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道儒:最早使用納米技術的發明家
央視國際 2004年03月03日 14:47
納米技術是近年來最炙手可熱的高新技術。鮮為人知的是:國內有人早在20多年前就將納米技術用於發明創造之中。
納米技術是近年來最炙手可熱的高新技術,生活中許多日用品都因冠以納米的頭銜而身價陡增,如納米襯衣、納米領帶、納米保健杯、納米化粧品……鮮為人知的是:國內有人早在20多年前就將納米技術用於發明創造之中,他研製出的納米産品——DJB-823固體薄膜保護劑已在我國航天、航空、軍工、民用等領域中默默奉獻了20余載。這位被稱作“神奇材料”的發明者便是北京郵電大學教授、化學防護研究所所長彭道儒。
首開“分子電子學”先河
20多年前,納米技術這一名詞還沒有誕生,但彭教授運用分子電子學理論,在多年的科研中早就發現了物體在達到納米級時所具有的許多高技術性能,而這是一般粉體所不具有的,他將這種既微小又能導電的新物質稱之為“分子電子學理論”的産物。當時國人發現美國、法國、德國等少數國家生産的機電轉換開關、電位器的壽命高於我們10倍以上,原因是由於他們在元器件上涂上了一種新型潤滑保護材料。為提高國內産品的競爭力,信息産業部和原航空部的幾家工廠找到了當時的北京郵電學院,希望找到也能研製出這種新型保護材料的專業人員。因為彭道儒是學化學的,過去又在科研上屢有成果,於是,校科技處便將此任務交給了他。從此,彭教授踏上了研製新型保護材料的艱難道路。
經過一年多反復研製,1975年,由彭教授自行設計,我國第一代自己的産品———BY-2電接觸固體薄膜潤滑劑研製成功,在國內若干家生産電視、收音機、儀器儀錶的工廠中試驗後,發現該産品將電接觸元件的壽命提高了10倍以上,並且優於美國、法國、日本等國的類似産品。該産品填補了國內空白,被科技部(原國家科委)列為“七五”重點推廣項目。
1978年,全國人大代表、三機部301所總工程師沈祖顯來到彭教授的那間不足10平方米的小研究室裏,這位1953年從美國留學歸國的老專家一見彭教授就急迫地對他説:“老彭,我們對你抱有極大地希望,指望你能為我們解決難題呀!”原來,沈老幾天前出席了航空部召開的關於如何解決我國軍用電子設備可靠性問題的專家會議,與會代表一致為我國航天航空等各類軍用電子設備普遍存在的質量差、可靠性低而憂慮。沈老語重心長地對彭説:如果航空儀錶的質量與可靠性問題得不到解決,中國的航空工業就難以向前發展。
原來,沈老早就對彭教授1975年發明的BY-2電接觸固體薄膜潤滑劑讚賞有加,但由於“BY-2”在耐高溫性能方面還不能完全滿足航空航天的需要,所以希望彭再研製一種比“BY-2”性能更優越的新材料。
響應祖國的號召,為人民服務,這是彭教授那一代愛國知識分子義不容辭的信念。彭未向航天、航空和其他部門提出任何要求,便在極為簡陋的實驗室中開始了艱苦的研究,且一幹就是5年。經過2000多個晝夜的辛勤奮戰,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苦和曲折,1982年,彭教授終於研製成功了日後被稱作“神奇材料”的DJB-823固體薄膜保護劑(下稱823保護劑)。經中國科學院和航天航空等部門測試,該保護劑同時具備16個高性能指標,被許多專家稱之為一項居國際領先水平的重大成果,完全滿足航空航天的需要。
“823保護劑”首先應用到長征號火箭上,使我國航天事業獲得了重大突破,從1984年4月開始,我國衛星發射開始應用“823保護劑”,頭7次發射,7次獲得成功。此後,我國自亞洲1號衛星開始便進行公開發射,直至保證了神舟四號、五號順利升空。截止到2003年10月為止,應用“823保護劑”發射衛星60余次,其中僅兩次發射未獲成功(兩次失敗的原因均與我國負責發射工作部分無關。——作者注),使我國長征號發射成功率由原來的34%上升到98%,提高了64個百分點。此外,我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應用“823保護劑”後,各類型飛機和軍艦等的電接觸故障與機械故障率下降80%以上,每年為國家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彭教授始終嚴守“823保護劑”的全部技術機密。面對國外的高薪聘請與優厚待遇的邀請,他一概予以謝絕,長期保質保量地向國防部門提供産品。
今年春節之前,記者在彭教授的研究所中,看到了一些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便涂上保護劑的電子元器件,它們或是金光閃閃,或是銀光熠熠,一點生銹的痕跡也沒有。彭教授介紹説,七十年代時沒有納米材料這個名稱,他當時想的是利用分子電子學的理論,發明一種既能導電、又可絕緣,既抗腐蝕、又能耐磨等多種特性于一身的材料。“823保護劑”問世後,連彭自己都沒想到會産生這麼好的性能。通過微觀的結構分析,該材料達到3-3.2個納米,是名副其實的納米材料。
為何沒做成大産業
“823保護劑”以它神奇的功效蜚聲海內外,然而迄今為止,雖然它在國防工業的覆蓋率達90%以上,在民品工業中的覆蓋率卻不足5%,離原國家科委和經貿委要求達到的覆蓋率相差甚遠。儘管如此,據原國家科委統計,“823保護劑”僅在“七五”和“八五”期間所創造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少説也有30個億。
市場前景如此之好的産品早就應該做成大産業了,記得台灣一家做普通二極管的企業,産品科技含量不高卻佔有了全球1/4的市場份額。相形之下,“823保護劑”是高科技産品,問世20年後無人能趕超,為何偏偏做不成大産業呢?
