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科學人文

國家博物館揭開面紗

央視國際 2004年09月16日 17:06

  

 

CCTV.com消息(新聞會客廳):

  沈 冰:觀眾朋友您好,歡迎收看《新聞會客廳》。一説到國家博物館的話,可能在您的腦海當中一下子就會浮現紐約的大都會博物館,倫敦的大英博物館,今天要告訴您,再過三年,我們國家也會有一個全新的國家博物館,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改擴建方案已經正式對外公佈。

  一份來自中國國家博物館的中標通知書,9月1號這一天,交到了兩個年輕人的手中,他們是來自國內建研建築設計研究院和德國GMP國際建築設計有限公司的兩個設計師。由他們共同設計的4號投標方案,成為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未來形象。

  一年前,國務院決定將原有的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合併而成為中國國家博物館。今年年初,成立不到一年的國家博物館就傳出了改擴建的消息。從那個時候開始,國家博物館的未來新形象就成為很多人關注的話題。而這次改擴建工程首次採用的 '設計方案招投標'方式,也吸引了來自國際、國內的36家設計單位。

  7月11號至7月17 號,國家博物館在'展出大廳'裏首次展出4號、8號和9號三個入圍方案,公開徵集社會意見。在方案展示的那一週,北京下起了大雨,近1萬名參觀者冒著大雨,來為國家博物館的新形象出謀劃策。

  公眾展示之後,有人支持擁有'博物大廣場'的4號方案,有人贊同設計了6個百寶箱的9號方案,還有的人覺得,注重庭院設計的8號方案更能代表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形象。一時間,究竟該選擇哪個方案建設新'國博',成為媒體和公眾討論的焦點。在激烈的討論聲中,國博新的方案遲遲沒有確定。

  直到9月1號,當建研建築設計研究院和德國GMP國際建築設計有限公司接到中標通知書的那一刻,4號方案成為了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未來形象。

  這就是4號方案,一個面積14000平方米、高20米 的'博物大廣場',是未來國博的顯著特徵。它不僅使國家博物館在高度上與人民大會堂更加協調,還豐富了國家博物館的現代功能。看到這個模型,也許很多人都在想,除了外形的特徵,新的中國國家博物館將會有什麼樣的獨特之處?這個全新的國家博物館能夠成為人們期盼的那種傳世之作嗎?

  沈 冰:坐在我身邊這一位是我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高崇理。高館長您好。

  高崇理:您好。

  沈 冰:這個新的國家博物館的設計方,來自德國GMP建築設計公司的馮格康先生,坐在馮格康先生旁邊的是我們這次設計方的中方代表,是建研建築設計研究院的院長修龍先生。今天對你們來説應該個大日子。


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高崇理

  高崇理:是,非常高興。

  沈 冰:你跟他們倆以前認識嗎?

  高崇理:不認識。

  沈 冰:等於你是什麼時候認識他們的?

  高崇理:應該説是前一兩天吧,因為我們這次評標是暗標。

  沈 冰:你也不知道最終中的是誰。

  高崇理:我們從世界各地的最有名的這些設計公司,或者叫設計師事務所,36家,經過專家評審篩選出來11家,他們是11家的其中之一,他只是報名,但是設計單位是誰他自己不知道,所以我們都是按編號的,所以應該説並不認識。

  沈 冰:所以你現在最熟悉的就是4號是吧?

  高崇理:對,他們報的是4號方案。

  沈 冰:既然4號是中標的,並且你看我們最後問題也問得很清楚,這樣一個國家博物館的設計的方案,能不能夠成為我們中國建築史上的傳世之作,大家都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怎麼樣馮格康先生,我看今天圖都帶來了,是不是可以跟我們好好地來説一説我國國家博物館是什麼樣?

