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科學人文

  克隆塔斯馬尼亞虎

  1936年最後一隻塔斯馬尼亞虎死於澳洲的霍巴特動物園。塔斯馬尼亞虎是一種食肉的有袋類動物,身上有虎皮斑紋,後腿像袋鼠的腿,腹部有育兒袋,實際上更像狼,曾生活於澳大利亞、巴布亞新幾內亞和塔斯馬尼亞島。當200年前白人來到這些地方後,因其吃羊而大量捕殺,終於造成塔斯馬尼亞虎滅絕。

  2002年5月28日,澳大利亞博物館館長邁克阿徹在悉尼宣佈,科學家從保存130年之久的塔斯馬尼亞虎標本中提取了DNA並複製成功,這只標本從1866年以來便泡在酒精中保存。他們希望在10年之內克隆出一頭塔斯馬尼亞虎。科學家認為,從死亡動物身上取得的DNA,並沒有“失效”,與從活着的動物身上取得的DNA一樣有效。如果克隆塔斯馬尼亞虎成功,可以推而廣之到其他滅絕的動物。

  這絕對是一個利好的消息。如果科學家克隆塔斯馬尼亞虎成功,就表明許多其他的絕種動物都可以克隆;從某種意義上説,絕種並不一定意味着永久消失。

  克隆技術也許會為絕種動物死而復生打開方便之門。關於克隆生命,爭議最大的恐怕就是克隆人了。但這不屬於科學問題,引發爭議的主要是它所帶來的倫理問題和道德問題。撇開了倫理道德的影響,又有多少人反對利用基因技術、克隆技術復活已絕種的動物呢?

  曾長青博士認為,DNA的發現不僅改變了整個生命科學,而且對包括社會科學在內的其他的科學和學科都有極大的影響。像今天很“熱鬧”的為全球各界人士所關注的克隆人、幹細胞、基因和轉基因等都是在知曉了DNA結構後才有可能産生的,而它們所帶來的一系列有關遺傳學、人類道德標準和生命倫理學的問題或挑戰也成為當代社會科學工作者的熱門話題。曾博士戲稱,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及其所帶來的現代生物技術的革命也給社會科學研究者創造了眾多的“就業”機會 。

  病歷——一張CD盤

  假如你得了感冒,到醫院就診,大夫會給開一些治療感冒的藥物。你必定會按照大夫的要求定時吃藥,企盼著能早日康復。其實大夫給你治感冒開這幾種藥,給別人治感冒基本也是開這幾種藥。同樣一個心臟病患者到醫院就診,大夫給他開的藥與給別的心臟病患者開的藥也沒什麼兩樣,可以説是看病不看人。但實際上人們對藥物的反應是不一樣的,有的藥對某人起作用,但對另一人可能就不起作用。

  曾長青博士認為,隨着現代生物技術的發展,這種治療方法肯定會改變。她向我們展示了這樣一幅藍圖:未來的醫學將是“個體醫學”。一個人得了病,可以根據他的基因特點設計幾種藥物,更有針對性和更少副作用地予以治療;當了解了你有某些能夠引起疾病的基因或是對某一疾病的易感基因後,就可以通過分子遺傳學的手段對你的基因進行更換,或者修正;或是通過治療使它不表達,使它沒有什麼活性。曾博士設想,未來一個人的醫院病歷很簡單,就是一張CD盤,其中含有病人的全部遺傳信息,告訴你有多大的可能性會得心臟病,你對肝炎敏感性有多大,患高血壓的概率是多少,也能清楚你有多大的可能性不得這些疾病。將來還可利用基因“改善”人的健康狀況。比如藏族人、蒙古族人高血壓的發病率較高,但彝族人就不愛得高血壓。假如彝族人到藏族人群中居住,儘管他酒肉不拒,患高血壓的可能仍比藏族人低。可能將來不僅找到了有關高血壓的各個基因,並可對一些不好的位點進行“改造”,那麼藏族人也就不易患高血壓了。

  當然這張CD盤不能做到讓你不得病,它只是告訴你有易患某種病的傾向,使你可以預防或有針對性地治療。可能通過轉基因食品,使人們在填飽肚子的同時,就“嫁接”過來了許多預防或治療疾病的基因。

  DNA、基因、一張CD盤、轉基因食品,我們仿佛看到人類未來生活的美麗的藍圖。肯定當年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者沃森和克裏克是想不到這些的。當然他們也想不到,就憑這一發現,1962年他們成為了諾貝爾獎的獲獎者。

  四條腿的“制藥廠”

  生命科學被稱為21世紀的科學,生物技術被認為是信息技術之後將統領世界經濟的排頭兵。有人説,1953年,沃森和克裏克發現了DNA雙螺旋結構,標誌着生物經濟的開始。基因是決定一個生物物種所有生命現象最基本的因子,因而2000年人類基因組測序的完成和公佈標誌着生物經濟進入成長階段。

  科技部生物中心主任、中國農業大學博士生導師王宏廣教授向記者展望了未來生物經濟的前景:生物技術已經成為許多國家研究開發的重點,成為國際科技競爭、經濟競爭的熱點,生物技術産業已經成為繼信息産業之後的又一個新的經濟生物生長點。現代生物技術革命是新的科技革命的重要內容,生物技術在醫學方面的應用,必將導致現代醫學巨大的變化。生物藥在化學藥、生物藥、天然藥這三大類藥物中的比重會直線上升,在重大疫病包括天花、乙肝以及各種細菌型、病毒型的大型傳染病防治等方面,生物藥都將發揮其他藥物不可替代的作用;幹細胞的研究可能使人體的器官像汽車零件一樣予以更換。現代生物技術在農業方面的應用,必將引發第二次綠色革命。轉基因技術將對人類已經種植數千年動植物品種進行改良,一隻羊或牛不再像以前那樣只是為人類提供肉類和皮革,通過克隆技術、轉基因技術,這只羊或牛就會變成一個制藥廠,生産着基因技術所需要的各種各樣的藥物。生物肥料的使用將部分替代人類已經用了近一個世紀的化學肥料,生物農藥將部分替代化學農藥,不僅能為農民節約大量的資金,而且減少了農産品與環境污染。

  隨着王宏廣主任的描述,記者眼前出現了一幕幕的未來圖畫:在西部乾旱缺水的地區種植着具有抗旱基因的樹種和草,使乾旱貧瘠的半壁江山變成秀美山川;以往令人無可奈何的鹽鹼地通過抗鹽基因的注入變成良田,生産着木材和纖維;城鄉的污水通過發酵等生物技術處理,又能為人所灌溉、利用;經過生物技術處理的固體垃圾,變廢為寶,為我們産生着新的能源……

  我們所展望的只是今天能想到的,同我們所不知道的相比,實為滄海一粟,未知的生命科學前景才是我們人類更大的福祉。(作者:李大慶)

<<上一頁
第2頁
(編輯:戴昕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