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與公眾的距離為零
在愛丁堡期間,研討會最主要的內容之一就是旁聽科學家的講座。每天都會有不同研究領域的專家,在蘇格蘭博物館的講演廳裏舉行面向公眾的科學講演。講演的內容從科學對未來人類進化的作用到食品安全;從癌症治療的控制途徑到基因克隆技術的挑戰。這些講演題目大多屬於當今科學研究的熱點領域。更重要的是這些題目大多與公眾密切相關,都是公眾急於知曉的科學研究。研討會的主持人,英國BBC廣播電臺科學記者昆汀 庫柏對記者説,我們有一種理念,當科學領域裏發生了一件公眾密切關注的事件的時候,也就是我們對公眾傳播科學激發公眾對科學興趣的最佳時機。
事實上講演會現場的氣氛也證實了昆汀 庫柏的話。正因為科學家的講演內容公眾非常關心,因此不少聽眾都是帶著自己的問題來聽講演的。他們發出的疑問從自身的感受出發,明確地向科學家表明了自己對科學家所做研究的態度。比如基因研究在英國是一個公眾極為關心的問題。當科學家向公眾介紹了這個領域最新的研究進展以及自己的研究工作以後,不少聽眾要求起立提問。基因研究的風險在哪兒?基因研究對傳統價值觀的挑戰科學家有沒有考慮?轉基因食品對食品安全的威脅有沒有安全的控制措施?這些問題科學家都必須認真回答。記者印象最深刻的是在一次科學講演的最後,組織者請聽眾拿出座位下的表決器,一起回答一份調查表,表明對科學研究的態度。調查表的題目包括,你是否同意科學家使用基因技術為人類疾病治療服務;你是否贊成人體克隆研究等。公眾可以當場表明自己的態度,而這個調查的結果對科學家來説無疑是非常有價值的。
在一次講演結束後,科學家在屏幕上打出了一句話:不要只是相信他,思考一下。這句話給記者的觸動很大。中國的科普工作,很多時候是一個單向的過程,就是把知識從科學家傳播到公眾,公眾往往只是被動的接收而不能參與到科學發展的過程中去。而一旦公眾被鼓勵去積極的思考科學家的研究成果,並被鼓勵去表達自己的意見,那麼科學傳播的過程就成為雙向的。在這種雙向的交流過程裏,公眾感覺到自己在科學發展過程中的作用,進一步促使公眾加深對科學的理解。如此良性的循環下去,科學傳播的影響越來越大。
“新聞製作車間”
昆汀 庫柏現在主持著英國BBC廣播電臺四台的科學節目,他報道的科學新聞在英國和世界其他國家擁有大量的受眾。他説,科學記者是把科學從科學家那裏傳播給公眾的重要媒介。可是由於科學越來越走向專業和複雜,科學知識在傳播過程中的誤讀和失真的情況也變得更加嚴重。事實上,這個問題就是這次研討會討論的重點。
為此組織者別出心裁地組織了一次“新聞車間”活動。把來參加研討會的科學家和記者混編分組,給每個組一些當天的新聞資料,然後要求每個組的科學家和記者合作製作新聞。在這種合作中,科學家可以體會新聞製作的過程和記者選取新聞的標準,而記者也可以獲得科學家對科學事件價值判斷的依據。在合作中雙方可以對彼此的工作更加理解也就更容易溝通。記者所在的這個小組在確定新聞素材取捨的時候就出現了爭論。印度籍的物理學家對一種面臨滅絕的紅松鼠很感興趣,而組裏的科學記者們則對一項有關巧克力對胎兒的影響研究更看重。發現差異並且討論這種差異出現的原因減少了科學家和科學記者溝通的障礙。
昆汀 庫柏對記者説,在對科學家的報道中,我首先把科學家當成一個普通人來看,在我的報道中,我會講科學家每天怎麼去上班,他怎麼選擇自己的交通工具。我會告訴我的受眾,科學家在自己的研究領域之外也會犯大家都會犯的錯誤。科學家並不是一群躲在圍墻裏的神秘人。記者明白他的用意,當公眾把科學家看做是一個與自己並沒有多大區別的普通人的時候,公眾和科學家之間的溝通就會容易很多。
在研討會期間,昆汀 庫柏邀請了自己在BBC廣播電臺的同事給大家作報告。一位女主持人告訴大家,在節目編排過程中,BBC的編導人員有時候會借助於傳記甚至戲劇的手法,有時候主持人在鏡頭面前會採用舞臺上演員的走臺方法。所有的這些做法,目的只有一個——為了讓科學節目變得更親切而容易被接受。
愛丁堡國際科學節在這樣一種親切的氛圍中進行著,這種親切的氛圍表現在公眾接受科學的環境,表現在科學節討論題目的設定,還表現在來參加科學節的人們之間。這種親切的氛圍讓每個來參加的人零距離地接觸科學,讓每個來參加的人都樂於接受。原來科學可以這樣平易近人。(記者/施劍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