的一個,普通的一個樂師,然後把這個箜篌給他共同陪葬。

  李博士:這個當時像洋海這個階段,社會分工可能還沒有這麼細。所謂的樂師可能就是村子裏邊的或者部落裏邊的,這些神職人員,因為這些人物才能掌握更多的藝術科學方面的知識。另外宗教儀式上面他要利用樂器來渲染這個氣氛。所以隨葬箜篌的人呢,他既是樂師同時他可能是薩滿的這種可能性更大一些。

  主持人:就是衣着能不能看出來,他在當時這個社會階層當中的地位呢?

  李博士:可以看出來,其中有一個薩滿是曲直葬,就是腿圈起來葬的。

  李博士:他兩個手,一個手拿了青銅的斧頭帶個木頭棒,這個手拿一個類似於權杖一樣的東西,是個很普通的木頭棒,木頭棒用一厘米左右的寬的銅條把它一圈一圈纏起來,肯定像權杖一樣。

  主持人:像埃及法老一樣,這樣雙手交叉。

  李博士:這樣交叉埋在那兒。另外呢就是説呢,為什麼覺得他身份很高呢,他這個呢,他頭頂上有一個束髮帶,這個束髮帶都是用小貝殼穿起來的,這種貝殼只有印度洋才出産。就中國當時商周時候,就春秋戰國墓地裏也出産這種小貝殼。但是考古學家們認為他都是從印度洋那邊經過前絲綢之路,經過新疆傳到內地去的,所以那個東西在綁在他頭上,説明所以當時那東西也是很貴重的。

  主持人:而且他能綁,本身也就説明他的身份地位。

  李博士:身份很高了。而且他隨葬那麼大的銅器,在整個墓地裏沒有出現過。

  墓葬主人是薩滿巫師嗎?

  【短片5】

  墓穴中怪異的隨葬品讓考古人員難以斷定他的身份,千年的箜篌只是訴説着墓主人可能是一位樂師,但早期箜篌的功用以及墓主人繁雜貴重的穿戴似乎暗示着,他隱藏着獨特的身份,樂器的主人究竟是一個權高位重的部族首長,還是法術無邊的薩滿巫師?

  【談話6】

  主持人:您憑什麼判斷,這個墓裏的人就是薩滿呢?

  李博士:他為了宗教的需要,薩滿教的需要吧,他還種植一些麻醉品,大麻。

  主持人:他還種植大麻。

  李博士:在薩滿的墓裏邊,有一個很大的皮簍子,裏面出了一些,雖然過了三千年了,葉子都是綠的,我們都很奇怪,後來請中科院植物所的專家做了鑒定以後,法前是大麻,而且把葉子裏面大麻酚都提取出來了,這個在國際上,他們那個圈子裏引起了一些轟動。

  主持人:也是轟動一時的。

  李博士:當時美國人做出的大麻酚,時代最早的大麻大概是距今可能只有二百年,我們這個是三千年,而且這個結果不是中國人做出來的,因為有合作關係,他們是把標本寄給英國人,印度人做出來的,很有説服力的。

  主持人:也就是説當時薩滿教,薩滿巫師在當地是可以説是在,如果他是一個部落的話,那麼他應該是佔首領地位了。

  李博士:他應該,往往都是首領自己就是薩滿,部落首領自己是薩滿,如果不是,也是跟自己有很近的血緣關係的擔任很重要的職務,因為這個薩滿他可以借助天意讓人看很多事情,直接會影響到王的部落酋長的權利的。

  因為薩滿主要是要跟上帝,跟神進行溝通的,跟神進行溝通的時候,有時候能夠進入這個狀態,比如説通過喝酒,或者是發羊羔風什麼的,有時候借助一些其他精神類的藥物,世界各民族都有這樣的記載,有的是靠吃這個毒蘑菇什麼的。

  主持人:麥角菌。

  李博士:像整個北亞地區,歐亞草原地區來説吧,一般古希臘希羅多德的記載,當時他們這些人用的都是大麻,他就在一個帳篷裏邊很封閉很嚴的帳篷裏,把大麻點着,大家吸了大麻之後做一個置換,置換之後做一些儀式,其他聽眾也是跟着一塊兒吸這個東西,最後就達到一個精神很愉悅的狀態吧。等於説成功地跟神明進行一次溝通,這種材料在考古發掘上是非常多的,史料上也有記載,我們通過雙重印證這個人的身份應該是薩滿。

  薩滿來自哪?