  馮格康:我們現在看到的是博物館的現狀,我想未來也不會發生本質性的變化,大家都知道,國家博物館位於天安門廣場的東部,所以我們在設計的過程中,就要考慮到它跟天安門廣場其它建築的協調,你看天安門廣場西邊是人民大會堂,東邊是國家博物館,我們希望這兩個建築從高度上和體量上能夠匹配。

  沈 冰:它從外觀上來看是跟現在的,就是從長安街的景色來看應該沒有太大變化。

  修 龍:不只是長安街,從廣場上看也是應該整個周邊應該是基本上還是要保持原有的風貌基本上延續一下。

  高崇理:這也是我們提出來的設計,任務書提出來的要求,希望新老建築協調。第二點,和周邊環境,周邊的建築物相協調。

  沈 冰:你們新增加的部分又是什麼樣的情形?

  馮格康:原來是一層,現在要改建為兩層,就是説多加了一層,從建築物的內部來講,首先看到的是我們説的這個博物大廣場,我們希望無論是使用這個博物館的人,還是參觀者,當進入這個大廳,也就是這個博物大廣場之後,人們能夠非常容易地確定方向,能夠在這樣一個環境當中找到自我,同時學習到中國的歷史。對於我們來説,我們兩家合作時非常關注的一個問題,就是把中國的傳統和現代建築有機地融合起來,換句話説,我們最關注的是歷史與現實,過去與現代,舊與新的結合。現在大家看到的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中國建築,你看它有底座,它的柱子是紅色的,它的屋頂結構我們也可以看得到,屋頂的顏色是古銅色的,未來的國家博物館也將採用這種結構和紅黃兩種顏色。

  修 龍:實際上在這個創意過程當中,取了我們中國的那種傳統的宮殿,我們有這種紅的柱子、屋頂。實際上看到它一進去會感覺紅色,絕對是我們中國獨有的一種顏色。在這個基礎上,它又不是一個柱子,這個柱子實際上是有功能的,

  沈 冰:柱子有什麼功能?

  修 龍:是一個交通的通道,是有功能的。

  沈 冰:是電梯呀?

  修 龍:它是功能和藝術的一個結合。

  馮格康:這就是博物大廣場的中心大廳,從這裡可以遠眺故宮,也可以向下俯視,看到天安門廣場。這裡有一些大的立柱,上邊有非常高的屋頂,還有很多諸如電梯一類的技術設施。

  沈 冰:我想看了這麼幾張圖之後,應該説從內到外,大家對於這樣一個新的國家博物館的外形、外貌感官上有一個大致的認識了。謝謝。我們先問一下我們的高館長,你看中這個方案看中它什麼,最吸引你,最打動你的是什麼?

  高崇理:這個方案剛才他們介紹,很有特點,包括大廳,我想我們主要是從博物館的功能上,這個方案比較好地滿足了我們博物館的功能。

  沈 冰:舉個例子吧。

  高崇理:比如博物館的功能,從收藏、展示、研究,為觀眾服務,所以這些都滿足了我們設計任務書的要求,包括面積的分配,包括流線,流線講的比如剛才説垂直電梯的,觀眾進到博物館以後,在這個大廳裏面,你要看基本陳列,就到上面,臨時展覽或專題展覽主要是放在下面,所以這樣功能上滿足就比較理想。

  沈 冰:最看中的是功能、實用方面的。

  高崇理:對,實用,而且改擴建加建天頂基本是沿著我們西門,天安門廣場的正門,一進去以後,很快就能進到博物館,原來我們有一個很大的空間,是露天的,所以它這個方案比較快的使觀眾儘快地進到博物館。

  沈 冰:馬上能看到要想觀賞的一些東西。

  高崇理:而且通過整個接待大廳,他可能講叫博物大廣場,後來我覺得這個名字,叫這個名字不一定好,當然是我的個人意見。比如這個叫接待大廳,觀眾進來以後,他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去看展覽,也可以做一些休閒活動。

  沈 冰:我去紐約的大都會博物館,一進大廳以後也是一個非常大的空間,指向各個不同的方位,你可以按照自己想要去的地方再進去。當然在大廳裏面還會有各種接待的臺,服務台,你可以問詢,你可以查找資料等等,可能看這個是不是也有點這樣的感覺。

  高崇理:比如買一些博物館的紀念品。

  沈 冰:因為是一個德方,一個中方,合到一塊,一方面當然是大家要互相吸取一些東西,但另外一方面肯定會有側重。你會不會覺得你們的方案或者風格,會更傾向於德國的風格、西方的風格還是説他們這邊會更傾向於你們的風格,中國的風格。

