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幻影
央視國際 (2005年03月24日 15:43)
春秋末年,戰亂頻繁,一個越國女子留下了一段傳奇故事。兩千多年以後的今天,她的存在卻成了一個解不開的謎團。踏上戰火燃燒過的土地,尋訪吳越兩國的後人,尋找美人西施遠去的身影。
令人疑惑的遺跡
小鎮由來
到達蘇州的那天,下起了紛揚的大雪。聽當地人説,這麼大的雪這些年來已經不多見了。但是,對於尋找歷史的人來説,雪天倒也給這個江南小鎮增加了不少滄桑的氣氛。
木瀆鎮離蘇州城10公里遠,來到這個小鎮是因為它的出現居然與2400多年前的西施有著密切的聯絡。傳説春秋時期,位於蘇州一帶的吳國和位於浙江一帶的越國正在進行一場兼併戰爭。越王勾踐在兵敗之後淪為吳王的奴役,三年之後,勾踐回到越國,為了複國雪恥,採用了大臣們提出的七條滅吳的計策,第一條就是美人計。一個叫西施的越國美女因此來到了吳王夫差的身邊。為了討得美人的歡心,吳王夫差決定在遠離都城的靈岩山建造一個規模龐大的行宮。古書上記載,當時靈岩山一帶出現了“木塞于瀆”的景象,瀆,就是小河流的意思,也就是説建宮殿用的木材堵塞了附近所有的河流,後人省去其中兩字,木瀆鎮因此得名,流傳至今。到了今天,宮殿已經了無痕跡,靈岩山上只留下了這些破舊的水池和水井,人們無法想象這些景物就是兩千多年前西施在吳國實施間諜活動的證據。
姑蘇臺的真偽
在史書的記載當中,姑蘇臺是夫差的父親闔閭練兵的場所。後來闔閭死於與越國人的交戰,夫差因此即位。而在傳説中,姑蘇臺恰恰是西施在吳國執行特殊任務留下的遺跡。
據説夫差在征服了越國之後一心要征服那位來自越國的美女,為了讓西施可以在此眺望家鄉,他居然用了長達八年的時間,花費了吳國巨大的人力物力,重修姑蘇臺。這讓吳國的軍隊和國力受到了致命的牽制,成為西施削弱吳國力量的重要證據。
但是眼前的這個姑蘇臺,既沒有憑臨太湖的優勢,也沒有傳説中的宏大氣勢,它究竟與歷史當中的那個姑蘇臺有沒有關係呢?
整日流連于靈岩山的吳王夫差最後終於被越國打敗。就在為西施建起的姑蘇台下,夫差被越王勾踐所殺。
勾踐滅吳之後,春秋時代結束,中國歷史從此翻開了新的一頁,勾踐臥薪嘗膽,最終複國雪恥的故事也從此世代流傳。問題是在當年勾踐個人命運的沉浮當中是否真的有過一個越國女子?她的名字是不是就叫西施呢?
香水溪探究
第二天,冰雪消融,太陽開始光顧這個江南水鄉,我們來到木瀆鎮的中心,尋找傳説中一條與西施有關的小溪。
這條美女的脂粉形成的香溪在木瀆的歷史上一直因為西施這個名字而名揚千里。人不可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傳説卻可以具有歷久彌新的力量。但是傳説就能夠等同於歷史嗎?
在木瀆小鎮,我們驚人的發現,在當地地方誌的記載中,根本無法找到西施的名字,所有傳説中“西施”的角色都用“吳王宮人”這四個字代替了。這讓後來的閱讀者感到困惑。也就是説當年的確有過一位後宮裏的女人,令吳王為之傾倒並且最終因此誤國。但是它也許並不叫做西施?在吳越春秋這段冰冷的歷史當中到底是否有過一個帶著脂粉香氣的美人西施呢?
史記的模糊記載
《史記》是中國歷史上最具有權威性的史料,西漢時期的偉大史學家司馬遷幾乎對中國歷史上春秋到漢代的所有重大歷史事件做出了忠實的記錄,如果可以在這本經典巨著裏面找到關於西施參與吳越戰爭的記載,那麼對於西施的所有懷疑無疑會不攻自破。
浙江圖書館是整個古越國地區規模最大的圖書館,聽説這裡的古籍部在全國圖書界都是屈指可數的。我們決定到這裡來尋找最早版本的《史記》。這裡收藏的《史記》版本很多,由於成書年代不同,具體的內容也有所增刪,我們能不能從這些浩瀚的古書裏找到關於西施參與吳越戰爭的確切記載呢?