  【談話7】

  主持人:現在我們對於薩滿的了解,我覺得可能集中在北美的印第安人存在一些薩滿教,還有愛斯基摩人,還有我們國家一些東北方面的少數民族、滿族、鄂倫春族,還有雲南、雲貴一帶也有薩滿教的存在。

  李博士:對對對。

  主持人:對這種情況下,新疆地區怎麼會有薩滿。

  李博士:新疆地區在歷史上也還是有薩滿的,包括在漢代的時候,當時還沒有信仰佛教之前,史書上就記載有一些國師之類的,當時班超在和田的時候,和田王這個國師對漢朝很不友好,教唆國王要把班超這個馬拿來祭天,班超説可以你讓他來拿馬,結果國師一來就把這個國師給殺掉了,這個和田國一看就很害怕,他能連國師都殺掉,就説他這個法力比國師還要高,從這個記載來看,他們還是有薩滿這個痕跡。

  洋海古墓顱骨鑽孔之謎

  【短片6】

  千年的豎琴,大麻的發現,再次讓考古專家相信樂器的主人隱藏着獨特的身份,薩滿。那麼三千年前的洋海人真的信服於這種薩滿的統治嗎?

  2003年5月,考古人員在洋海墓地的三個區域中同時發現了一種奇怪的遺骸,這讓他們又一次陷入迷霧之中。十幾個鑽孔的人頭骨,千百年前的洋海人究竟是一個怎樣的民族?

  原始部落頭骨崇拜習俗?

  【談話8】

  主持人:那我們要判斷他們到底是什麼人,還要對屍骨上進行一些研究。

  李博士:對對對。

  主持人:那麼我們聽説在這些頭骨上,有些頭骨上有一些奇怪的遺留的痕跡是嗎?

  李博士:是的,洋海這個地方呢我們挖了六百多座墓,這個地方由於很乾燥,所以骨頭保存得非常好,這個就為我們進行體質人類學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素材,這些頭骨我們請咱們國家很有名的體質人類學的專家就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刻骨所的韓康信研究員進行了全面的測量。在測量的過程中就發現有一些頭骨就有鑽空的痕跡。

  就是骨頭上打個眼,打個眼這個東西,在民族學材料和考古學材料中很多,內地也有,包括美洲這些地方都有,有些頭骨材料,經過看,雖然打了眼活着的時候打的,還有癒合的痕跡。有些是人死了以後,出於巫術的關係,家裏人比如懷念這個人,他就取一片骨頭片下來,把他保留下來,也有這個情況在裏邊。

  【短片7】

  按李肖的推測這些顱骨上的孔洞,極有可能是原始部落中遺存的頭骨崇拜形式。歐洲古人類就曾出於對人骨的崇拜,在死後的人頭上鑽洞取骨。他們崇拜的對像是戰爭的陣亡者,他們認為可以借頭骨的靈性保祐自己或家族,或者借用死者的力量以保證自己在未來戰爭中取得勝利,刻下的頭骨片就是一種護身符或避邪之物。

  遠古時代的洋海人又是出於什麼目的在顱骨上穿孔呢?

  巫醫結合的産物?

