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科技人生

物理的態度

央視國際 2004年08月12日 15:32

  

 

  他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學家,他是繼楊振寧、李政道之後的第三位華裔諾貝爾獎獲得者。

  華裔物理學家丁肇中,每一次在國內的演講,都能獲得這樣熱烈的歡迎,這是他在東南大學的一次演講的現場。

  “今天南昌路小學的校長來見我,因為我以前在南昌路小學念過書,我特別感激的是,他們沒有把我的成績單帶來。”

  丁肇中,歐洲核子物理研究中心最大的研究項目L3實驗領導者,1974年丁肇中發現了J粒子,並因此獲得了1976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主持人:您做那個尋找J粒子實驗之前,其實並不是很看好的,所有人都反對。當時主要的反對意見是什麼?

  丁肇中:兩個。第一個原因是當時所有的物理現象,可以用三種最基本的粒子叫做夸克來解釋幾乎所有現象,所以人們就認為不需要第四種,沒有找這個的必要;第二我設計的那個實驗,靈敏度比較高,就是説,比方説,北京下雨的時候,每一秒鐘有十億個雨點,中間有一個是黃的,你要把那個找到,所以是很困難,所以所有學理論的人説,這個實驗沒有必要,因為我們理論可以解釋一切現象。做實驗的人説,世界上沒有人能做出這樣困難的實驗,所以很多人反對。

  主持人:那這些爭議也好,不贊成也好,對您沒有任何影響嗎?

  丁肇中:沒有影響。我通常我認為是對的話,我就做了。

  主持人:會想一想別人這樣講,是不是有他的道理呢?

  丁肇中:我不聽。

  主持人:不是有點武斷麼,這樣?

  丁肇中:不能説武斷,沒有人能證明,所有理論都是對的,你不找的話永遠不知道。為什麼世界上最基本的東西只有三個呢?所以你對自己有點信心。

  主持人:您的信心是來自於哪呢?

  丁肇中:來自於一些思考吧。我做過很多的實驗,幾乎每一個實驗都有很多的人反對。因為科學的進展不是少數服從多數,是多數服從少數,就是幾個人把別人的觀念打破了以後,科學才有進展和投票選取是兩回事情。

  主持人:在您的研究的過程當中,如果有一次失敗會意味著什麼呢?

  丁肇中:我想對我,可能是一個很大的打擊,因為我從來沒有失敗過。

  主持人:但是人總有不可能永遠萬無一失。

  丁肇中:到現在還沒有吧,就是做實驗,真正做實驗沒有失敗過。

  打破約定俗成的觀念,丁肇中只是憑藉自己的堅定,正是這種堅定對物理學所産生的影響是深遠的,26歲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33歲成為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物理系的教授,40歲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的堅定,帶給了他,令人矚目的成績。

  主持人:我們知道您在76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時候,其實是兩個人一起獲得的,發現這個粒子,您的發現是在先的,而當時您是非常的慎重,所以沒有馬上公佈出來。就在這個期間,恰恰第二個人就發現了。您有沒有想過,如果自己沒有那麼慎重的話,可能是自己一個人拿這個獎品。

  丁肇中:有可能啊,不過最好還是慎重一點比較好。

  主持人:那兩個人分享總不如一個人拿?

  丁肇中:無所謂,都是一樣的。

  主持人:一點都不遺憾嗎?

  丁肇中:沒有,一點都不遺憾。我女兒可能有遺憾。

  主持人:她怎麼説的?

  丁肇中:你應該早發表。

  主持人:那您當時的慎重是處於什麼考慮呢?

  丁肇中:我當時慎重就是説,有這個粒子以後還有沒有第二個,有沒有第三個,就是找別的。我覺得換了,比方説,現在年輕人可能會扼腕嘆息説如果我發現馬上公佈出來,但是錯了呢?假使是錯的就不好了,因為我只能這麼説。到現在為止,雖然做過很多的實驗,還沒有做過一個錯的,所以我認為一個科學家,最主要的是要對他自己的實驗結果要負責,就是公佈出來的人,公佈出來的東西,應該是正確的。

  主持人:在獲得諾貝爾獎的那一次,您和另外那個同時獲得的科學家,兩個人用的儀器好像水準並不一樣。

  丁肇中:不一樣。

  主持人:他的好像比您的要先進。

  丁肇中:他的儀器比我先進多了。實際上科學沒有什麼公平不公平的,只有第一沒有第二,第二就等於是最後一名,第二名自然科學上的第二名就是最後一名,有什麼意義,有人知道誰是第二個發現相對論的。

  主持人:聽一個學生問您,現在的實驗也可以有可能選擇更好的更精密的儀器,您的回答是,應該用保守的儀器。

  丁肇中:拿到這個工具應該是最適合你這個實驗的最棒的儀器、最快的儀器,最好的並不代表一切,最主要的是能用在你的實驗上,安全的用在你的實驗上,不會出錯,這是最重要的。

  這張照片是丁肇中四歲時,全家的合影,右下角的那個男孩就是丁肇中,當時他的父親在重慶大學教書,他經常給年幼的丁肇中講牛頓、愛因斯坦的故事,丁肇中認為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父親對他的影響是巨大的。

  主持人:您在獲得諾貝爾獎的時候,是請您的父親一起去參加的頒獎會,是您主動想請他去的嗎?

  丁肇中:是,是。他還穿著燕尾服,當地人們認為他還是日本駐瑞典大使。

  主持人:他當時的精神狀態、心情?

  丁肇中:心情當然很好,沒有人到瑞典去心情不好的。

  主持人:他去可不一樣的。

  丁肇中:他還算是很高興吧。因為那時候正在做另外一個實驗,所以我請了幾個跟我工作十年以上的人去參加,然後請我父親去。

  主持人:沒有感觸嗎,在那個自己最光彩的時候?

  丁肇中:沒有,沒有多大的感觸。

  主持人:在我們普通人想象得到那樣的一個獎,應該是一個狂喜的心態才是。

  丁肇中:它這個獎,有時候,它讓你等二十年、三十年,就從發現到給獎,為了保險起見,它讓你等很久。我那個時候,它大概一時糊塗,所以第二年就給了我獎。

  主持人:這樣講您是過謙吧?

  丁肇中:我猜想他們可能是一時糊塗。

  主持人:您在89年的時候,有一個記者問過您説您已經拿了諾貝爾獎,應該算是功成名就,為什麼還在這麼積極奮進、進取?您當時説十年之後,我再給個答案給你們。現在十多年也過去了,您現在有什麼答案嗎?

  丁肇中:對了,我可以給你一個答案。我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書,因為我很年輕的時候就在那做教授,所以假設我現在退休的話,我的薪水正好比我現在薪水高一倍,可是一退休就不能領導實驗,所以為什麼要繼續做實驗,是因為有興趣。

  對物理學的興趣最終使丁肇中成為了世界著名的實驗物理學家,後來丁肇中組織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科學家進行空間探測反物質的實驗,1998年6月2日,丁肇中領導的實驗小組,研製的α強譜儀,搭載美國發現號航天飛機,成功升入太空,從而揭開了人類,第一次進入太空,探索宇宙之謎的序幕。

(由《東方之子》供稿)

(編輯:戴昕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