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防偽
央視國際 2003年07月03日 15:20
印刷術是我國古老的發明之一。當它開始應用於各種有價證券的時候,防偽技術就顯得格外重要。防偽技術凝聚著人們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的經驗與智慧,無論現代防偽技術何等先進,但是很大程度上都得益於人類早期的智慧,最早的印刷防偽是在雕版印刷發明以後。如果把時間繼續往前拓展,我們可以看到,作為造假的“魔”似乎比防偽的“道”出現還要早些。
四季的輪迴,節氣的更替都與農耕、收穫密切相關,因此伴隨著印刷術的發明,人們開始印製被稱為歷書的歷日。由於農民需求量的不斷增加,最早的偽造印刷品出現了,有些人開始私自偽造歷日。
私自偽造的歷日漏洞百齣,給農民的生活、耕種帶來很大困擾。官府開始下令禁止偽造,有人開始設想如何在技術上進行防範。這一時期造紙、雕刻、印刷技術都有了很大的進步,這些都在無意中為以後的印刷防偽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只是在當時人們還沒有認識到。直到北宋時期出現了一種特殊的印刷品——“交子”,它是我國最早的紙幣。古人用一種特殊的紙張,蓋上特殊的印,刻上特殊的花紋或做上特殊的記號,這就是中國最早的印刷防偽技術。
讓我們循著古人的思路再回到現在。在一張最新版的人民幣上,我們會看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它存在著幾乎與古人相同的防偽手段。
現在我們使用的新版人民幣紙張採用的是一種特殊的材料,它是由90%以上的棉花加上其他植物纖維製成的。除此之外,還要人為地加入一些防偽技術,比如水印、安全線、隱形文字等,在“中國人民銀行”的字樣下面還有一個無色熒光的金黃色的阿拉伯數字“100”。在特殊燈光照射下,還可以看到一些毫無規律的金屬線,這些也是專家們在造紙時故意留下的記號。這些想法當然不是歷史的巧合,而是古人智慧的延續。由此看來現在很多防偽手段都來自於我們的祖先,只不過在先人的基礎上添加了更多的信息,比如讓印刷工藝變得更加複雜,不斷改良造紙技術,並在印刷使用的油墨中添加各種成分等等。總而言之,在一件印刷品中盡可能多地添加防偽措施,增強印刷品的惟一性,是祖先留給我們在進行印刷防偽時的永恒思路。
20世紀初最先在歐美出現的一種防偽印刷方法,至今仍然是我們防偽時的主要手段。
在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400多年後,德國人約翰 古登堡把印刷術帶到一種新的境界,他不曾料到他為推動整個人類文明進步起了如此巨大的作用,更不曾料到他也為後世帶來無盡的煩惱甚至罪惡與災難。因為從約翰 古登堡以後印刷開始走向機械化,尤其到了工業化時期印刷業更是飛速發展,也使規模性的偽造印刷成為可能,當然首當其衝的就是假貨幣的出現。為了防止造假,人們開始尋找另外一種印刷方法。
首先人們分析了真假貨幣的差異,很快發現是在製版上出了問題。由於以前是手工雕刻製版,雕刻師的刀法、風格別人很難效倣,但隨著技術的進步變成機械製版,效率提高了,製成的版面卻千篇一律,很容易倣造,就在這時候人們想到了很久以前的一位畫家。
1460年,歐洲的一位畫家偶然把他的畫刻在鋼板上,先刻成槽涂上油墨,再把不用的地方用布擦掉,然後加上紙一壓就出來一張非常有特點的圖畫。人們很快發現,使用這種方式印出來的畫面很有立體感,用手模起來會有凹凸不平的感覺,而且這種方法別人很難效倣,所以引用這種方式來製作紙幣,這是印刷術中難度最大的印刷方法。想盡一切辦法增加製作難度,應該是防偽的最有效手段。當這種製版方法與機器結合起來應用於規模性印刷時就成為一種嶄新的印刷技術——凹版印刷。由於凹版印刷本身油墨的濃度比較厚,墨量也比較大,這使印刷品有一種凹凸不平的手感,此外凹印的設備比較昂貴,這些因素都使造假者望而卻步。
