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科學人文

從科技與教育的結合認識科普

央視國際 2003年09月23日 16:54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需要即時向公眾特別是青少年傳播哪些科技知識、技能、方法和觀念,這是時代賦予科學家和技術專家的任務。但涉及到採用何種形式向公眾傳播效果最好,則是教育專家的職責。因此,要達到促進公眾科技素質提高的目標,科技界與教育界的合作是非常必要的。對這一點,筆者于去年在加拿大訪問時留下了深刻印象。

  例如,科學家們認為,科技的發展應與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同步,人類在應用科技時要考慮與環境的和諧一致,那麼如何使上述觀念通過科教電影為公眾特別是青少年所理解呢?溫哥華科學館據此與不列顛省哥倫比亞大學進行了合作。哥倫比亞大學的教授們認為,在當今時代,僅僅使公眾特別是青少年被動地接受傳播的非參與性方式——諸如傳統科教等,已越發暴露出其局限性。而那種能體現科技傳播者與受眾之間思維互動的參與性方式則顯得愈加重要。正是在這一教育模式的指導下,他們為溫哥華科學館設計出了“互動電影”。一部體現環保意識的“互動電影”,在放映過程中會提出問題請觀眾加以選擇,同時影片會按照觀眾的不同選擇,分別演繹出不同的發展結果。當大家都選擇“居住面積很大的房子”時,影片就會形象地給出這將導致的資源浪費狀況——佔用過多土地,森林被大量砍伐,等等。反之,又會形象地給出另外的發展結果。溫哥華科學館交流服務部的主任帕蒂女士告訴我,這種科教“互動電影”以其新穎的形式和蘊涵教育性的內容,受到公眾特別是青少年的歡迎和好評。

  筆者認為,就科普的功能而言,應包括教育功能、文化功能、娛樂功能和潛在的經濟功能等。而教育功能應是科普最主要的功能。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要大力發展教育和科學事業”,並明確指出:“教育是發展科學技術和培養人才的基礎”,這就明確賦予了教育在科普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我們通常而言的科普,即科學技術的普及,主要指的是科技知識的傳播,科學精神的弘揚,科學方法、技能的普及和科學思想的啟迪等。實際上,如果從科普的教育功能所要達到的目標——培養公眾的科學文化素質來看,其本質上就是一種教育活動。

  如果從大教育的觀念來看,科普的方式可分為正規教育方式和非正規教育方式。毫無疑問,正規教育是科技知識傳播,科學精神弘揚,科學方法、技能普及和科學思想啟迪的主渠道。但由於正規教育中科技課程的相對滯後,在科技、經濟和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以非正規教育方式進行的科學技術普及,由於目標的廣闊性和靈活性,也日益顯示出其重要性。就廣闊性而言,它體現在可以為所有的公眾特別是青少年提供其所需要的任何科普內容。而其靈活性則保證了可以隨科技的發展隨時調整目標,為每一個體提供具有時效性並呈個性化的科普內容。

  上述既涵蓋正規教育方式又涵蓋非正規教育方式進行的科學技術普及,可稱為廣義的科普。而僅通過非正規教育方式進行的科學技術普及,亦可稱為狹義的科普。各級科協及其他社會機構和團體組織的群眾性科普活動,諸如科學家或技術專家的報告、講座,青少年科技俱樂部和創新競賽等系列活動,社區公眾參與的科普活動以及各級各類培訓等;科技館、科技活動中心、青少年科技活動站和科普畫廊等所展示的科普展覽教育、培訓教育和實驗教育;以及廣播、電視、報刊、圖書等大眾傳媒進行的科普宣傳;都屬於通過非正規教育方式進行的科普。

  通過對科普的再審視,教育在其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已無須置疑。那麼,科普的最終目標又應如何認識呢?對這一點,科技部、中宣部、中國科協和教育部等九部委1999年12月10日共同發佈的《2000-2005年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綱要》中已明確指出:“一個國家或民族要躋身於世界先進民族之林,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不僅要在科學技術發展中擁有優勢,更要下大力氣提高國民的科技素質,增強公眾對現代科學技術的理解、掌握和運用能力,把科學思想、科學理念植根於民族精神,轉化為全社會的創新能力。”即科普的最終目標是實現全社會的創新能力。而這一目標的實現也恰恰需要科技界和教育界的聯手合作。

  因此,各級政府科技、教育主管部門,應從科技與教育結合的角度出發,重新審視科普,重視科普,明確培養公眾特別是青少年的創造能力是科學技術普及的最終目標,並應從這一高度,依靠科技界和教育界的專家隊伍,會同各類社會團體、科技和教育機構、學校、社區和大眾傳媒,共同協作開展工作,鼓勵公眾特別是青少年積極參與科普創新學習活動和實踐活動,營造有利於科技創新的良好社會氛圍。(翟立原)(《科學網》)

(編輯:邵金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