  修 龍:不能説是中國的還是西方的,它是一個良好的結合的,我們在合作過程中應該説也走了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創作、否定再創作再否定,最後形成這麼一個,因為這個東西做的過程當中肯定是有爭議的,我們的意見,我們的優勢就是怎麼樣體現東方的一些,特別是中國的特色是什麼,這個只有我們最理解,特別是像博物館的位置,它在中國人民心中的位置、地位,是一般西方,包括境外建築師不一定能理解到這個位置有多麼重要,但是確實客觀地講,境外建築師有他們的優勢,特別在這種功能上的一些理解和經驗,包括一些建築創作的理念上也是有他們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的地方,實際上是一個互補,互相學習,綜合在一起形成這麼一個結果。

  沈 冰:這個畢竟是我們中國的國家博物館,在此之前馮格康先生是不是得惡補一下中國歷史相關的東西?

  馮格康:我第一次到中國是在六年前,可以説在那之前,我從來沒有到過中國。那年在北京召開了一個國際性的建築大會,從那個時候起,我開始對中國的文化、歷史産生了濃厚的興趣。當然我也看到中國的很多現代建築,我問自己,那些高樓大廈是中國的東西嗎?後來我就得出了一個結論,那不是,那些建築太美國化了,這不是典型的中國的東西。我們不應該盲目地模倣照搬,而是應該把中國古典的東西和現代的技術結合起來。我覺得,作為一種文化交流的形式,來自東、西方的人們要互相接觸,互相融合。這就像一個孩子,孩子是怎麼來的,他既有爸爸也有媽媽,他是一個婚姻的結晶,我是這樣理解我們的合作的。

  沈 冰:馮格康先生,很多遊客一進到國家博物館,看到這樣風格的建築,你希望他們的感覺是什麼樣的?

  馮格康:我們要敞開心扉,邀請普通觀眾來接觸這樣偉大的文化藝術,我們不希望大家因為一些原因,而不好意思或不願到博物館裏去,希望來自社會各個階層的觀眾都能夠對它産生興趣,有好奇心去看看這樣的一個國家博物館。我們希望大家在這裡能夠喝喝咖啡,喝喝茶,買買書籍和紀念品,能夠看錄像,看電影,也能夠看一看悠久燦爛的文化。國博非常之大,我們希望大家用一種特別輕鬆的、放鬆的心態去看,説我想看這個,那你就去看好了,完全由自己自由做出決定。在這裡,希望大家用一個寬鬆的心態去看我們偉大的文化和藝術。

  沈 冰:高館長,我注意到馮格康先生在講述的時候,你若干次頻頻點頭。

  高崇理:對,我非常欣賞他的觀點,就是博物館過去講請勿動手,現在要提倡以人為本的理念。

  沈 冰:讓我們的國寶跟我們很親切。

  高崇理:博物館是要為社會和社會發展服務的,它是這麼一個性質的,是一個非贏利的,永久開放的一個公益事業,所以這樣的話,觀眾來參觀,我們是非常歡迎的,就是不參觀,到博物館來作客,到博物館來休閒,我們也應該提供服務,所以這個大廳我覺得今後如果建成以後能起到這個作用,這是很好的特點。

  沈 冰:看來你確實是很讚賞馮格康包括修龍先生他們的理念,這樣一個方案公佈以後,包括説在一個公示的階段,讓老百姓大家都來看的時候,我們也收集了一些大家的反應,所以接下來要請三位來聽一聽各方各面的一些評論,他們的一些反饋意見,然後再來聽聽你們是如何來做答好嗎?我們來看一下。

  經過7月11號到17 號的公開展示,國家博物館回收了兩千多份來自專家和公眾的意見調查表,其中8號方案以968票、高出排名第二的4號方案近80票的優勢,成為公眾的首選方案。但是,在經過國家博物館組織的5次專家研討會後,4號方案卻贏得了最終的勝利。

  其實,從三個入圍方案確定到今天,在兩個多月的時間裏,究竟選擇哪個方案的爭論就沒有停止過。4號方案最終能夠獲勝,它的過人之處究竟在哪呢?

