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石車對於忽必烈的軍隊來説,曾是他們攻城掠地的法寶,但是為什麼這一次攻打襄陽卻失去了威力了呢?我們看一下,這臺拋石車是我們按照文獻上的記錄仿製的。介紹結構。它發射時底端的人用繩拉産生一個力,另一端的拋射物就會産生一個速度,向高處飛去,當達到一個高點時,在重力的作用下向斜下墜落擊中地面目標。如果要想使它威力巨大,就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個是射程,一個就是準確性。要想射程遠,那麼向下拉的力必須很大,經過我們計算,要想毀壞襄陽的城墻就必須石蛋的重量在60公斤以上,而要飛躍150米寬的護城河,就必須要長達20米的拋石機用兩三百人一齊拉才行。而據史料記載,當時忽必烈的軍隊並沒有這麼大型的拋石車,即使有的話幾百輛拋石車就得上萬人來操縱發射,這對於當時攻打襄陽的蒙古軍隊來説也是不可能的。另外,幾百人一齊操縱,他們之間拉的力量也不能達到平衡協調,當然石蛋拋射的方向和準確性就大為降低。
其實針對蒙古軍隊的拋石車,襄陽守軍也做好了充足的準備。據説他們在城墻架起了皮墊、竹簾用以防禦打過來的石塊,同時他們擁弓箭滾木雷石與蒙古軍隊展開對攻,防止敵軍靠近城墻。
針對襄陽城方堅固、防禦體系完善的特點,忽必烈改用了圍困的戰略。首先建立水軍封鎖漢江,同時在通往襄陽的陸路等個個關口建立了城堡,從而堵住了襄陽的水路進出通道。
經過了近十年的精心準備,忽必烈完成了圍困襄陽的軍事部署。在這十年當中,南宋援軍和守軍都曾經為打破圍困於蒙古軍隊發生過多次戰鬥,最終還是沒有衝破蒙古的重重鐵壁。到1271年,襄陽守軍已經到了外無援軍內無糧草的境地,而此時忽必烈並沒有先攻打襄陽,而是針對樊城防守相對薄弱的特點,制定了先取樊城再攻襄陽的戰略方針。
這個襄陽城這個城防體系,它不僅是襄陽城,它還有其他的一些的這個算的上是子午城,你比如説樊城,它和襄陽隔江相望,它成了一個犄角相互依靠,互相防護的這麼一個體系,遏阻了這水路要道,你不把樊城打開,就沒辦法打襄陽。
公元1272年蒙古軍隊攻打樊城。這次蒙古軍隊仍然用拋石機作開路先鋒。沒想到這一次的拋石車卻是威力無比,它不但可以打穿城墻上防石彈的皮墊竹簾,還飛躍城墻砸塌房屋,一時之間樊城石如雨飛城內立刻死傷無數,頓成廢墟,蒙古軍隊乘機攻入城內,樊城失手。幾百年過去了,戰爭的硝煙已經散去,但是在城內仍然遺留下大量的用石頭做的彈藥。
襄樊市第五中學歷史教師 李志和
這裡有許多蒙古人進攻襄陽的時候,使用了回回炮的炮彈。這個炮彈,我從襄陽舊城改造中,襄城裏面挖出來的,剛挖出來的時候,我也不知道什麼用,以後我查襄陽縣誌,還有一些史書,這才知道,這是蒙古人進攻襄陽的時候,使用叫做拋石機的炮彈,我們最大的炮彈有多大呢,有300多斤,還有200多斤的,100多斤的大小不等。
這是我們的記者從李老師那帶來的石彈。我們可以看這個石彈磨得圓圓的,但是它的表面非常粗糙。因為這個石彈埋在地下才幾百年,不可能是在埋藏的時候風化侵蝕掉的,只能是在開始打磨時就是這個樣子。為什麼呢?就是為了在發射時增加它的摩擦力,使它不容易從拋石機上脫落。這一個是比較小的,我們看到最大的有上百斤重。現在就産生一個問題?當時忽必烈最初攻襄陽的時候造的拋石車並不能拋得那麼遠,為什麼這次攻打樊城威力突然提高了呢?
