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椅上的人生因科技而燦爛
------記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吉林省通信公司長春分公司工程師王樹明
央視國際 2004年05月18日 10:36
王樹明是吉林省通信公司長春市分公司南廣場維護站的工程師。他坐在輪椅上至今已有二十個年頭。“五一”剛過,身兼長春市寬城區肢殘協會主席的王樹明,正忙著張羅為迎接“世界助殘日(5月16日)”搞一次全市性的殘疾人聯誼活動。看著他不停地手搖輪椅接著電話,一臉平和的表情絲毫覺不出他曾經過的逆境和具有的非凡毅力。
身體癱瘓了精神不能癱
1973年,王樹明從長春郵電學校畢業分配到長春市電信局做技術員工作。正值事業蒸蒸日上的時候,厄運突然降臨。1982年9月他回老家為遭受水災的父母翻蓋房子時,山墻突然倒塌,他被砸成重傷,全身四處骨折,最致命的是第二腰椎骨折後又錯位。由於當時交通不便,他錯過了最佳治療時間,手術後他“高位截癱”了。
29歲正是年輕力壯的年齡,卻要成為社會的……那段時間,他躺在家裏什麼也幹不了,吃喝拉撒睡全得家裏人來伺候。
直到有一天,他從報紙上看到了張海迪的事跡,使他受到了一次強烈的心靈震撼。境遇有時很難預料,但人生的道路卻可以選擇。我和張海迪一樣,同處於一個充滿希望的時代,一個女孩能那樣堅強,我還有什麼困難不能克服呢?
經過一個多月的苦熬,終於可以在輪椅上坐起來了。王樹明下定決心:身體癱瘓了,精神不能癱!
他懇求為他看病的老教授給自己開同意上班的診斷。
老教授不相信他有工作的能力,考驗他説:“我這裡有一台電視機,你要是能修好,我就同意你工作。”
當天妻子搬回了電視機,放在搭好的凳子上。
他趴在床上用整整一個晚上的時間把電視機修好了。感慨的老教授破例為王樹明寫了“同意恢復工作”的診斷。
1983年6月,領導同意了他的工作請求,把他安排到沒有外勤任務的市話機房值班。
在輪椅上,他完成了幾十項技術革新,其中兩項科研成果填補了國內空白
對一個健全的人來説,機房值班的任務不算繁重,但對於脊椎上固定著兩塊鋼板、身上套著鋼背心的王樹明而言,輪椅上的8小時極其艱難。剛開始值班時,他好幾次小便失禁尿濕了褲子。從此以後,他堅持白天不喝水,不吃水果,甚至連吃飯時也不肯多喝一口湯。只有坐輪椅的人,才能體會出坐輪椅人的艱難。2米2高的機架出現故障,別人踮起腳尖就可以更換機盤,而他只能靠雙手支撐,把身軀挪到輪椅扶手上,坐穩後再伸手去夠機盤。重心偏移,身體平衡不好掌握,一不小心就人仰椅翻。有好幾次他攀高修復障礙時,連人帶輪椅一塊摔倒在地。腿撞青了,手也摔腫了。
為了儘快掌握市話載波技術,白天他在機房裏仔細觀察,晚間在床上挑燈閱讀技術資料、電路圖紙,一個月時間熟悉了機房的各種電路。不但能很快地查找故障,還多次發現設備設計上存在的問題,及時反映給廠家。有一次,單位引進了雲南電信器材廠生産的三型載波設備,使用中發現影響實線電話通話,用戶反應很大。為了搞清問題,他反復研究廠家提供的圖紙,進行了多次電路試驗和測試,終於發現是它的充電電路沒有延時,導致市話機房的用戶繼電器吸合後不能釋放。情況反饋後,廠家派人和王樹明一起進行了技術論證,改進了電路,避免了問題在更大範圍內擴大。