在大家的幫助之下,我們終於在《史記 越世家》中找到了關於吳越戰爭的記載。
從這些記載裏面,我們可以清楚地看見當年曆史的大概輪廓。
在春秋末年,越國被吳國打敗以後,越王勾踐在吳國過了忍辱負重的三年,當他回到自己的國家越國以後,曾經“臥薪嘗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並且實施了三十六計中的“美人計”,送美人給吳王夫差,這就是《史記》當中記載的“勾踐獻美人、寶器于吳王”。
然而司馬遷總是這樣惜墨如金,對於一個陰謀重重的故事和一段盪氣迴腸的歷史,就這樣輕輕地一筆帶過了。在言簡意賅的歷史記載裏,我們再也找不到這個美人計主角的名字。恐怕連司馬遷本人也沒有想到,這會給後人留下無窮無盡的爭議。就連考古學家們也無法懷原歷史的真相。
西施故里尋蹤
當地人對於西施的記憶
為了揭開西施的真實面目,我們一路南下,來到了當年古越國的舊地,浙江諸暨,這裡一直被認為是西施的故鄉。
諸暨素有“西施故里”之稱,行走在這裡的街頭,處處可以看到與西施有關的路牌和各種招牌。
對於古越國的後代們來説,“越國”早已經成為他們記憶裏一種久違的歷史,而越劇作為一種長盛不衰的地方劇種卻能夠代代相傳。實際上,當地人對於西施故事的許多記憶正是來自於各個版本的越劇西施戲。那麼,這些越劇故事又是來自哪呢?
我們打聽到當地有一位專門編西施戲的文人,他編寫的越劇《西施斷纜》曾經進京演出、轟動一時。於是決定出發去尋找這位編劇。
看來循著戲劇尋找西施故事的源頭,我們最早只能追溯到明代。而且無論是明代的《浣紗記》還是現代的越劇,都把大量的筆墨花費在西施與范蠡的愛情故事上,但是歷史學家卻否認了這段愛情故事的真實性。
不管戲劇當中的描寫是否真實,《浣紗記》存在的年代距離西施生活的春秋時期畢竟還有相當漫長的歷史,在這些年代裏,西施在自己的老家諸暨難道沒有留下一點蛛絲馬跡嗎?
西施廟能否證明西施的存在
在諸暨所有的西施遺跡中間,最顯要的就是江邊的一座庭院,門楣上刻著“西施故里”四個大字。走進去就會發現,主殿中供奉著西施的塑像,聽當地人説,這就是“西施殿”,是當地用來祭奠西施娘娘的廟堂。遊客們在這裡吊仰美人的風采,而當地人卻虔誠地企求美人的庇護,只是不知道他們求的到底是什麼?2000多年前的美人又到底具有怎樣的神力?
走進主殿,發現這裡古屋錯落有致,老墻蒼顏斑駁,看來很有些年歲了。
當地的人們建造西施殿是希望留住那段令他們驕傲的歷史。據説西施殿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非常久遠的年代,那麼它能不能證明西施的真實存在呢?
從大門外進來幾個外地遊客,一個當地的美麗導遊正在為他們講解,也許,她能夠告訴我們答案。
尋找當地最早有西施廟的年代,我們發現最後的線索指向於唐朝。與西施有關的歷史似乎到這裡就戛然而止了,從這裡再往前,一切似乎變得模糊起來。到底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這裡是否生活著一個叫西施的美麗女子呢?
浣紗女是否真有其人?
浣紗石的故事
傳説,當年西施在江邊浣紗時,被出來尋找美女的越國大夫范蠡發現,從此告別故鄉,遠嫁吳國,成了歷史當中“美人計”的主角。因此浣紗是查證西施真偽的一個重要線索。
林華東採訪:在史書上記載,西施是
在今天諸暨城的浦陽江邊上,有塊四角方方的大石頭,上面寫著“浣紗”兩個大字,據説,這兩個字是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寫的,目的就是為了紀念美女西施。今天,我們依然可以清楚地看到這兩個刻在岩石上的大字,當地人為了紀念西施,經常在岩石縫裏插上些香燭。而在岩石下面,婦女們年復一年地洗著全家人的衣服。日子就在這樣的日常生活裏流淌,歷史的面目漸漸被洗得褪了顏色,今天來到這裡尋找西施的外地人根本就不知道在2000多年前,這裡到底發生了什麼。
尋找浣紗工藝
原來,西施當年在溪水邊並不是簡單地洗洗衣服,而是在用一種叫苧麻的植物做粗布衣服。那麼,這種工藝是不是當地特有的一種手工技藝呢?如果真的是這樣,那至少能夠從側面來證明當年這裡真的存在過一個“浣紗女”,這樣傳説當中美人計的主角“浣紗女”西施也就不是純屬編造的了。我們決定出發去尋找這種用苧麻生産衣服的傳統工藝。
諸暨絹紡廠是當地歷史最悠久的一個紡織工廠,聽説只有這裡,還保留著用苧麻這種植物生産布料的工藝。
問了一圈以後我們才搞明白,早在幾十年前,這裡就進入了全面機械化,工廠所用的原料是已經用苧麻紡好的紗,原料都是從外面採購來的。看來,在這裡是找不到苧麻這種植物,也找不到西施當年浣紗的傳統工藝的。
在諸暨縣誌上,關於西施當年的住處有著確鑿的記載。那就是,離城南門五十里的苧蘿山下。苧蘿,是苧麻的另外一種稱呼。
但是縣誌上所説的城是指歷史上的諸暨縣城,在春秋早期,諸暨曾經是越國的都城。而今天,2000多年前的古城只留下了一個殘破的城門,城門之外也成了如今繁華的大街。縣誌上説的苧蘿山又在哪呢?
