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建築
央視國際 2004年10月12日 10:52
【夫子廟。文廟】
這座文廟,是夫子廟的中心,夫子廟因它而得名。
在儒家文化為主流的中國社會中,到處都有祭孔的文廟。在遠離孔子故土七百多公里的南京,為什麼會出現如此壯闊的夫子廟建築群呢?
魯國的馬車已經遠去,卻在此留下深深的文化車轍。
【天下文樞牌坊】
這是清朝偶像派人物曾國藩,為夫子廟做出的定位性概括,南京的夫子廟,為何有如此至尊的地位?為何能擔當得起這樣的大話呢?
(推出片名——)
天 下 文 樞
南京夫子廟
1985
潘谷西 葉菊華 王文卿 丁沃沃等
夫子廟,是南京城市歷史文化的重要標誌。整個建築群由孔廟、學宮、貢院三部分組成,構成了當年江南的文教中心。
公元337年,東晉丞相王導建議“治國以培育人才為重”,立太學于秦淮河的北岸,這是夫子廟最早的建築。
公元1034年,宋仁宗將東晉學宮擴建為孔廟。孔廟,是供奉祭祀中國古代聖哲的地方。內供孔子及顏回、曾參、孟軻、孔汲四哲牌位,孔門七十二賢人供奉左右。儒學師生在此祭奉著他們的精神領袖。
孔廟的主體建築是大成殿(高16.2米、寬27.3米、深20. 9 米),七楹重檐,四坡五脊,主脊上的雙龍戲珠立雕為國內首創。殿前的丹墀正中,樹立著一位文化巨人,這是國內最高的孔子銅像(高 4.18米)。
靜靜地佇立在大成殿的院內,仿佛能聽到《論語》的誦讀聲。光線也仿佛有了先哲的思想光芒。
【夫子廟花鳥市場。江南貢院】
誰能想到,與這片嘈雜擁擠的商鋪一墻之隔的竟是另一個天地。
夫子廟的鼎鼎大名,不是因為有巍然壯觀的孔廟,也不僅僅是因為有天下第一的學宮,而是因為有一座中國最大的科舉考場——江南貢院。
江南貢院,始建於1168年南宋乾道四年。這裡原有供考試用的“號舍”20644間,相當於三個北京的故宮大,規模為當時全國23個行省貢院之首。
這座三層木結構的明遠樓,是貢院的中心建築,是用於監視考場和發佈命令的地方。當年,民族英雄林則徐在出任兩廣總督之前,在此做過主考官。
一排排密密麻麻的號舍,是決定讀書人命運的生死場。為了能金榜高懸,多少人從意氣風發的青年一直考到白髮蒼蒼的垂暮之年。
從這些窄窄的巷道裏, 走出過無數的俊傑才賢——
清代洋務運動代表李鴻章和他的老師清朝名臣曾國藩,民族英雄文天祥和大書法家顏真卿,及中國共産黨第一任總書記陳獨秀等,都在這裡考取過功名。
明代風流才子唐伯虎在此高中解元;“揚州八怪”鄭板橋也在此考取舉人;《儒林外史》的作者吳敬梓和《西遊記》作者吳承恩,屢次落第,閱盡了炎涼世態,洞察了官場的營蠅茍狗,創作出驚世駭俗的不朽之作。
清末最後一個狀元張騫,也是在江南貢院金榜題名,從此踏上實業救國之路。
中國的科舉制度,起始於隋代初年。科舉制度是中國在世界上率先採用的一種選拔人才的考試方法,體現了公平、公開、公正的原則。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選拔出了10萬多名的“進士”和百萬多名的“舉人”。江南貢院僅在清代,就誕生了58名狀元,佔整個清代狀元總數半數以上。
隨著封建社會的沒落,科舉也走到了盡頭。清代初期,中國的科舉制傳到了西方,形成了現在的西方文官考試製度,被稱為對世界人類進程有巨大影響的中國第五大發明。
科舉帶動了商業的繁華。每逢開考,幾萬名考生雲集於此,於是書肆、茶館、酒樓、客棧、青樓應運而生。
這張《南都繁會圖》(保存在南京博物院),描繪了明代南京夫子廟的壯美和繁華。然而,這一切只能是一種回憶,保存在這座博物館裏。夫子廟這筆豐厚的文化遺産,永遠遺失了。
【日軍轟炸南京資料】
1937年的冬天,侵華日軍的炸彈把夫子廟化成一片廢墟,千年帝都的夫子廟成為南京永遠的記憶。
潘谷西(東南大學建築系教授 建築歷史、理論及園林研究所所長):1947年,我來南京上學的時候,看到這個地方都是地攤,廟已經沒有了,裏面就是一排一排擺的地攤,臨時搭一些棚子,是這樣的東西。後來大概是解放以後,蓋了一些簡單的商業性的建築物。一直到了70年代後期吧,就開始正式考慮把夫子廟按照一個文化項目來把它恢復起來。
那麼,該如何恢復那段失去的記憶呢?
