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科技人生

中國運載火箭奠基人——王希季

央視國際 2003年06月25日 13:45


  我們已經進入了載人航天的時代,今年,我國有望把宇航員送上太空。那麼我們能夠有今天這樣的成就,不得不讓我們回想起四十年前,我國第一次發射火箭的情景,那個時候,這枚探空火箭只飛行了短短的八公里,但是,就是因為這短短的八公里,卻開創了我國運載火箭的歷史。那麼今天,我要向您介紹的就是這項事業的奠基人——王希季。

  1999年9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在北京召開大會,隆重表彰為我國“兩彈一星”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授予或追授23位科學家“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王希季是其中一位。

  主持人:在這之前,我們只知道錢學森、鄧稼先、錢三強,可以説直到這次看了這個表彰大會我們才知道您的名字,知道您也是非常重要的功勳之一,那麼像您沉默了這麼多年,忽然面對這個萬眾矚目的場面,那當時您的心裏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

  王希季:這個表彰大會,我一直不知道好像有這個會,也不知道我會受到功勳章的獎勵,不知道。直到開會那一天,然後去受勳的時候,給我挂章的時候,我才感覺到這個會那麼隆重,而且這個獎勵那麼高,我一直也不知道,也沒有期望得到這樣的獎勵。

  主持人:您受勳的時候是78歲,而您1958年開始研製我們國家第一枚探空火箭的時候,是37歲,這41年,應該説是彈指一揮間。

  王希季:現在看起來,好像日子過的很快,在我們做工作的時候,還是一步一步一步地往上面去做。

  主持人:那麼現在,就讓我們回到40年前,當您第一次接受這個任務的時候,有沒有思想準備?

  王希季:我是服從組織,説是什麼事情你到那邊就知道了,也沒告訴我去做什麼事情,我到了那邊,我才知道是要從事運載火箭的研製工作。

  主持人:您當時意識到這個工作的重要性嗎?

  王希季:我以前從來沒有接觸過這方面的工作,我當時感覺到這個是國家的需要。

  主持人:當時是1958年嘛,那個時候,我們國家無論是經濟實力,還是國防科技,應該説還都比較落後,條件也不是很好,那麼具體落實到您的工作條件,當時是給了您一個什麼樣的條件?

  王希季:那個條件就是一棟房子,就是淮海路一個大樓。那個時候我去的時候,大概有400多人,但是有的就是人。

  就在這樣的條件下,王希季開始了火箭研製工作。沒有電子計算機,他們就用電動計算機和手搖計算器,有時甚至乾脆就撥算盤珠子。為了算一條彈道,幾個人一算就是兩個多月,計算用的稿紙堆起來比桌子還高。

  主持人:您帶的這個隊伍平均只有二十一二歲,那麼您學的這個專業和火箭研究的工作應該説也不是完全對口,可以説遠遠不夠,又沒有經驗,又沒有條件,完全是白手起家。

  王希季:可以説是白手起家。

  主持人:但是那個時候正是大躍進的時候。

  王希季:那時候精神是很充足的,那麼物質條件是很差的。

  主持人:您説大躍進,不是説有趕超英美嗎?

  王希季:趕超英美我是不贊成的,我也是覺得不可能,畝産若干萬斤,我也表示懷疑,為什麼呢?我是在南匯勞動,那邊的老鄉告訴我,就是到一千斤就出頭了,那個時候一千斤是很高的。

  主持人:您剛才説當時全是靠1958年大躍進,一種精神支撐著,我想知道是什麼精神?

  王希季:這個也不完全是大躍進的精神,我們要自力更生的發射我們國家的衛星,實際上是國家整個戰略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是一個威懾力量的一個組成,所以它直接是跟這個國家利益有關,甚至影響到和平,實際上就是孫子兵法説的“不戰而屈人之兵”,你不敢打我,我就可以爭取和平。而且我們國家是個大國,是個窮國,那麼必須要找一個能夠壓得住的,在這個天平之上要能夠有分量的,我們這些人去了,就是知道這麼一個重要性,知道一個分量,所以就是完全要貢獻,然後把國家所需要的這個事情盡我們的力量能夠做出來。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對於“一窮二白”,在國際上又處於孤立和封鎖的中國來説,只有先擁有了自己的威懾力量,才能爭取到有利的和平環境。在全民大躍進,上下“發高燒”的1958年,受命研製火箭的王希季所面臨的壓力和困難可想而知。沒有火箭方面的專業知識,沒有技術資料,沒有任何國際援助,手下帶領的又是一批缺乏技術背景的年輕人,有時碰到一些連自己都沒接觸過的新東西,王希季常常是頭一天晚上通過啃書本掌握,第二天就給大家上課傳授。但畢竟火箭研製需要的不僅僅是熱情和朝氣,在條件極為有限的情況下,他們第一次設計的運載火箭的發動機,用的竟然是連前蘇聯、美國都未曾用過的液氟、甲醇高能推進劑,因此最初王希季的研製工作不可避免地遇到了挫折。

  主持人:您當時最初設計的T3、T5,應該説都失敗了,特別是T5,據説當時還是比較現代的一枚火箭,怎麼最後就變成一個非常漂亮的展覽品了呢?

  王希季:我們這個失敗實際上也可以説是一個學習的過程,T3、T4按我現在的看法,只能頂多就是研究生的論文水平,頂多就是做到這個事情,所以再往下去就做不下去了。

  主持人:畢竟對你們來説也是一個新的領域。

  王希季:T5是搞出來一個相當漂亮的東西,恐怕現在還在上海,看起來很漂亮的一個。但T5就是試車沒辦法試,沒有軟管,那個時候少奇同志、陳毅元帥他們去看,看到也很高興,做出這麼一個,但是只能做産品。

  主持人:那您剛才説的這種軟管,是一種技術沒有解決,還是我們沒有這樣的産品?

  王希季:沒有。

  主持人:是因為産品沒有,得不到。

  王希季:那麼T5、T3、T4,我們得到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進步,就是説,火箭就是火箭,必須要適合於中國的環境,那個時候,我們還跟其他國家基本上是沒有交往的,完全要靠自力更生,那麼如果社會上的工業産品這些環境,還有資金這些環境不行的話,那你不結合它,這個不行。根據這個情況,我們覺得首先得要能夠飛得上去。

下一頁>>
第1頁
(編輯:栗原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