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 | 搜視 | 電影 | 電視劇 | 直播 | 點播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房産 | 家居 | 論壇 | 訪談 | 博客 | 星播客 | 網尚文摘
>> 記者手記

嘉禾雜記

央視國際 2004年06月02日 16:35

  閻興宇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誰影響嘉禾發展一陣子,我就影響他一輩子”,相信兩期節目播出後,這句話已經成為我們印象深刻的新語匯——又是嘉禾。

  即使你有一張中國地圖,你也很難在短時間內找到嘉禾縣;如果沒有一些轟動的事情發生,這樣一個縣城人口僅僅3萬的湘南小縣更是很難走入公眾視野。但嘉禾很不幸,四年之內發生的兩件不光彩的事讓它聲名大振。

  2000年發生在嘉禾的高考舞弊事件,讓它首次為人所知。我無法確切的知道高考舞弊事件對當地的影響,但從種種渠道得到的一個讓你苦笑的信息是:當地領導幹部常常把高考舞弊案用作逃避監督和批評的法寶,“不要再報了吧,高考舞弊的事已經讓我們抬不起頭,再報的話,我們還怎麼招商引資,怎麼發展,政府的工作還怎麼做?”心理學上的一種理論認為,一個兒童時代受到過傷害的人可能終身會有挫敗感,自卑情節會伴隨他一生。但對照嘉禾縣領導的所作所為,這樣的理論解釋不足以讓人信服,首先我們很難從他們利用高考舞弊一事的態度中感覺到“自卑”的成份;其次他時隔不久自己又製造了類似的“傷害”——因為“株連拆遷”一事又被暴光。對此,我們能做出的一個解釋就是人家根本就沒有在幾年前的事件中感受到了傷害。

  “誰影響嘉禾發展一陣子,我就影響他一輩子”,現在的問題是在高考舞弊和株連拆遷兩件事中,恰恰是有權提口號和發命令的人破壞了嘉禾的名聲,影響了嘉禾的發展。如果反其道而用之,嘉禾那些領導幹部是不是該被影響一輩子?不管怎麼樣,我們期待事件解決的速度、力度和程度,能夠超過我們節目中的內容,否則,嘉禾老百姓太虧了,換句話説,在高考舞弊和株連拆遷兩件事中,最終的受害者可能僅僅是嘉禾的老百姓!

  有得有失

  嘉禾拆遷調查這兩期節目,從節目操作上講有這麼幾個 體會:快速反應依舊是做調查類報道、尤其是批評性質的調查報道的一個基本要求,而且很大程度上會決定一期節目的生死。從5月8日上午得到嘉禾株連拆遷的消息到中午找到線人再到趕赴嘉禾 ,我們僅僅用了不到20 個小時,搶在了很多媒體和臺裏其他欄目之前。從我們到達嘉禾到播出節目之間,我們用了兩天時間,兩天時間要製作兩期節目而且是兩個內容差別很大的調查節目,尤其考慮到當地政府給採訪設置了種種障礙,工作量非常大,時間非常緊。在製作階段,由於湖南郴州有關方面禁止我們傳輸素材,我們冒雨連夜驅車4個小時趕到臨近的廣東韶關傳輸,北京這邊最後一盤素材接受到的時間已經是淩晨將近3點,最後節目還是在12日早上7:15準時播出。據説,湖南來京説情的人是在12日上午8點多抵京,就是早這麼一點時間,我們的節目不僅順利播出,而且也取得了控制事態的主動權。

  第二個體會是在紛繁複雜的線索中 提煉主要的調查目標。就兩期節目而言,第二期幾乎來源於前方記者抵達後發現的新線索 。記者出發前的策劃會,原定做的第一期節目是非法拆遷,第二期器是株連九族,但在記者抵達嘉禾調查了一天后 ,發現原來議定的第一期節目,由於頭緒太多根本無法深入。 前方反饋的信息及時得到了很好的處理,株連成為第一期節目的主題,而他們發現的諸如招標、土地轉讓等方面的疑點卻成為更有力量的第二期節目的切入點。

  第三個體會相對具體:學會利用政府文件。如果某個機構的做法令人懷疑,那一般而言它為此出臺的文件存在著先天缺陷:法律相衝突或者自相矛盾。在嘉禾這兩期節目中,記者抵達嘉禾後,對同一問題,從群眾和從政府那裏得到的解釋完全相反,尤其開始時,政府有關部門對問題的解釋聽來還似很有道理。在這種情況下,前方記者拍到了每個相關文件,後方由於有拆遷戶提供的文件複印件也能夠仔細分析,最後在法律專家的指導下逐漸發現了文件中存在的問題。而最後節目讓人信服和印象深刻的一點就是我們完全按照文件中的疑點將對方逐個擊破。

  如果説這兩期節目的教訓,最突出的還是時間上,由於湖南有關方面的説情,正常的重播被取消,計劃做的《焦點訪談》也只好停下。如果趕早一天,在12日晚上能播出《訪談》,事情可能會更加主動。

  事件進展

  兩期調查嘉禾拆遷的節目播出後 ,無論在嘉禾當地還是在媒體中間,反應都相當強烈,甚至節目的重播為何被取消,也成為媒體討論的熱點。從目前掌握的信息看,嘉禾當地有關領導仍然不肯心服口服的承認問題。對此,我們善意地希望他們只是存在認識上的問題,而不是背後有什麼不可告人的原因,正如我們首期節目中的嘉賓——北京大學張國慶教授的懷疑一樣:他無法理解嘉禾縣政府為何對這樣一個項目採取了超常規的做法。我們也不理解,但我們需要能夠改變我們看法和態度的事實。

  2004年5月

(編輯:閆冬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