  天津大學建築學院名譽院長 彭一剛:'從功能上來講,基本上能夠滿足展出的要求,從它的內部的空間組織來看,無論在文物的展出、參觀路線的組織還有管理等各個方面應該説總的來講還是比較成功的。'

  就在人們充分肯定4號方案的同時,不同的聲音也出現了。張開濟是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的設計者,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由於時間和歷史條件的制約,這兩座博物館的建設給他留下了很多遺憾。7月11號入圍方案展示當天,93歲的張開濟曾經親自來到國家博物館,他説4號方案的'博物大廣場'在高度和氣勢上與對面的人民大會堂達到了協調統一,彌補了他當年的遺憾,但是計劃在東面新建的三個場館,他覺得沒有必要。

  國家博物館原設計師 張開濟:'我聽説歷史博物館他們要在東面發展,我認為不是必要的,有錢這個粉擦在臉上,不要放在背後。'

  除了張開濟老先生,很多建築界人士對4號方案的特色設計'博物大廣場'也存在不同看法。

  建築評論家方振寧:'你知道在國博的旁邊就是一個天安門廣場,天安門廣場可以容納幾十萬人,還需要國博裏面來個小廣場嗎?國博進去之後應該是感覺像進了一個像一個溫暖的家。'

  天津大學建築學院名譽院長 彭一剛:'因為我們的文物尺度相對來講比較小,一下做了20米高,將來陳列品放在裏面會不會顯得非常地小,和給它的環境在尺度上面是不是反差過大,這是我考慮的一個問題。'

  首都博物館館長 韓永:'博物館講究人流、物流,這個物流除了一般貨物的運輸,還有個文物的運輸,這個方案現在這個問題解決了一部分,還沒有完全徹底解決,所以今天我也談到這個問題,希望設計師下一步要在這方面下點功夫。'

  面對社會各界提出的問題,博物館的設計者將如何面對呢?

  沈 冰:高館長,看完以後會不會覺得他們説的太尖銳了?

  高崇理:張老的意見我們早就知道,他主要是想解決一個高度問題和大會堂要相協調也好,相匹配也好,但是現在這個4號方案,包括其它的十個方案,特別是這個方案,應該説解決得比較好。而且也有一個重檐的效果,張老的意見我們很尊重,這個方案應該説還是解決了。

  沈 冰:應該是解決了問題。接下來要問問馮格康先生包括修龍先生的意見。比方説第一點,他們就提到,這個旁邊已經是一個天安門大廣場了,是不是有必要來一個小廣場,馮格康先生如何應答?


德國GMP建築設計公司的馮格康先生

  馮格康:其實我剛才已經講過了,我第一次來北京是六年前的一月份,外面冷極了,我戴了一個非常厚的帽子,室外的溫度估計快到零下十幾度了,我就在外面不停地跑,因為我不想把自己凍僵了,我不斷地跑來跑去,參觀故宮的時候也是這樣。我覺得不應當搞太多的露天廣場,冬天來了,不要把人家凍著了。所以我想我們如果在博物館,這樣一個人們看歷史,看文化,看藝術的地方建一個非常舒服的博物大廣場,讓來到這裡的人們感到冬暖夏涼,會是一個很好的創意。這樣就極大地豐富了國家博物館功能,這樣不好嗎?

  沈 冰:那你擔不擔心因為你希望大家冬天來避寒風,夏天來避太陽,避陽光,最後會降低博物館的一種比方説,可能把這兒當一個休閒場所,你覺得會不會破壞博物館的一種感覺、氛圍?