  【談話9】

  李博士:洋海的這些頭骨鑽孔看,好像都是死了以後鑽的,還沒有發現有癒合的情況。

  主持人:都是邊角比較銳利。

  李博士:對對。

  主持人:就是不存在史前存在先進手術的問題。

  李博士:當然也有一種可能就是他是頭疼的不行了,或者説比如他從馬上邊摔下來,他作戰可能腦子裏壓力很大,難受得很,這時候人給他鑽個眼兒,減壓什麼的,但是很遺憾,可能沒有活下來。

  另外我們洋海,他古代的人,因為是半游牧的民族,外科還是很發達的,我們看到有一個女屍肚子上有橫切的刀口,刀口她用馬尾巴給她縫起來了可能是難産或者是,因為按照現在外科手術來説很落後的,現在外科手術都是縱着切的。

  主持人:縱着切是經典式切法。

  李博士:當時的人,是橫着剌一刀子,很長,但是這個人也是,不知道活了多久,反正就是帶着那個傷,縫合線埋葬了。

  主持人:就是有過剖腹産的可能。

  李博士:有剖腹産的可能。所以他頭骨鑽孔有的可能有的確實受了傷搶救他,但是好像沒活下來。

  主持人:好像頭骨上面有鑽孔這種現象在新疆其他地區有發現。

  李博士:基本上都是這個時代的,且都是游牧文化的。在新疆,還有古代龜茲文化,都發現這樣的痕跡。

  【短片8】

  雖然古墓遺骸中縫合的傷口證實了顱骨外科手術可能存在,但原始簡單的工具又如何保證手術的成功,還缺乏證據。僅僅憑藉着墓穴中出土的大麻,只能推測薩滿也許會成為當時實行外科手術的人。那麼這些信奉薩滿宗教的洋海人究竟過着怎樣的生活呢?


  洋海人從哪來?

  【談話10】主持人:您能不能幫我們推測一下,當初這一批人他們是怎麼來到吐魯番盆地,並且定居下來的。

  李博士:我們認為,因為現在吐魯番地區,包括臨近的哈密地區,大概四五千年以前的文化就是再沒有發現了,就是這批人大概也是在距今五千年以後吧,四千五百年左右,從西邊或者從阿拉泰地區這麼游牧,游牧過來的,游牧過來以後,因為吐魯番很適合人的生存,所以有這麼一支定居下來了,這個地方夏天確實很熱,但是他們是游牧的人,他夏天熱,他就把牛羊趕到北邊山裏邊去了放牧去了,冬天山裏邊很冷,雪很大沒有草的時候,他就把牛羊又趕下來,然後生活在盆地裏邊,久而久之農業傳入以後呢,一部分人就在這裡進行農耕了。

  主持人:這麼看的話,這個民族是愛好和平,農業、畜牧業都比較發達。

  李博士:對對對。

  千年古葡萄藤

  【短片9】

  吐魯番坐落於天山東部的山間盆地,以其獨特的氣候和特有的沙質土壤造就了悠久的農業種植歷史,尤其是吐魯番的葡萄遠近聞名。

  據史書記載,早在兩千多年前張騫出使西域時,就發現吐魯番盆地開始種植葡萄。就在吐魯番阿斯塔娜的古墓中,還出土了許多隨葬的葡萄果穗、枝條、種子、葡萄幹以及十六國時,管理葡萄地的文書,所以,人們一直認為吐魯番種植葡萄的歷史也就是二千年左右。

  洋海古墓的年代距今3000年,如果在古墓中能挖掘出葡萄的遺跡,吐魯番葡萄種植史可能將向前推移半個世紀,這個葡萄之鄉能否找到最早的葡萄種植證據呢?

  【談話11】

  主持人:新疆有首民歌叫吐魯番的葡萄熟了。那麼據説呢,葡萄在吐魯番地區的種植歷史已經非常非常悠久了。而且好像在咱們的洋海墓葬當中有確實找到了證據是嗎?