潘谷西:我帶了兩個研究生做方案,方案嘛,這裡頭就説怎麼做了,因為這是一個夫子廟,夫子廟我剛才講過了,它有它的本來的內涵,本來的形式。
丁沃沃(教授 副所長 博士 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古建築恢復可能分兩種,一種是象徵性的,還有一種是象夫子廟東西市場這樣的,帶有普遍意義的,就是風貌性的。恢復古建築究竟是什麼元素,它空間有什麼特質,究竟是符號的,還是本質的?
夫子廟的成功修復,體現了建築師對恢復城市記憶,所做出的深度的文化思考。
“青磚小瓦馬頭墻,回廊挂落花格窗”,明清江南街市的風貌和古廳河房的景觀,如新裱的畫幅,挂落在秦淮河的兩岸。暈染著煙雨江南的韻律,也契合了夫子廟儒學與商業親密無間的文化性格。
漫步在這片粉墻黛瓦下,重溫往日的繁華,不禁令人懷舊思古。
遙想當年,“六朝金粉”的十里秦淮,門卷珠簾,河泊畫舫,歌樂悠揚。兩岸的建築雕梁畫棟,綺(qi)窗絲障,到處都是玉軟香溫的旖旎風光。
有才子,自然就有佳人。讀書人住在秦淮河邊,天長日久,便生出了一些風花雪月的故事。
【李香君故居。來燕橋】
當年,明末中原才子侯方域,正是穿過這條古巷,在繡樓倚欄輕笑的煙塵歌伎中,遇見了16歲的李香君。孔夫子的後人孔尚任演繹了兩人的悲歡離合,《桃花扇》的故事從此傳唱。
溫柔繾綣(qian quan)的秦淮河,“槳聲燈影連十里,歌女花船戲濁波”。吱呀的搖櫓聲,把秦淮河燈紅酒綠的倒影撥散揉碎,像秦淮八艷的殘粧。
杜牧因此而發出了“商女不知亡國恨”的感嘆,平添了“隔岸猶唱後庭花”的惆悵。
【烏衣巷。王謝古居】
這是東晉名相王謝的故居。1600多年前,衣袂如飛的烏衣子弟早已水流雲散。悠悠古巷,還依舊回蕩著劉禹錫的詩文古韻: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丁沃沃:街道是讓人們體驗的,古街道還在這個地方,一看到它過去的肌理,那麼這個城市一下就變的有厚度,歷史就在這個厚度中間顯現出來。
古巷,是夫子廟的經脈。儘管媚香樓的主人,換成了經營維揚美食的老闆,修復後的烏衣巷中只剩下販字畫和賣紫砂的商販。但是,夫子廟的文脈和氣韻沒有變。
潘谷西:從建築這個角度來看,這些東西也是一般的建築材料建成的,磚頭、石頭、瓦這些東西,那麼它為什麼在南京人的心目當中這麼重要,就是我剛才講的,是歷史上積澱下來的。
這排被歲月磨平的石欄,是這片倣古建築群中僅存的明朝原物,六百多年來,被無數文人騷客拍遍,它見證了夫子廟的繁華衰毀,如今,成為重建的坐標。
佈局和氣韻,是中國古典建築境界高下的標尺,方寸之間,氣韻流轉。(篆刻治印,飛刀走石。逆光拍。)
【夫子廟中軸線。照壁。泮池】
依照傳統的佈局,在河的南北兩岸,構成一條中軸線。南岸這道始建於1575年明萬曆三年的紅墻,全長110米,是中國最長的照壁。照壁前形如月牙的泮池,在全國孔廟中獨一無二,範圍之大乃全國之最。當年,無數赴考的莘莘學子,就是從這裡登陸,從此踏上求取功名的仕途。
這是大成殿後思樂亭的一幅楹聯:“一帶秦淮河洗盡前朝污泥濁水;千年夫子廟輝兼歷代古貌新姿。”
這不真是夫子廟這片新古典主義建築,所表達出的文化理念:市井之聲掩不住六朝文脈,夫子廟是活著的。
撰稿 唐 人 汪小星
2004.7.20定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