  馮格康:這個問題我想還是請我的同事來回答吧。

 


建研建築設計研究院的院長修龍先生

  

修 龍:從我們分析的角度,馮格康先生已經做了很好的解釋,但是我們覺得這個作為一個樞紐,實際上它的功能也不僅僅是一個冬暖夏涼,剛才我們介紹過了,它還有其它的交通疏散的功能,其實我們也知道,我們也在不斷地在想,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包括專家提的這些意見都是很中肯,因為大家從不同的角度來考慮問題,我們是在創作一個方案的時候,是從一個整體的東西來想一個概念。需要完善的,包括技術上需要解決的問題,其實還有很多需要深化的是這樣的。

  沈 冰:我想也很正常,肯定是各有各的説法,有些人覺得很好,有些人覺得有問題。但你們還得面對下面的問題,比如説有人就提到,我們的館藏的問題,我們有多少文物的問題,目前我們的文物是55萬件。

  高崇理:62萬件。

  沈 冰:已經62萬件了,可能故宮那邊是上百萬件。一百萬件,其中我們的國家一級文物數可能也只有故宮的五分之一,他們也提到説,絕大部分咱們在國家博物館裏面的文物尺寸都不是很大,就是絕大部分可能是在一米以下,所以他們就覺得跟這個非常高大、空曠的一個博物館相比,就會顯得,所以你有答案了是嗎?你準備如何應對,他們怕這個尺寸對比太鮮明,太巨大了,文物不大,房間很大。

  馮格康:我是有備而來的,所以現在,請大家看這張圖。我們都知道國家博物館裏有許多國寶,很多重要的文物。我們在展示文物的時候,要考慮到採光,考慮到文物與空間的尺寸比例,這些我們都已經考慮到了。就説採光吧,它應該是一種間接的,而不應該是非常強烈的直射。尤其是一些極為珍貴的文物需要保存在地下室,因為他們對於強烈的太陽光照和紫外線都是非常敏感的,地下室光線很暗,我們要給大家營造一種神秘的感覺。

  沈 冰:對這點,高館長自己的感覺怎麼樣,您是希望説是更大的一個空間還是説你覺得還是這個批評意見有道理?

  高崇理:實際上我們對於展廳,那個大廳不完全做展覽用,展廳和我們的文物庫房我們的高度是經過認真研究的,是有區別的,什麼原因,我們現在國家不管今後是搞中國古代史和近現代史,也包括舉行國際文化交流,所以根據不同的文物、不同的藏品,我們分別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沈 冰:對,所以已經有分門別類的一些考慮的話,我想這個擔心或許在建成以後,大家就可以自然地消除了。接下來一個問題還得問問我們高館長,可能是很多公眾不太明白的,就是説剛才講到一個讓公眾來投票的這麼一件事情,其中8號方案好像從公眾的反應上來看,要比4號方案要多了幾十票,但是對於沒有聽公眾的意見,這是為什麼?

  高崇理:我想公眾投票是一種徵詢社會各界的意見,但是不同於選舉,而且按照現在我們國家的法律法規,我們這次嚴格按照法律法規來評標,這個結果應該是以評審委員會的結果為最終的結果。

  高崇理:4號方案應該是以高票勝出來的。

  沈 冰:高票是多高票,是全票嗎?

  高崇理::不是全票。

  沈 冰:但是是高票,就是絕對的優勢。所以剛才我不知道修龍先生,你在聽了我們所收集到的大家的一些反應以後,我想聽聽你是什麼反應?

  修 龍:我想是這樣,徵求觀眾的意見,包括節能這些細節其實都是很好的,所有我們得到的信息都是為了我們今後進一步地完善這個項目,有些問題比如舉個例子,像您剛才説提到的電梯節能的問題,對於這麼大的一個建築物來講,這個問題可能就不是一個,我們需要節能的地方很多,包括大堂,我們需要節能的,真正要關注的點不在這個點上,這個點你還沒有提出來,但我們自己都知道,我們也需要完善,因為技術的完成需要一個過程,它不是一天就能,因為畢竟處在方案階段,後期還有很多深化、完善和解決的技術問題,這些都是會在後期的過程當中我們要去解決的。

  高崇理:所以有修院長的表態我們就非常高興,現在4號方案應該説總的來説是比較好,包括也得到專家、公眾的認可,但是還需要完善,現在只是方案設計階段,下一步隨著深化設計。

  沈 冰:肯定還需要再完善。

  高崇理:所以有些需要改進,比如大廳的問題是不是要那麼大,包括在安全、消防,在管理上是不是有些問題要值得注意,提前想到,這都是在專家評委裏頭提到的,我們也會跟他們交流下一步完善這個方案。

(CCTV《新聞會客廳》供稿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編輯:戴昕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