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燒”:地球難以承受之痛
央視國際 2004年03月23日 15:26
2003年末,美國《科學》雜誌評選出年度十大科技成就,關於全球變暖的研究進展獲得第四。人們切身感受到了氣候的變化:冰川融化、乾旱蔓延、作物生産率下降、動植物行為發生異變,全球變暖已不再是抽象的概念。
去年夏天,包括歐洲在內的許多地區出現了罕見的高溫,世界氣象組織認為這可能是人類所遭遇到的酷熱天氣中最嚴重的一次。全球變暖及其與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和人類健康之間的關聯,是當前環境科學研究的熱點。科學家在研究中進一步確認了全球平均氣溫升高的大趨勢,並通過觀測極地冰蓋、凍土和內陸山脈冰川、積雪融化情況等最明顯的標誌,監測全球變暖的程度和動向。
有關全球變暖對地球及其居住者影響的研究在2003年匯成一股洪流,表現為大量的關於冰山融化、乾旱、植物生産力降低以及動植物行為改變的報道。隨著研究的深入,在大氣學領域、在生物學領域,一系列的證據再次證實了人們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地球在變暖。
冰川融化了
全球氣候的小幅度波動雖然並不為人明顯發覺,但對於冰川來説則有著顯著的影響———氣溫的輕微上升都會使高山冰川的雪線上移,海洋冰川範圍縮小。長期觀察表明,這一現象的確存在。
根據海溫和山地冰川的觀測分析估測,近百年由於海溫變暖造成的海平面上升量約為2~6厘米,其中格陵蘭冰蓋融化已經使全球海平面上升了約2.5厘米。專家指出,全球冰川體積平衡的變化,對地球液態水量變化起著決定性作用,如果南極及其他地區冰蓋全部融化,地球上絕大部分人類將失去立足之地。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東亞中心的馬柱國副研究員認為,全球變暖導致冰川融化是顯而易見的。“這一現象很直觀”,據馬柱國介紹,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的一些專家對我國西部一些地區的研究顯示:根據不確定的綜合預測,到2050年左右,青藏高原溫度可比20世紀末升高2.5度左右,導致冰川強烈消融的夏季升溫為1.4度,將使平衡線上升100米以上。
天山南麓的吐魯番—哈密盆地盛産甜美的葡萄瓜果,然而,許多年以後,人們是否還能品嘗到那裏的甘甜滋味?在吐魯番—哈密盆地、天山北麓準葛爾盆地南緣、祁連山北麓河西地區,多數出山河流的冰川對氣候變暖最為敏感,衰退迅速。冰川的消融初期以變薄為主,融水量增加,後期冰川面積大幅度減少,融水量衰退,至最終消亡而停止。本世紀初期這一地區的冰川出現融水量高峰,中期融水量減少。預計面積在2平方公里左右的小冰川將在2050年前基本消亡,較大的冰川也只有部分可以勉強支持到本世紀50年代以後。馬柱國説,“固體水庫”一旦枯竭,那裏居民的生活將會極度惡化。
放眼全球,2003年12月2日,英國媒體發表文章稱,全球氣候變暖將使阿爾卑斯山的滑雪勝地面臨逐漸消亡的厄運。聯合國環境計劃署的研究顯示,在今後50年,全球氣溫將上升3攝氏度,這意味著大量冰川融化,雪線將提升而逼近阿爾卑斯山谷中一個個滑雪村落。
地球“發燒”,“口乾舌燥”
去年5月下旬至6月中旬,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等南亞國家出現持續酷熱天氣。印度許多地區氣溫超過45℃,至少造成1500人喪生;巴基斯坦俾路支省的錫比市和信德省的雅各布阿巴德市最高氣溫達到53℃,全國近200人死亡;孟加拉國最高氣溫也上升到41℃,有62人死亡。南亞“高燒”還未退去,2002年經歷了世紀特大洪水之苦的歐洲又掀起滾滾熱浪。瑞士氣溫創200年來最高,降雨量之少百年罕見;法國經歷了1949年以來最炎熱的一個夏天,一些城市最高氣溫達40℃以上,直接或間接導致約5000人死亡;德國最高氣溫超過38℃,乾旱為1947年以來最嚴重的;西班牙許多地區氣溫超過40℃,南部城市科爾多瓦和塞維利亞超過了45℃,死亡人數已達30人;地處北歐的芬蘭氣溫也接近30℃。罕見的高溫乾旱使得流經意大利北部的波河水位降至近百年來的最低點,一些河段河床裸露,斷流現象普遍。多瑙河下游水位降至60年來的最低點,造成航船觸礁和擱淺。歐洲其它幾條著名河流的水位也都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