他們專門派人到了波斯,找到了幾個特別善於製造這種大炮的機匠,一個叫阿老瓦丁,一個叫伊斯馬音,他們跑到中原來帶了這種武器。在到襄陽之前,曾經在他們的國中都試用過這種大炮,效果相當不錯,這時候忽比烈就想到了,最需要用它的地方就是襄陽,就把他們派到這兒來了。
原來忽必烈攻打樊城的拋石車叫回回炮,是從中東的阿拉伯人手中引進的。這種拋石車最初也源自中國唐代,而後阿拉伯人在中國傳統拋石車基礎上進行了改進。他們去掉了拋射幹末端繁多的拽繩,而改為在桿的末端懸垂一個重物。發射時就將拋射桿前段壓下,用扣發裝置鎖住,在皮窩裏裝上石彈後把扣發裝置打開,這時重物下墜,石彈就在離心力的作用下飛射出去。在美國電影《指環王》中這種投石車的威力表現的非常逼真。
回回炮他在當時了不起的原因一個是射程遠,一個威力大,另外一個就是命中率高,三大特點。它的射程應該是500米左右, 他上面有挂鉤,把炮彈固定在某一個位置,上面還有一些瞄準的刻度,就類似於現在設置的標尺,根據這些你的距離設置裏不同的刻度來打出去,方向也比較準一些,距離也比較準一些,這樣幾點構成一線,他就可以比較準的命中目標了。
前面我們説了中國傳統拉繩式拋石車最大的特點就是要用很多人拉拽,這到後來也成為了它的最大缺點。除了射程準確性差以外,操縱的人在拋石車前面,容易受到敵軍的攻擊,而且石擔如果脫落的話很容易砸傷人。另外發射幾次後,操縱的人力量消耗很大就必須再換人發射,人力浪費嚴重,發射效率很低。而回回炮利用重物代替了人力拉繩,就大大節省了人力,使用人拉拽的不利因素被消除掉。而且更重要的是發射效率、命中率、射程、彈丸的重量大為提高。為什麼這麼説呢?我們看回回炮用重物替代人拉後,當發射時把扣發裝置打開,這時重物急劇下墜那麼就會産生一個瞬間的爆發力,這個爆發力就充分地發揮了杠桿作用,使另一端的拋射物更快速的發射出去,那麼它在空中的時間就更長,這樣射程就更遠力量就更大。同時它在前桿設置刻度,我需要拋射多遠距離就把重物放在哪個位置,這樣就極大地增加了回回炮的準確性,從而避免了人力拉拽造成的力量損耗和不協調性,也大大增加了它的機動性和發射效率。據説金在攻打北宋都城汴梁時用了5000多架拉繩式拋石車,才把汴梁拿下來,而忽必烈使用的回回炮在樊城之戰時只用了20多臺,就攻下了堅固的城池。由此可見回回炮的威力。樊城已經拿下,這時忽必烈準備對襄陽進行最後一擊。
樊城拿下後,忽必烈放火將城池焚燬,然後用近十多萬的部隊將方圓不足3平方公里的襄陽城團團圍住,此時的襄陽真稱得上是一座孤城。當時襄陽城的主將李雲煥天天到襄陽城的東南角,向當時南宋都城臨安的方向眺望,希望南宋的軍隊來增源,但是它看到的是已經調轉方向的回回炮。
把樊城打下來了,打下來以後就把這種新式武器,又用來圍攻攻打襄陽,從襄陽城東南角一炮打進了襄陽城裏面的橋瀘上,當時把橋瀘打垮了一角,落地了好幾尺深,這個炮發射的時候的聲音就像晴天霹靂一樣,傳了好幾米,在當時這個武器打進來就幾乎是相當於後來的原子彈。
城裏面很多的將領一見到這麼一個大炮打到襄陽這麼大,就紛紛不打招呼,自己撬城逃跑,城中的民心就渙散了,在這種情況下,蒙古的這個統帥這個的李雲煥親自跑到成下來勸降説你防守襄陽已經五六年了,你也盡了心了,你不為別人着想,你要為城裏的老百姓着想,如果你要不聽我的話的話,我打進襄陽城,你也知道全城的人都殺光,在這時候呢,李雲煥沒有辦法,只好把襄陽城交出去投降了。
一個誓死抵抗10幾年的襄陽城,就在一聲巨響面前繳城投降了。説起來簡直令人不敢相信。雖然襄陽的投降主要原因在於十年圍困和當時南宋王朝的腐敗軟弱,但是我們不可否認,回回炮的出現起到的震懾作用,和在樊城之戰中顯現的巨大威力。直接促成了忽必烈兵不血刃的拿下了襄陽。而從拋石機的發展來看,回回炮是拋石機發展的頂峰階段,它因襄陽一戰聲威大震,後來也被人叫做襄陽炮。在忽必烈以後進行的許多次戰爭中,襄陽炮被大量製造和使用,而後隨着火藥的廣泛應用,歷經千年的拋石車終於被威力更加巨大的火炮所代替,慢慢退出了歷史舞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