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陶》編導手記
央視國際 2004年08月31日 10:04
|
|
|
編導:許威 |
我不是一個古玩收藏愛好者。開始做這個節目的時候,和同組的幾位編導一樣,首先是查閱大量的有關資料,然後是請教相關的專家。幾天下來之後,雖然是對中國的古陶器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仍然是找不着感覺,不知應該從何下手。
有一天,主編柯老師對我們説,你們應該抽出一定的時間到北京的幾個古玩市場去轉一轉,感受一下古玩交易的氣氛。潘家園古玩交易市場是北京比較大的一座古玩市場,特別是到了星期六、星期天的時候,這裡就成了古玩收藏愛好者的樂園。
在此之前,通過對多位古玩行家的訪談,感覺最深的是古玩這一行的水實在是太深了,深的讓人望而卻步不敢涉足。在古玩行內,有“撿漏”和“打眼”之説。買到真東西叫“撿漏”,買到假東西叫“打眼”。“撿漏”的人自然是歡喜鼓舞,“打眼”的人卻並不高呼打假。這又是為什麼呢?
在北京的潘家園古玩交易市場,我混跡於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中,目睹着這裡琳瑯滿目的各種古玩,似乎置身於一座若大的寶藏庫中,心理有一種莫名的衝動。身邊來回攢動的人們,有的拿着放大鏡,在一堆堆的古玩中挑來選去,充滿希望地淘寶。在一個買古陶器的攤位前,看到買賣雙方交易成功時,同來的行家悄悄地告訴我説,這東西是假的,是新倣的贗品。我聽後吃了一驚,我的吃驚不僅僅是因為購買者的上當,更重要的是賣假貨人的從容,居然敢於在光天化而之下,堂而皇之的交易,而又沒有人來過問。
行家笑着告訴我説,在中國的古玩市場,歷來就有古玩不打假的習慣。正是有了這樣的一種習慣,古玩交易市場才有那麼多高深莫測的玄機,“撿漏”和“打眼”的故事每天都在古玩交易市場中發生和流傳着。
在正式拍攝前的幾天訪談中,聽到了許許多多關於鑒定古陶器“走眼”的故事。特別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期,轟動全國的“北魏陶俑事件”給我很大的震動。想到在潘家園目睹的一幕幕情景,我對這個節目的結構有了一個清晰的思路。我要把這個故事介紹給廣大的觀眾朋友,同時把有關古陶器鑒定的知識穿插在故事當中,讓大家在聽故事的同時學到一定的古陶器鑒定的技術。其實,在眾多的鑒定古陶器“打眼”的故事中,之所以選定“北魏陶俑事件”,並不是有意去揭文物專家的短,只是想告訴廣大的觀眾朋友,文物鑒定專家尚且都有“看走了眼”的時候,更何況於一般的古陶器的收藏愛好者呢。
在拍攝的初期,有一種顧慮一直困擾着我,儘管“北魏陶俑事件”過去了十年之久,但對於今天的文物鑒定專家來説,仍然是一個非常敏感的話題。要想把這個故事講得生動而又真實,這個問題是回避不了的。當與鑒定專家面對面地坐在攝像機前進行採訪時,我一直在小心翼翼地“套問”這個話題,生怕造成專家們的尷尬,從而影響節目的正常採訪和拍攝。然而令我意想不到的是,面對這個問題,專家們並沒有顯露出尷尬和不快,非常從容地把發生在十年前的“北魏陶俑事件”講了出來。特別讓我們感動的是,原文物局局長呂濟民老先生,把一些鮮為人知的細節都講了出來。他們這種敢於面對“眼學”鑒定的弊端的胸懷令我們折服。
在節目的拍攝過程中,遇到了許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攝製組決定去採訪拍攝製造北魏假陶俑的高水旺時,首先想到的是採用隱性拍攝的方式。想到這位引起轟動全國“北魏陶俑事件”的作假人物一定是一位極其狡詐的人,肯定不會接受我們的正面採訪,説不定還會有什麼不愉快的事情發生,這些我們都作好了充分的思想準備。當我們在古陶瓷鑒定專家毛曉滬先生的帶領下,來到河南省洛陽市的南石山村見到高水旺時,讓我們感到非常意外。他不但非常友好地面對我們,還帶領大家參觀了他的古陶俑仿製車間。這個時候我們才知道,高水旺不僅是一位古陶俑的仿製高手,同時,他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家”的稱號,特別是他仿製的古代唐三彩幾乎到了以假亂真的地步。他的仿製是合法的。通過採訪我們又明白,在“北魏陶俑事件”中,高水旺是一位無辜者,真正的“北魏陶俑事件”的作俑者另有其人。
至於節目的後半部分所講到的有關用現代儀器鑒定贗品唐三彩的故事,在節目的策劃階段並沒有設計到,採訪過程當中,我們發現了這個故事。坦白講,這個故事的本身並不是太精彩,但是,在講到這個故事的時候,北京中陶古藝術品鑒定技術開發中心的張崇檀主任所説的,“擁有客觀、公平、公正的心態,比掌握一种先進的科學鑒定手段還要重要。”這句話深深地打動了我們。
總之,《淘陶》節目在一系列的“意想不到”的情況下,“順利”地完成了。當節目呈現在廣大的觀眾面前時,無論大家是否為節目中的故事所喝彩,希望大家能夠掌握一定的古陶器的鑒定技術,在高深莫測的古玩交易市場中“淘”到真正的寶貝,更希望廣大的觀眾朋友能夠感受到節目中一些人物的人格魅力,否則,那就是我們的失敗。(編導:許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