根據當地人的指引,我們發現了一個奇怪的茅草屋。據説這裡就有我們尋找的苧麻。
這位當地的老人帶著我們來到一片苧麻地裏,據説這是整個諸暨地區最後的一片苧麻地。
原來,我們眼前這些不起眼的植物就是苧麻,在過去的兩千年來,古越國女人和她們的後代一直在用這種植物的表皮製作粗布衣服。西施“浣紗”正是她在漂洗這樣的苧麻皮。
年長的當地人告訴我們,在他小時候,村裏的幾乎每一個女人都會這樣的紡紗工藝。也就是説,這種傳統工藝在古越國這片地方曾經傳承了二千年,只是最近的幾十年裏才被現代生活漸漸湮沒了。
也就是説,在兩千多年前,這裡曾經有過無數個越國的“浣紗女”。那麼,她們當中會不會有一個人曾經被勾踐的手下選中,被送給吳王夫差呢?如果有,這個“浣紗女”的名字又是不是真的叫西施呢?
美人計的主角到底是誰?
銅鏡裏的越女
令我們感到驚奇的是,不僅是地面上的遺跡,從地下出土的文物中居然也發現了西施曾經存在的依據。
林華東採訪
在蕭山博物館裏,館長給我們展示了記載秘密的古老銅鏡。
在這面東漢時期的吳越人物故事鏡上面,每組畫像旁邊都刻著這些人物確切的身份,越王勾踐、吳王夫差還有吳國大將伍子胥。但是讓我們感到困惑的是,在第四組人物畫像旁邊,只發現了“越女”兩個模糊的字眼。這能不能證明兩個女子中的一個就是傳説中的美女西施呢?
這面銅鏡並不能作為西施存在的確切證據,看來要將調查進行下去,只有另辟蹊徑──尋找西施這個名字最早的出處。
管子筆下的西施
在浩瀚的古籍裏面,我們找到了最早出現“西施”這兩個字的古籍,先秦諸子的一部重要著作,《管子》,在這本書裏出現了這樣的記載,“毛嬙、西施,天下之美人也”。在這裡,西施只是一個美人的代稱,天下的美人都可以稱其為西施,並沒有説她是吳越戰爭中的某個具體的女性。更讓我們吃驚的是,這本書的作者管仲是春秋初期人,比勾踐早出生200多年,也就是説西施早在吳越戰爭前200多年時已經存在了。那麼這個美女的名稱為什麼在200年後成為了越國那個為國獻身的浣紗女的名字呢?
西施的歷史由此開始
追尋西施歷史的源頭,後人發現,第一次把西施和吳越戰爭聯絡起來的是兩本書,一本叫做《越絕書》,一本叫做《吳越春秋》,因為其中包含著大量的傳説與神怪,他們一直沒有被認為是嚴格的史學著作。就是這兩本書先後把勾踐“美人計”的主角安上了西施的名字,而值得一提的是,這兩本書都是東漢時期寫的,此時距離勾踐生活的春秋末期已經過去了4百多年。4百年對於一場歷史性的戰爭來説或許並不遙遠,但是對於一個古代女子的名字來説,已經漫長得讓人無法追溯。
在美人當年生活的古城諸暨,我們找到了這個建設中的大型西施故里旅遊區,這裡的負責人是一個西施研究專家。
這些被歷史玩弄的越國女子並沒有留下她們的名字,當人們懷念這些為國獻身的女子時,美女的代稱西施就這樣成了她們的名字。我們可以想象,在2000多年前的吳越戰爭當中,當越王勾踐要執行他的複國雪恥計劃時,他確實採用過美人計,把越國的幾個絕色美女獻給了吳王夫差,其中很可能就有過一個住在苧蘿山下的“浣紗女”,這個人曾經被吳王夫差寵幸,在戰爭當中發揮了特殊的作用。
(CCTV《歷程》供稿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責編:戴昕 來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