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建築的每一道石縫,都滲透著生命的壯烈。
——齊康
(烈火中的鐵窗,伴隨機槍聲。槍聲淡出,音樂起。)
這是一群倒在黎明前的先驅,這是一群為真理而奮鬥的生命。
他們就義的山巒,成了通向勝利的最後一道山崗;他們倒下的身軀,成為共和國的第一層階石。
這座高不過五、六十米的小山崗,卻因他們而獲得了精神高度——這就是南京雨花臺烈士陵園。(推出片名……)
雨 花 魂 祭
雨花臺,位於南京的城南。相傳南朝時,高僧雲光法師在此講經,虔誠所至,感動上蒼,落花如雨,雨花臺因此而得名。
無數在此就義的先烈,用壯烈的生命,將這個美麗的傳説,鑄造成一個英雄的山岡。
1949年12月12日,南京市第一屆人民代表會議作出決議,建設雨花臺烈士陵園。
1950年7月1日,雨花臺鳳臺崗上樹起奠基紀念碑。這是一座城市的精神坐標。
1976年夏,雨花臺烈士陵園擬建大型紀念館,一代建築宗師楊廷寶應邀主持設計。這是楊廷寶主持設計的最後一座建築,遺憾的是他並沒有看到這部宏偉作品的最終落成。1982年楊廷寶病逝後,由他的學生齊康主持完成了整個建築的設計建造。
這是目前國內最長的紀念性建築群。整個建築群沿著一條南北中軸線排列,全長達1000多米。這組宏大的建築群是從哪下筆的呢?
面對這項嚴肅的具有廣泛影響的重大題材,建築師的創作持有十分謹慎的態度。從而在客觀上影響了這部作品的創造性和表現力。然而,對於一部誕生在20世紀80年代初的作品來説,這種遺憾無疑是一種苛刻的要求。
建築師充分利用原有的自然地形,將建築與四週的山岡,圍合成一個富有情感表達的紀念空間。建築和山岡肅穆在一池清泉的四週,表達出懷念與哀悼的氛圍。
紀念碑高高地聳立在臺階之上,臺階成了山勢,而紀念碑則成了峭拔的山峰。
沿著石階走向紀念碑,人們的感覺是在走向崇高的精神境界。踏在這詩句一般的石階上,你的心開始押韻,韻腳是隨臺階不斷上升的崇敬。
海拔60米的鳳臺崗上,聳立著42.3米的紀念碑,隱喻南京4月23號的解放紀念日。
碑前左右橫臥著十座石棺,象徵著十萬就義的英靈。方正粗糲的棱角,象徵著烈士們的錚錚硬骨。
碑上銘刻著鄧小平同志題寫的碑名。這枚凝重的徽標,像不朽的花圈,又像一隻凝視的眼睛,它寓意著怎樣的深刻含義呢?
紀念碑的高聳與對面紀念館的端坐,將這條長長的軸線譜寫成一首莊嚴的史詩。那麼,這首詩的序曲在哪呢?
這是中國目前最大的花崗石群雕,由179塊花崗石拼裝而成。群雕上實下虛,著重刻畫了烈士們堅貞不屈的表情。
凝視著這些剛毅的生命,豁然感到,莊嚴,是那樣的美麗,凝重,是那樣的動人。
建築師將英烈們沒有唱完的《國際歌》,銘刻在這條軸線的照壁上,與《國歌》碑分立於紀念池南北兩端。《國歌》碑的兩端,是兩個構圖完美的方框,與石墻互為虛實。
建築師借此表達出,無數優秀的中華兒女,為了民族的獨立和人類的理想,在這裡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用鮮血譜寫了一曲曲悲壯的英雄樂章。
兩座石碑之間是矩形的水池,水池邊肅立著哀悼的男女塑像。
通向紀念館的甬道,既是一條路,又是一座橋。
這是坐落在雨花台南端任家山上的紀念館,與北高峰的紀念碑遙相對應。建築平面呈“凹” 字形,是一座具有民族風格的現代建築。
屋頂,運用簡化了的中國傳統古建築的檐、脊及鬥拱,使輪廓簡潔而莊重,富有紀念性的美感。
整個建築群以渾然一體的白色,安臥在常青的綠樹環抱之中。雨花臺建築的色彩造型,為什麼選擇了白色呢?
這座尖頂方形的忠魂亭,是由南京市30萬名共産黨員捐資建造的,江澤民同志為此特別題寫了亭名。
如果説這條長長的建築軸線,是一首莊嚴的史詩,那忠魂亭就為這首長詩打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
雨花臺烈士陵園的設計與建造,長達38年之久,前後徵集的設計方案多達500余個。設計方案之多,歷經時間之長,參與人數之廣,可謂是全國之最。
這些殷紅剔透的雨花石,凝聚了大自然的日精月華。在這片出産雨花石的山巒上,聳立起的這座大型紀念性建築群,則是建築師與無數建設者們嘔心瀝血的結晶。
紀念碑在開放中張揚精神,以藍天作襯;忠魂亭,在環合中收聚靈魂,以綠樹作屏。當有長風撲面而來,你便感覺到那是先烈們的浩然之氣。
這是一座紀念館,裏面陳列著一段崢嶸的歲月;這是一所學校,許多人在此感悟到了人生真諦。
建築師用充滿力度的建築語言,使人感受到精神是一種質感,理想是一種形狀。
從紀念館的展廳向上仰看,建築師獨具匠心地設計了一個方正的天窗,直通無窮的天宇。使英烈們不朽的精神,與日同輝,與天共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