  李博士:對對對,這是通過對洋海墓的一個發覺,在一個墓裏出土了一米多長一根葡萄藤。

  主持人:一米多長。

  李博士:一米多長一根葡萄藤。

  主持人:是後來有人把葡萄種上去了。

  李博士:不是。他就是説埋葬的時候,這個人可能把這個葡萄藤剪斷以後跟他一塊兒隨葬進去了,隨葬到墓裏去了。

  主持人:我覺得如果是一根葡萄藤進去,首先第一點疑問,您是怎麼看出它是葡萄藤,第二個,陪葬這樣一個植物,好像很少聽過,我聽過陪葬中藥的,你比如馬王堆裏陪葬珍貴的藥材,陪葬成熟的五穀有可能,怎麼會單獨地放一根葡萄藤進去呢。

  李博士:這個東西,葡萄藤,葡萄也是産生於小亞,就是土耳其這一帶,後來慢慢經過人工馴化,沿着地中海沿岸周圍擴散開來了,同時一部分向東傳播,也就是距今三千年左右,就傳播到了吐魯番,在距今兩千年左右的時候,由張騫經過西域把它帶到了內地。

  主持人:換得葡萄入漢家。

  李博士:是,所以這個葡萄很珍貴。當時那個時候葡萄栽種在吐魯番來説,也是科技含量很高吧。因為吐魯番夏天雖然很熱,但是都天很冷,所以葡萄不能像原産地老家一樣撂那兒不管了,包括現在歐洲夏天雖然沒有吐魯番那麼熱,但是冬天也沒有吐魯番冷,歐洲的葡萄也是不埋的,但是吐魯番的葡萄冬天必須要埋起來。所以當時沿海的人們呢,他從引進葡萄都把葡萄能種活,這個探索階段是很複雜的,肯定當時種頭一回種肯定就死了,或者不死也罷,第二年結不出葡萄來,經過多年的探索以後,這個人發現,冬天把它埋起來,夏天再把它扒開,這個問題就解決了。所以葡萄的栽培當中可能也經歷了這麼一段很艱難的探索階段,當時看來是比較珍貴的一個東西。

  李博士:另外你剛才説,內地一些地方隨葬的是果實、種子是吧,但是葡萄的傳播不是靠葡萄子來搞的,它是靠葡萄藤來移植栽培的,所以他要到另外一個世界想繼續吃葡萄的他不會帶葡萄子去,他只能帶一個葡萄藤去,到另外一個世界再去種葡萄。

  主持人:那麼陪葬葡萄藤多嗎?

  李博士:不多,這麼多墓葬裏面就發現一個。

  主持人:就發現一個。當時我們挖出來還不太注意這個東西,因為我們畢竟光是搞考古的。對植物不是很了解。

  李博士:就是發掘的農民,民工,因為都是民工他們都是當地老鄉,他們家裏大量地種葡萄,這怎麼還有葡萄藤,他們一説,我們一看,這東西確實像葡萄藤,然後拿去一鑒定確實是葡萄藤。但是我們現在就是説,因為保存很好,我們現在正在請有關單位做DNA的分析,到底是現在吐魯番很有名的無核白,還是馬奶子葡萄還是紫葡萄,就是現在做這一段工作。

  主持人:那就是説這一段葡萄藤實際上不僅能夠告訴我們在距今,起碼説三千年前,葡萄種植在吐魯番地區就已經有了,同時也沒準從需的研究工作當中,看出他跟我們現在種植葡萄的一些親緣關係。甚至也有可能如果説能夠提取出活體的DNA的話,也沒準幫我們復原出三千年前的葡萄品種。

  李博士:如果説能把DNA能提取出來的話,把三千年前葡萄的基因,移植到現在的葡萄裏邊呢,它還能夠生産出,培育出帶有百分之多少成分的遠古新品種來。

  【短片10】

  這根葡萄藤標本長1.15米,分多節,每節長11厘米,看上去和現在的葡萄藤極為相似。這表明最早在三千年前,葡萄已從地中海、埃及東部傳到了我國新疆.天山上的融雪澆灌着葡萄園豐饒富足,葡萄園藝代代相傳。

  2003年,新疆考古研究所已經在洋海墓地挖掘了兩個多月,收穫之重大是考古隊沒有想到的。最早的豎琴、完整的葡萄藤,泥制吹風管,彩色陶罐,還有刻着各類動物圖案的木筒。三千年前,洋海先民的種植業究竟繁榮到什麼地步?