凹版印刷首先在歐洲推廣,1908年我國也印成了第一張使用凹版印刷的鈔票。從那時起,我國的紙幣一直都採用凹版印刷的方法,而且由單色凹印轉為多色凹印,同時世界上也流行一種説法,叫做“無凹不成幣”。目前全世界幾乎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所發行的貨幣的主要圖案都採用手工雕刻製版的凹版印刷。不過為了增加偽造者的難度,在製版上還結合了另外一種方法——機械雕刻製版,主要用來雕刻一些幾何圖形。
為什麼要使用機械雕刻呢?不難想象,計算機可以製造出更加複雜的圖案來彌補手工的弱點,設計者可以隨意地增加它的難度,而造假者很難弄清楚這些圖案的構成,當然也就無法準確再現這些圖案。大多數造假者只好採用電子掃描製版,這樣漏洞就出來了,因為用計算機設計的圖案無論放大多少倍始終是實線,而通過電子掃描複製的圖案是經不起放大的,它會變成虛線。
把多項技術取長補短、綜合地應用於一個防偽産品,可以最大限度增加造假者的難度。在所有防偽印刷品中,防偽水平最高的還是紙幣。1999年,我國發行的第五套人民幣,曾經引起了世人廣泛的關注,因為其中有些防偽技術已被公認達到世界一流水平。這套人民幣不包括專家掌握的方法,僅為大眾公開的防偽手段就有18種之多,可以説起到了很好的防偽作用,也達到了我國有史以來印刷防偽的最高水平。當印刷防偽不斷吸取各學科優勢變成一種主動行為的時候,就註定真假之間的較量已從戰火硝煙轉為了不爭之戰。
隨著社會的發展,信息時代的到來,我們又會遇到新的問題。也許有一天印刷防偽將變得不再重要,那時候防偽將更大程度上存在於數碼和網絡領域,數字與網絡技術的發展將會更新人們傳統的防偽觀念,增強産品的技術獨佔性和惟一性,為防偽提供更加便利的條件和廣闊的空間。
印刷防偽所經歷的過程也像任何事物所經歷的過程一樣,是一個由簡單到複雜,再由複雜到簡單的過程,不過科學的終極目標也是這樣,就是讓一切變得更加簡單。
知識點:水印
北宋時期人們在交子上加蓋各式各樣的印章,這一點後人同樣沒有忘記效倣,人們也給以後的紙幣加上了不同的印,但不是印章,而是水印。
早在17世紀,瑞士、德國等國已能製造最早的水印紙。直到20世紀初,真正的水印才在歐洲得以推廣和使用,但有些學者認為水印的發明最初是受到中國人的啟發。在明代,有些人為了自己的印刷品區別於其他紙張,就在印刷品上面壓上一些痕,能看出來有圖形,但是沒有上油墨,後來人們想乾脆在紙上做出圖像。從20世紀的歐洲開始,人們完全可以在造紙的過程中在紙裏做出圖像,只要把設計好的圖文用紙漿形成厚薄不同的密度,再按正常造紙的方法製作,制好以後透光觀察時,就可以顯示出原來設計時的圖文。這些圖文就被稱作水印。比如100元人民幣上的水印,顏色暗的地方紙漿密度比較大,淺的地方密度比較小。
水印既然在造紙的過程中就已經形成,如果在印刷品上看到白色油墨印上的水印,就一定是偽造品。此外,水印紙的生産在各個國家都是嚴格控制,因此倣造水印紙可以説非常困難。由於不容易偽造,水印已不僅僅用於貨幣,還應用於其他防偽印刷品。
對造假者的肆無忌憚,防偽專家們在證書的製作過程中開始借用最尖端的防偽手段,比如清華大學的畢業證上“清華大學”四個字已被製成水印隱藏在證書裏,對造假者來説有很大的難度。
傳統的水印畢竟可以用我們的肉眼看得見,沒人敢保證哪一天不會被造假者所利用,因此有人設想能否發明一種我們肉眼無法看到的水印。如果説以前防偽者與造假者的較量還有些針鋒相對的話,那麼這種防偽技術應該説是防患于未然。它主要是利用人眼對某些頻率不太敏感,在不太敏感的地方加水印,比如把任意一幅圖像轉換成數字信號隱藏在證書裏,並在這幅圖像裏繼續添加只能由我們自己的機算機解讀的數字信號,在特殊儀器的照射下獲取證書裏的信息,再通過計算得出有關真偽的結論。文/萬淑娟(《走近科學》欄目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