王樹明所在的機房12個機架設備應該由3個人來維護,而他卻主動要求自己一個人來承擔,以便能讓其他同志有更多的時間去從事他所幹不了的外線工作。十幾年來,王樹明精心維護每一台設備、每一塊機盤、每一條電路,及時解決設備出現的每一個問題,把機房建成了用戶滿意、領導放心的“安全點”,使它成為長春電信局惟一的一個“免檢機房”。
為了鑽研業務,王樹明自費訂閱了十多種通信方面的報刊雜誌,並結合工作實踐不斷探索,主動參與局裏的技改項目。有段時間,市內不少用戶電話總串廣播聲,嚴重地影響了通話質量。他冒著嚴寒搖著輪椅在冰雪路面上走訪了幾十家用戶。察看了十幾公里長的線路。當時,天寒地動,雖然戴著手套,但握著輪椅的鐵把手,就像攥著一塊冰,很快就凍麻了。由於坐輪椅的時間太長,腿和腳嚴重浮腫,愛人就給他買來大兩號的鞋。坐了一天的輪椅,腰酸背痛,每天晚上一回來,第一個念頭就是想躺在床上休息,但一想到大量的數據需要分析、實驗,王樹明馬上投入研究工作。
記不清經歷了多少次失敗,也數不清熬過多少個不眠之夜。
終於有一天,他組裝的第一台“電話串廣播濾波器”成功了,解決了困擾用戶多年的老大難問題。這項技術成果被評為中國郵電業務技術經驗展示競賽三等獎、吉林省郵電業務技術二等獎。
有一次,局領導交給他研製一台《25周中繼鈴流發生器》的任務,實驗中常常需要用一個鐵芯變壓器來組裝、調試,為了方便測試,他只能把它放在沒有肌肉的腿上做試驗,當時他的雙腿已經嚴重萎縮,十多斤重的變壓器放在沒有肌肉的腿上,一壓就是好幾個小時,腿被硌的青一塊、紫一塊,麻木的雙腿腫脹的令人難以忍受,但是為了攻克這一技術難題,他起早貪黑一幹就是三個月,終於完成了任務。
十幾年來,他先後主持和參與了三大項電信科研課題,完成了幾十項技術革新項目,其中他研製的“新型中繼鈴流設備”和“載波電話鎘鎳電池恒流充電裝置”還填補了國內空白。這些技術成果為企業創造了近百萬元的經濟效益。不僅如此,他還通過各種形式為局裏培訓了十六名技術骨幹,並結合自己的長期實踐經驗撰寫了《按鍵電話機的應急修理》、《如何解決電話串廣播問題》等論文在報刊雜誌上發表。他本人也先後被省通信協會和中國通信協會吸收為會員。
我圖的是報答黨和社會對我之恩
在省通信公司長春分公司南廣場維修站三樓,“電話機維修站、黨員先鋒模範崗”的標牌十分醒目。這裡是王樹明為群眾服務的陣地。
今年70歲的鐵路實驗小學退休教師付桂清説,1986年,那時電話機幾百元一部,壞了找不到地方修理。聽人介紹,她到南廣場找到了王樹明。王樹明熱情地修好了電話。臨走時,付桂清掏出200元錢遞給王樹明,可王樹明説啥也不要。付桂清急了,把錢疊成方塊,丟給王樹明後自己就快步跑下樓,以為行動不便的王樹明這回不能再拒絕了。沒想到,王樹明搖著輪椅追到樓梯口,“啪”的一聲又把錢扔給了付桂清。
慢慢地周圍的群眾傳開了,説南廣場分局有個學雷鋒的殘疾人王師傅,他修電話不光技術好,服務態度更好,而且從來不收一分錢。
後來名氣漸漸大了,許多外地外縣的用戶也都慕名來找他修理話機。現在,他平均每天都要修上十幾部電話機,最多時一天修30多部。
十幾年來,王樹明義務修理話機65000多部,其他電器4000多臺,按市場價每部十元來計算,也能收入六七十萬元。於是有人好心勸他:“現在許多人想掙錢都找不到門路,憑你的名氣和技術開個修理鋪,準發大財。可你倒好,不掙錢不説,還往裏倒搭錢,圖個啥?”
王樹明笑了:“我圖的是要報答黨和社會對我之恩。”(張兆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