其實,“823保護劑”是最具有成為大産業優勢的高技術産品,這是因為它有廣泛的需求。據統計,國內機械工業比電子工業數量更多,少説有幾十萬戶,而電子工業只有三萬多戶。機械工業中的發動機,機加工中的磨具、刀具都會因使用“823保護劑”而大大受益,例如銑刀用量很大,從國外引進一把銑刀需幾百甚至幾千美元;再如,一個紡織廠的鋼絲圈用量成千上萬,經常更換也是一筆不小的耗資,假如有一個企業專門生産涂了“823保護劑”的鋼絲圈,他就會因産品具有競爭力而大大提高收益;同樣,鐵軌和車輪的磨損問題,也會因使用“823保護劑”而解決。
|
|
|
聯合國科技發明之星獎證書 |
那麼,“823保護劑”為何沒做成大産業?分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因素:
一、定價偏低
據彭教授介紹,他在七十年代開始搞科研時,想的是為人民服務,為國家生産服務,沒有經濟觀點,所以産品價格定得非常之低,例如一架龐大的航天飛機用於“823保護劑”的投資只佔總投資的千萬分之一,卻可避免機毀人亡的事故發生。但是,光有社會效益,經濟效益沒上去,沒有變成良性循環,同時也受到計劃經濟的嚴重束縛,影響了自身的發展。
二、國外産品受追捧
然而,就是這樣比成本價高不了多少的定價,有的企業還嫌貴,但他們卻不惜花鉅額資金購買國外産品。例如一家南方摩托車廠,過去買美國的“黑機油”,每年花兩、三千萬元沒解決幹摩擦問題;後來從彭處買,一年才花20萬元,卻解決了幹摩擦問題。使用了兩年,銷售額由全國排名15位以後上升到3位以前,創年産值幾十個億,純利潤7個億。目前廣東的一個摩托車廠,應用了由“823保護劑”發展起來的抗磨劑取得成功後,也正在大規模投入生産。
三、老用戶走了
據彭教授介紹,使用“823保護劑”最“火”的時候是八十年代,當時有八、九千甚至上萬個用戶,光郵電部就有四、五百用戶。而九十年代後大中型企業普遍不景氣,有的停産有的轉産,老人逐漸退休了,新人又不了解這個産品,再加上這樣那樣的原因使用戶由幾千戶減少到幾百戶。由於産品特別過硬,現在一些新的企業知道消息後,感到産品確實不錯,用戶又逐漸在增加。
四、廣告難打
有人説,推廣不開是由於宣傳不夠。但彭教授對此也有苦衷,他説,首先“823保護劑”是高技術産品,它的功效不像化粧品和保健品那樣容易被人理解,需要向客戶做很多的普及工作,如果打廣告的話,字少了説不清楚,打得次數多了又受到資金的制約。過去也有一些廣告公司主動找上門來要求幫助策劃和宣傳,但都由於要價偏高和自身專業技術水平的限制而沒有談成。
五、企業急功近利
再有就是一些生産消費型産品的廠家,出於多銷售産品的動機,不希望生産的産品經久耐用。他們只是在産品評比時才涂上“823保護劑”,過了檢驗關和取得金牌後就不再用了。
走捷徑才能事半功倍
眾所週知,中國已加入WTO,入世對於國內企業既是機遇也面臨著激烈的競爭,不競爭,就是死路一條,沒有迴旋餘地。然而,我國國有企業幾十年吃的是大鍋飯,對科學技術的敏感性和對形勢發展的緊迫性認識不足。毫無疑問,入世後企業能否在競爭中求得生存和發展,靠的是實力而不是政府的保駕。如果能充分利用現有的科技成果來實現創新,生産出優質産品,企業才不會在競爭中被淘汰,反之亦反。
彭教授認為:和國際接軌,我國有兩個弱點,一是我們的鋼材質量趕不上西方國家,二是我們的生産技術趕不上發達國家。要縮小和人家的差距,就要利用一些高科技手段一點一點去突破。對於企業來説,當務之急應研究自己的劣勢是什麼?最需要的是什麼?而我們的産品最要害的弱點不就是質量差、壽命短嗎?如採用新技術、新材料,不需要投很多資和花很多力量,卻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是個捷徑啊!捷徑不走是最愚昧的,也是最可惜的。
“823保護劑”是國家重大科技成果,其發展進程關係到我國科技産品的競爭力與民族工業的復興。
人物簡介
彭道儒,1955年武漢大學畢業,中共黨員,北京郵電大學教授兼化學防護研究所所長。曾任北京市第五、六、七屆政協委員,全國第七、八屆政協委員,先後被評為北京市勞動模範、郵電部勞動模範、全國教育先進工作者、有突出貢獻的國家級專家。
彭道儒自1955年參加工作以來,始終堅持教學與科研並舉,四十多年來共培養本科及研究生二千人以上;發表科學論文及專著三十多篇;創造重大科研成果八項,其中兩項獲國家發明二等獎,四項獲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一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國家專利三項。1996年獲聯合國發明創新科技之星獎,同年赴美國參加世界發明展,又連獲美國發明金獎、國際發明金獎。先後發明了“02-鋼鐵酸蝕緩蝕劑鍋爐酸洗除垢法”、“化學與熱能綜合軟水法”、“抗旱劑”、“BY-2電接觸固體薄膜潤滑劑”、“DJB-823固體薄膜保護劑”、“220-1040噸位濕法選擇性電廠煙氣脫硫”等多項重大科研成果,被譽為一位多産高産的科學家。(記者 劉碧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