  最早的絲綢痕跡

  【談話12】

  主持人:那有沒有一些特別精美的,他身上衣服的文飾或者説他器具上有一些比較有特點的一些圖案。

  李博士:這個洋海民族,洋海的人反映出當時他們是審美觀是非常強的,而且生活,我們現在想那些人生活在三千年前,又是游牧民族,生活應該是很艱苦的,但是其實不是這樣,我們通過發掘基本上保存好一點的個體上看,他們穿衣都是跟講究的,首先他一般來説,他穿的貼身的內衣往往都是羊絨製作的。

  主持人:現在羊絨內衣都很貴了。

  李博士:是啊,就是啊,現在都很貴,然後第二層衣服都是用毛布,毛布織的,或者是毛線打的那種毛衣什麼的。然後再髮辮為了抵禦寒冷就用帶毛子的羊皮做得大衣,然後他們的靴子呢,因為要走路,要耐磨呢,所以往往都是用野生動物野羊的皮什麼來做的,又輕便暖和還耐磨,是非常講究。

  主持人:有沒有棉製品或者絲製品,亞麻。

  李博士:這個問題非常有意思,現在多目前來看還沒有發現有棉製品,因為棉的東西出現很晚。到魏晉時期吐魯番好像都沒有很典型的棉製品的標本出現,所以那個時候沒有棉花這種東西。但是我們通過這次發掘把絲綢傳入西域的時間大大地提前了。

  原來一般認為張騫出使西域之後,一方面把西域的這些珍奇的東西帶進來,一方面把中國的絲綢帶進去,但是實際上在這之前,可能通過間接貿易的方式,絲綢之路就已經存在了。我們發現了一塊兩千五百年前的絲綢,他不是,而且就是説,它還不是內地織的絲綢,他是用費蠶絲織成了布一樣的東西。工藝跟內地出土的很漂亮的娟、綾、錦都不一樣,就是像一塊棉布一樣的。後來送到咱們國家纖維所檢測以後,他們認為是用費蠶絲做得,這個東西很有意思,如果做一個比較大膽的推測,當時洋海地區,那個時候可能在張騫之前,已經有了養蠶業了。

  李博士:但是只不過就是他的養蠶的技術可能沒有內地那麼高,他不能用很好的蠶繭來織很漂亮的東西,只能用費蠶繭,裏邊那個蛾子把蠶繭都咬破了,出來之後的那種蠶繭來搞一些紡織品什麼的,這個東西還需要進一步論證,但是這一塊,他用費蠶絲紡的紡織品在內地沒有出現過,而且織法也跟內地不一樣,時代也在張騫通西域之前,所以這些東西呢,是個很有意思的。

  主持人:也沒準是改寫一些教科書裏面文字的很重要的證據。

  李博士:對對對。雖然説絲綢工藝可能是人類歷史上,保存得最好的一個商業機密,保存得很長時間,大概一千多年都沒有被西方人所掌握,可能作為吐魯番這塊情況比較特殊一點。

  主持人:畢竟是緊挨着內地,通過各種渠道都能夠得到這種養殖技術。

  李博士:我們通過看能不能再找到一些,如果證明當時還有桑樹的話,這個問題就比較好解決了。

  主持人:就是希望有人陪葬的時候,能夠割一塊桑樹的數條是嗎。

  李博士:看以後能不能再發現這樣的情況吧。

  【短片11】

  出土的毛織品是墓葬中的一大亮點,色彩絢麗的羊絨毯,木制的紡輪再次證實了:距今3000年前的紡織技術已達到了很高的水平,畜牧業和紡織業如此發達的洋海人到底來自哪呢?