馬柱國副研究員認為,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區域溫度和降水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增暖導致地表蒸發增加,使得濕的地方變幹,而幹的地方更幹。乾旱導致荒漠化,研究表明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世界上某些地區的降水將減少,而蒸發將增大,致使徑流減少。地表徑流減少導致一系列的缺水問題。世界上本來就存在一些水資源短缺的地區,在此背景下將變得更加困難,荒漠化是必然結果。目前,世界上每年增加近6萬平方千米的沙漠,這對於70%%的乾旱地區(全球陸地面積的25%%)是一種潛在威脅,值得引起足夠重視。
動植物成為受害者
全球氣候暖化,動植物耐不住了。由於溫度的變化,台灣蝴蝶生態秩序大亂。熱帶東南亞蝴蝶拼命往北飛到台灣來定居,最遠記錄可到日本,慢慢入侵溫帶蝴蝶和寒帶蝴蝶地盤。研究人員大膽推測,這很可能與全球氣候暖化有關;這些負面效應浮現,不僅困擾台灣,連日本也遭殃。由於熱帶和亞熱帶蝴蝶來了,當地溫帶蝴蝶不得不跟著往北遷移到寒帶地區搶口飯吃,導致蝴蝶生態大亂。
塞舌爾是位於非洲東面印度洋西部的一個美麗富饒的島國。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印度洋的美景、連綿秀美的海灘、鬱鬱蔥蔥的棕櫚樹和熱帶森林、美麗的珊瑚島,使塞舌爾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度假勝地,贏得“旅遊天堂”的美譽。塞舌爾海域遼闊,專屬經濟區200海裏。島上海鳥眾多,金槍魚等漁業資源豐富。
然而近年來,全球氣候變暖引起的海水溫度上升,導致塞舌爾海域的浮游生物大量死亡,威脅到該國海洋生物的生存。大量死亡的浮游生物不斷腐爛,迅速消耗著海水中的氧氣,使該區域的其他海洋生物面臨窒息的危險。與此同時,浮游生物屍體形成的沉積物為某些海藻提供了良好的生長環境,使原本清澈碧藍的海水變成了暗綠色。北島附近海域是受死亡浮游生物影響最嚴重的地區。此外,普拉蘭島、塞爾夫島和錫盧埃特島等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2002年上半年,英國研究人員對英國中南部385種春季開花的植物和當地春季氣溫進行了四十多年的跟蹤研究,結果發現,四十多年來對植物開花期有重要意義的當地春季的平均氣溫上升了1攝氏度,而近十年來這些植物的花期比四十年前提早了4.5到15天。進行這項研究的科學家説,這些數據表明了氣候變化對生物的生存有著非常強烈的影響,而科學家估計説,今後氣溫還將上升4到5攝氏度,因此,植物花期的提前也許只是氣候變暖帶來巨大變化的開始。
另外,俄羅斯科學家2003年在北緯42.5度附近的俄遠東國家海洋保護區內首次發現了耶氏鰒。這種魚主要棲息在赤道和南北回歸線之間的熱帶和亞熱帶水域。其向北活動的最遠記錄為日本和韓國南部海域。俄羅斯科學院遠東海洋生物研究所的專家指出,這項發現説明,上述保護區的水溫、水質、動植物群落已逐漸變得適合耶氏鰒這種熱帶和亞熱帶魚長期生活,這一現象也可能與全球氣候變暖有關。
人類難以倖免
俄羅斯科學家最新研究認為,全球氣候變暖會導致人的健康狀況惡化。據俄《科學信息》雜誌報道,全球氣候變暖會導致人的居住環境發生變化。科研人員經研究發現,在降水比較多的部分陸地地區,由於水位上升,人們食用最多的是靠近地表的水。而地表水的水質也會因地表物質污染而下降,人們食用了這樣的水,就會患上諸如皮膚病、心血管疾病、腸胃病等各類傳染性疾病。隨著居住環境的變化,人的機體抵抗力和適應能力都會下降。屆時,腸傷寒、痢疾、瘧疾、兔熱病等傳染性疾病就會成為常見病。
而在另外一些氣候變得更加乾旱、逐漸荒漠化的地區,由於缺水,化學污染和生物污染將會加重,人們也會被迫食用水質不好的水。同時荒漠化導致土壤鹽分增多,將不再適合作物種植。
天災還是人禍?
