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精彩回顧

中華古韻——陶塤

央視國際 2004年03月29日 15:36


  華夏古韻,源遠流長。伴隨着古老先民的繁衍生息,這片東方沃土孕育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樂器。編鐘——距今已經有2400多年的歷史;琴、瑟——早在《詩經》中就曾提到過。不過,最古老的樂器當屬吹奏樂器,而塤,就是其中的一員。


  塤是中國特有的閉口吹奏樂器,形狀多種多樣,大部分為平底、卵形。塤的材料以陶土為主,有時也能見到石制、骨制的。考古研究表明,早在6000到7000年前,塤就已經廣泛存在於河姆渡文化及半坡文化等史前文化之中了。

  塤的發明來源眾説紛紜,我們能見到的最古老的塤出土於浙江余姚縣河姆渡,造型十分簡單,只有一個吹孔。那麼,它是怎麼過渡到今天可以演奏樂曲,擁有20多個音的樂器的呢?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要受生産力的制約,樂器的産生與發展也不例外。塤是原始先民們在長期生産勞動實踐中逐步創造出來的。它最早的雛形是狩獵用的石頭,也就是古書記載中的“石流星”。由於石頭上有自然形成的空腔或洞,當先民們用這樣的石頭擲向獵物時,空氣流穿過石上的空腔,形成了哨音,這種哨音啟發了古代先民,他們便吹奏帶空腔或洞的石頭模倣動物發出的聲音,使它成為一種誘捕獵物的工具。後來,當古人“擊甕叩缶”之時,它便具備了樂器的功能,塤才正式宣告誕生。

  塤的歷史雖然久遠,但它的發展演變卻非常緩慢。從一孔到六孔經歷了約三千年的時間,跨越新石器時代,直到殷商,它的造型才穩定下來,發音孔增多到五個,發音能力增強,表現力大大提高,已能演奏八度內的各個半音。後來,塤作為樂器進入宮廷樂隊,根據古代音樂的雅樂、頌樂之分,被劃分為雅塤、頌塤。漢代時,陶塤的形狀再度發生變化,逐漸定形為下平上尖的卵形,並且出現了表現力更加豐富的七孔塤。

  這塤是我們中國古老的樂器之一,它分好多形狀,大體上有——像這種就是橢圓形的,還有子母形的,還有鴨梨形的——有好多種,大體上類分兩種,這一種在古代叫雅塤,這個叫頌塤。我手中這一種它發出的聲音偏低,屬於低音的;那麼我這個小的呢,它發出的聲音高,也就是屬於高音樂器的。


  塤的音色幽深、悲淒、哀婉、綿綿不絕,具有一種獨特的音樂品質。古人在長期的藝術感受與比較中,賦予了塤與塤的演奏一種神聖、典雅、神秘、高貴的精神氣質。《樂書》中説:“塤之為器,立秋之音也。平底六孔,水之數也……”。古人將塤的聲音形容為立秋之音,聞聽塤樂,仿佛能夠打通人與自然溝通的大門,似乎人們可以從心靈中伸出一雙手,去撫摸秋天——秋天是金色的,是冷靜的,是令人深思的。滿地的落葉,總使人平添幾分愁緒。轉眼間,時光流逝,更有一種積累在歷史之中,怎樣也揮之不去的悲淒和感傷。這就是塤的聲音,這就是立秋之音。


  早在戰國之初,塤就廣泛應用於宮廷的祭祀活動中。我國古代把樂器分為:金、石、土、木、革、絲、竹、匏八音,塤的音色柔美敦厚,神秘綿長,在整個樂隊中起到填充中音、和諧高低音的作用,是“土”字部樂器中的代表。幾千年來,塤一直都為九五至尊的皇族所獨享。由於塤的音孔少、音域窄,不能轉調,音量小等原因,除了古代禮儀演出的宮廷慶典、祠宗廟、敬天地鬼神等演出,塤更多的是出現在宮廷房樂中,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説的室內樂。因此,到了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塤樂在公演中幾絕於耳。直到解放後,諸多專家對古塤進行了大膽的改進,研製出了九孔陶塤。九孔陶塤以古制六孔塤為基礎,擴展其肩部和內胎,以增大音量,音孔增至八個:前六後二,加上吹孔、共為九孔。為便於運指演奏,其音孔按相似於笛子的音孔順序排列。九孔陶塤擴展了塤的音域,增大了塤的音量,可以任意轉調,由此,使這一沉睡了多年的古老樂器重新回到樂壇上。 


  那麼,這古老的塤是怎樣製作出來的呢?


  這個塤有三種製作方法:第一種製造方法是手捏法;第二種叫輪制法,也就是拉坯;還有一種叫灌漿術。這個塤用拉坯的方法,就是輪制法做。它這個內壁比較光滑,發音比較靈敏。這個音孔的大小是決定音高的因素,與它的位置沒有任何的關係。這就算是製作完成了,等到晾幹之後就可以演奏了,也可以把它晾幹之後進行燒制,可以做成黑陶的,也可以做成這樣普通的陶。

  塤,是人類樂器的始祖。撫今追昔,它獨特的文化神韻和悠悠風采,令人回味無窮。如今,陶塤已在今日中國民族樂隊中普遍使用,更有不少著名的音樂家專門為塤譜寫了樂譜。讓這古老的塤在日新月異的今天仍閃耀着熠熠的光彩。

  塤,還在講述它未來的故事……

(編輯:戴昕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