  【談話13】

  主持人:如果説他是一個游牧民族,游牧民族的話,那麼他到底應該是有沒有明確的歸屬,到底居住在這兒的人是屬於什麼人種?

  李博士:這個吐魯番這批人,這個頭骨從情況上看,他也是佔高加索人種比例比較高一些,這些人都是深目高鼻吧,就是有這種歐洲人的典型,而且看來跟,從直觀上看,跟樓蘭地區可能還有,在人種上還有一些關係。但是最後精確的數字還得等他們研究出來之後才能最終敲定。

  主持人:我們能否説他們是歐洲人的一支呢?

  李博士:可以説古代印歐人種的一支。

  李博士:可以説古代印歐人種的一支。現在我們不要錯誤地理解為,歐洲人種他就是産生在歐洲的,實際上高加索人種,高加索這個地區他是處在一個歐亞交界的地方,包括歐羅巴人種,他最早的印歐以西的民族都是從這兒誕生出來的,然後向四面八方擴散。不是説歐洲人種是從現在的法國。

  主持人:歐洲大陸過來。

  李博士:法國、什麼英國這樣子過去的,反過來倒是……

  主持人:是離我們更近的高加索地區作為一個發源地那麼他有一部分是向我們這邊走的。

  李博士:一部分是向南進入到印度,還有一支進入到伊朗,還有一支進入到歐洲。包括英國人、法國人,他的老祖先也是在這一塊,當時英國那一帶也有土著居民,但是那些居民被這些人就給同化掉了。

  主持人:這麼看來的話,在這個地區發現有歐洲人特徵的屍骨是很正常的現象,沒有一點讓您覺得奇怪。

  李博士:不是沒有,在新疆很有意思的一個現象是啥呢,他有歐洲人好幾個類型在裏邊。他既有跟我們比較近的地中海類型,離我們近一點地中海地區的類型。實際上離地中海的歐洲人像意大利人也是黑頭髮、藍眼睛,並不多。但是新疆關鍵奇特的還有北歐類型的歐羅巴人種的。

  主持人:斯堪的納維亞人種。

  李博士:就是北歐類型,人種學上叫北歐類型。

  主持人:高大、金髮。

  李博士:頭髮現在看不清楚了。這就説明當時過來的人不是一支,可能是好幾支高加索人種過來,造成新疆這種豐富多彩的體質人類學的情況。

  【短片12】

  洋海古墓葬群靜靜地躺在村後桑樹、葡萄架西的一片砂石戈壁灘上,今天還不對外開放。但黃土戈壁下出土的遺物,已描繪着這樣的場景:三千年前,絲綢之路北道上的商隊經過洋海,商旅們在此休憩,東西方文化慢慢在洋海匯聚交融。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在這裡安家屯田,天山融化的雪水灌溉滋養着桑樹,葡萄,麥棉豐饒,瓜果飄香,洋海逐漸成為絲綢之路北道抵達西域的重要驛站。

  【談話14】

  主持人:有沒有來自中原地區東西的殘存呢?

  李博士:有啊,我們剛才説的就是絲綢這是一個。另外還有就是什麼,就是粟,這個粟,它的起源地就是我們中原地區,通過狗尾巴草把它慢慢慢慢培養,這是我們中國人對世界的一大貢獻。所以洋海出了這些東西,既有東邊的粟又有西邊的大麥、青稞,就説明它當時是一個史前時期的一個東西方文化的交匯點在這個地方。

  主持人:好,非常感謝今天李肖博士能夠來到我們演播室。那麼電視機前的朋友,可能雖然看完我們這期節目之後,您對洋海的古墓葬群還是覺得有很多很多的謎在等待着大家去探索,那麼您可能還覺得這個謎對於大家來説相當的陌生,但是我們相信用不了多久,洋海這個名字肯定會在我們考古學界成為一顆閃亮的新星,好,感謝大家收看今天的歷程節目, 我們下期節目再見。

  (CCTV-10《歷程》供稿)

責編:戴昕

相關視頻
精彩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