雖然全球變暖是禿子頭上的虱子,每個人都看見了,然而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地球變暖,在科學界至今懸而未決。
馬柱國認為,全球氣候變化是個長期過程,與大自然自身的變化規律有關,但人為因素加劇了氣候變化的速度,因此不容忽視。導致全球變暖的原因有自然過程和人為過程。過度排放溫室氣體肯定會使地球變暖,但溫室效應在地球變暖中佔多少份額,是當前研究的重點。
另外,人類的其他一些活動也有可能造成地球氣候變暖。比如城市化的加速造成地表植被減少,這勢必會使地球的“腎”(濕地)和地球的“肺”受到損傷。
去年,俄羅斯專家指出,全球變暖導致人的居住環境發生變化並影響人的健康狀況並非一日之事。未雨綢繆,人類應該及早採取措施以避免這類事情的發生。
研究期待深層次
全球變暖是上個世紀以來觀測到的明顯事實。學術界更加關心的一直是探尋這些變化的原因,而被《科學》雜誌認可的氣候研究進展卻側重於變化後的觀察與適應。但要真正理解或證實這種關係,必須提出理論上的證據,即氣候變化的物理機制。這一點國際學術界進展甚微。事實上,對氣候變化後果的觀測和討論與氣候變化機制研究是密不可分的。由不同原因造成的“氣候變暖”對環境和生命帶來的影響也不盡相同。即便這種變化的原因像當前主流研究認識的那樣單純———是由於溫室氣體造成的,研究者對於氣候系統本身複雜性的認識也將影響到對於氣候變化後果的預料。反過來,對當前人們適應氣候變化措施的準確評價對於氣候系統本身性質的研究也非常有價值。
■相關鏈結
根據一項國際研究顯示,到二○五○年,全球變暖將使地球上四分之一的植物與動物消失,這將是自恐龍滅絕以來全球的最大一次物種滅絕。
這項研究主要調查了全球變暖與一千一百零三種植物、哺乳動物、鳥類、爬行動物、青蛙和昆蟲之間的聯絡,並且根據這一研究推斷到了二○五○年的情況。研究人員指出,因汽車和工廠廢氣而導致的氣溫上升已達到了過去一百至三千萬年間從未達到的水平,這威脅了許多物種,全球迫切需要採用新的清潔能源。 (作者/佘超龍)
(來源:《科技日報》)
述評:全球氣候變暖向人類敲響警鐘
剛剛過去的這個冬季是我國連續經歷的第18個暖冬。全國平均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0.9攝氏度,列1951年以來的第5位。而近百年我國氣候持續變暖,氣溫上升了0.5攝氏度,以冬季和西北、華北、東北最為明顯,華北地區自20世紀50年代以後出現了明顯的暖幹化趨勢。
全球氣候也正經歷以變暖為主要特徵的變化。1860年有氣象儀器觀測記錄以來,全球平均溫度升高了0.6攝氏度。最暖的13個年份均出現在1983年以後。20世紀北半球溫度的增幅是過去1000年中最高的。有些地區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厄爾尼諾、乾旱、洪澇、雷暴、冰雹、風暴、高溫天氣和沙塵暴等)的出現頻率與強度增加。
據中國氣象局介紹,聯合國環境計劃署的一份報告估計,2003年因氣候變化所導致的各種自然災害使全世界至少損失600億美元,比2002年的550億美元增加了10%。專家警告説,像去年出現在歐洲的酷熱夏天,到本世紀中可能會成為正常現象。2003年的歐洲熱浪估計導致2萬人死亡,僅農業上的損失就達100億美元以上。
不容樂觀的是,全球氣候還將持續變暖。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已經做出結論,全球氣候增暖的速率將比過去100年還要快,未來100年全球平均氣溫可能上升1.4━5.8攝氏度,人類將完全進入一個變暖的世界。這將對全球産生重大影響,有些影響甚至是不可逆轉的、破壞性的,特別是那些對氣候變化敏感和脆弱的地區。
全球氣候變暖已對我國許多地區的自然生態系統産生了嚴重影響。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特別顧問丁一匯説,2003年我國南方發生了罕見高溫熱浪、東北連續5年春旱等十大主要天氣氣候事件;另據監測顯示,我國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一直處於後退狀態,1962年至1992年退縮了140米。與此同時,我國西北各山系冰川面積自“小冰期”以來減少了24.7%,達7000平方公里左右。預計到2050年,我國西部冰川面積將減少27.2%。
全球氣候變暖是由自然的氣候波動和人類活動共同引起的。專家們表示,最近50年的氣候變化,很可能主要是人類活動造成的。世界工業革命後的200年間,地球上人口劇增,科學技術發展和生産規模的迅速擴大,人類對環境的破壞和對氣候的影響越來越大,地球表面及大氣的自然狀態受到破壞。由於砍伐森林和燃燒礦物燃料,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迅速增加,造成溫室效應加劇,直接或間接改變了氣候系統的狀況。
人類必須在未來付出更大代價的風險和為長遠利益而放棄部分眼前利益之間做出選擇。中科院院士、中國氣象局局長秦大河表示,真正的風險在於氣候變化所造成的影響往往是不可逆轉的。未來幾十年,氣候變暖將對我國的海平面、冰川、海冰、雪蓋、凍土以及自然生態系統和人類健康也會産生極大的影響。這種變化是難以承受的、不可逆轉的、持久的嚴重影響,特別是農業生産條件將發生變化,水資源供需將出現變化,乾旱洪澇災害等極端氣候事件出現的頻率會增加等。
氣候變化已經不是一種預測,而是實在的危險,還在不斷增長,給人類帶來痛苦和經濟困難。秦大河説,氣候和氣候變化給人類帶來的影響和挑戰不容回避。(作者/姚潤豐)
(來源: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