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不斷的歲月
央視國際 (2005年01月06日 15:42)
您有沒有想過在我們這一生當中,都會有什麼人伴隨着我們從幼年到青年,又從青年成長到中年,再從中年成長到老年,幾乎貫穿過我們整個的生命軌跡。您可能會説起父母、朋友、愛人,不錯,身邊這些對我們至關重要的人肯定會第一時間出現在我們大腦當中,不過,還有一些人是您容易忽略掉的,他們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老一輩人的生活當中,他們的位置幾乎是不可替代的。他們是什麼人呢——理髮師。
解説:早上八點多鐘的王府井大街已經人來人往了,這條步行街上匯集了眾多老字號的商店,街邊一塊紅白蘭顏色組成的醒目招牌下,是四聯美發美容中心,要是在北京住的有年頭的人都知道,這就是大名鼎鼎的老字號理髮店——四聯。吳永亮師傅是現在四聯理髮店裏資格最老的理髮師了,今年已經六十七歲了,吳師傅工作的地方是四聯裏的貴賓室,時間還有富裕,要再過一會才會來第一批顧客。顧客沒來之前,其他員工紛紛拿起梳子、吹風機給自己收拾起頭髮來,這可是店裏的規矩,也是對顧客的尊重,理髮師是給別人理髮的,當然自己的頭髮不能是亂哄哄,讓顧客大早上來了一看,心裏不舒服。
店裏開始慢慢有了顧客,吳師傅也開始忙碌起來,這時來了一位不速之客。
同期:你們是哪個臺的?
我們中央臺的。
吳師傅,特地看您來了。
看我來了。
我是您的老顧客,在底下一提起來,我是北京電視臺的。
北京電視臺的。
今天怎麼了,怎麼那麼巧。
解説:這位老人叫仇保珍,今年六十六歲了,她顯然沒有想到這裡會有攝像機的存在,老人和吳師傅已經打了半個世紀的交道,把他們聯絡在一起的正是這家四聯老店。
同期:31號。
對,您記性真好,31號。
31號,因為他給我理得好,我就記的31號,下回還找31號。
解説:這31號並不是吳師傅,那又是誰呢?仇保珍的出現翻出了四十八年前的一段往事。
1956年,從上海等南方地區來了許多建設者支援北京的發展,這些建設者在生活中對北方的理髮、照相等行業很不適應,當時從髮式造型到服裝樣式,北京和上海之間都存在很大的差異。
採訪:搞建設的這些人呼聲也強烈,説北京方便,為什麼什麼都沒有,理髮也不行,做衣服也不行,和我們的風格不一樣,根據這個要求,市委就反映到中央,總理親自過問這件事情,當時就決定從上海組織理髮、洗染、照相三支隊伍支援北京建設。
解説:照片上中間這個時髦的年輕人就是在上海的吳永亮,那一年,他十九歲,但是從事理髮行業已經四年了。憑着這張1950年簽發的工會就業證明,十五歲的吳永亮從揚州來到上海學習理髮。“從前在鄉下種田,由年底遷移到申,經人介紹學徒理髮為何。”
採訪:從鄉下到上海,直接就去學理髮了,這是定好的,別的不要你,幹不了別的,剛解放,工廠裏根本就不需要人,那就是服務行業,要麼廚子,要麼修腳的,揚州出三把刀,剃頭刀、過去叫剃頭,廚師刀,修腳刀,這三把刀,揚州這三把刀出名,所以我的目標就是學理髮,因為文化水平沒那麼高,只有幹這些行業。
解説:1956年,“華新”、“紫羅蘭”、“雲裳”、“湘銘”四家理髮店從上海遷到了北京,吳永亮和愛人一起跟隨“湘銘”美發廳來到北京,到北京後,他和同事一起留影紀念這次四家美發廳的遷京。但是遷京後,美發廳的名字卻成了問題。
採訪:叫什麼呢,一開始沒叫四聯,就是四家都挂上他們的牌子,這四家美發廳的名稱,什麼雲裳,四個美發廳分別叫的名字,後面咱們這的領導就説四家美發廳要通一一個名稱,不能各叫各的,最後説那就叫四聯,正好是四家聯合,把這個牌子定為四聯。
解説:四聯把南方理髮的細膩、時尚與北方理髮的樸實、端莊相互融合,創造出的髮型美而不艷,秀麗清新,一下子轟動京城,成為當時最具時尚代表的美發廳。
1956年,是吳師傅來到北京的第一年,同時也是仇保珍參加工作的第一年,那一年,十九歲的她被錄用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音組。
採訪:當時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時候,因為要求儀錶要端莊,所以就到王府井去理個發,因為我家在東城住,電臺在西城,這樣路過也是必經之路,所以就到四聯去了,開始也不知道找誰。
解説:理髮分男活和女活,男活就是為男性理髮,女活就是為女性理髮,女活相對於男活來説要複雜一些,吳永亮是專攻女活的,不過那時他在四聯還只是個不顯山不露水的小字輩,當時店裏有許多技藝高超的老師傅,這些優秀的理髮師使四聯擁有了一大批只認四聯這個字號的忠實顧客。
兩年後,也就是1958年,仇保珍被派到門頭溝區廣播站,在那裏她既當編輯,又當記者,還自己播音,工作繁忙,這是仇保珍為農民錄製山歌的情景,但是那時她只能每個月回北京一次。
採訪:我們在郊區的時候,同志之間就可以給剪一剪,但是剪不出樣子來,反正是不長就行了,進城的時候一説是進城了,一個月休息一次進城了,回到北京來就得進理髮館,進理髮館就得到四聯,王府井四聯。
解説:吳師傅現在的顧客幾乎都是他的固定顧客,知道由於年齡的關係,吳師傅現在的工作習慣是只在上午剪髮,下午就回家休息了,而且一般要提前打電話預約,只要約了,吳師傅就會在店裏等候,但大家幾乎都會趕在中午前來到店裏,好讓他下午可以回家休息,可是在吳師傅年輕時,休息幾乎是不可能的。
採訪:也是根本就做不過來,那時候理髮師傅很辛苦,真是一下子做到夜裏一兩點鐘都回不了家,第二天早上起來早早的又要開門,還要接着做,幾乎就是連軸轉,四聯那時候帶過來的南方人的技術深受北京人的歡迎。
解説:任何時候,愛美女性追逐時尚的熱情總是不變的,髮型更是首當其衝的追求目標,當五六十年代電燙在北京流行起來的時候,作為一個年輕女性,仇保珍也毫不例外的被這時尚的流行趨勢所吸引,這種現在看起來怪模怪樣的東西,是當年産生時尚髮型的重要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