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飛天中國(10月11日)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0月12日 16:20 來源:CCTV.com

  有人説當初年輕的共和國是在一片廢墟上迅速崛起的,靠的是兩根支柱:一個是大慶油田;另一個就是“兩彈一星”。

  新中國的航天史始於1956年,那年3月,國務院制定了《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七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草案)》,其中明確提出要在12年內使中國噴氣和火箭技術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這標誌着新中國開始謀劃發展獨立的航天事業。

  1956年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航空工業委員會成立了,它負責統一領導中國的航空和火箭事業,聶榮臻任副主任,黃克誠、趙爾陸任副主任,這是中國航天事業最早的領導機構。

  同年10月8日,中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處理,這是一段艱難而又輝煌的歷史。

  1957年12月26日,是毛澤東64歲的生日。蘇聯方面獻上了一份特殊的禮物,一輛從莫斯科出發的專列抵達北京,車上除了102名蘇聯火箭技術人員以外,還有一份厚禮——兩發P1近程地地導彈。

  第二年夏天,北京的一個夜晚,午夜10分。一些主要道路被封閉,進入夢鄉的北京市民都不知道,一台經過偽裝的大型拖車正運載着一枚龐大的導彈經過北京城區,這就是五院那枚已經經過分解測繪後重新組裝起來的P1導彈,它被送往了航空系統的高等學府——北京航空學院的展覽大廳安家落戶,共産黨年輕的航天人員開始了他們神秘而艱難的探索歷程。

  但是中國航天事業剛剛起步不久就面臨着極大的困難,一方面是中、蘇關係破裂,蘇聯撤走了援助中國航天事業的全部專家,而導彈的主要技術資料和圖紙也被蘇聯專家們全都帶走了;另一方面,突如其來的三年自然災害使當時中國的經濟狀況極具惡化,許多中國人都陷入了半飢餓的狀態,而很多航天工作者當時一個月只有十斤的糧食配給,航天人餓得浮腫了。面對這重重的困難,新中國的航天事業得到了共和國領導者們堅決的支持,毛澤東明確指示要下定決心搞尖端技術,不能放鬆,更不能下馬。鄧小平表示國家面臨困難其他工程項目可以適當下馬,但國防尖端武器的研製和實驗絕不能下馬,就是砸鍋賣鐵也要堅持搞下去。面對領導人的囑託和共和國的期望,這群幾乎每天都不能吃飽飯的文弱書生毅然勇托重擔,以加倍的努力和熱情投入到了研究工作中,可以説中國的導彈就是這樣被逼出來的。

  1960年9月10日,中國第一次用自己生産的國産燃料成功的發射了一枚蘇制導彈,而這時距蘇聯撤走專家只有17天。

  緊接着當年11月5日,中國自行仿製的第一枚導彈發射成功,這枚代號為“1059”的導彈後來被稱為“東風一號”。在中國的地平線上第一次飛起了自己製造的導彈,中國航天人所有的心血和艱辛在這一刻得到了豐厚的補償。

  1962年3月21日,在中國大西北料峭的春寒中“東風二號”靜靜的矗立在發射架上,這是一枚中近程導彈,相對於“東風一號”來説,它是中國航天真正獨立自主的成果,然而“東方二號”火箭的發射卻成為了一次讓所有中國航天員痛苦的記憶。上午9點5分30秒“東方二號”點火升空,然而僅僅10幾秒鐘之後火箭在空中突然橫了過來,沒過一會兒就掉在了離發射臺大概不到100米的地方,炸一個很深的大坑,所有中國航天員的期望在此刻都化為了碎片,很多人泣不成聲。“東風二號”發射失敗的原因很快就查了出來,除了局部設計上的不合理之外,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缺乏一套科學合理的航天工程控制系統。

  1962年5月,國防部五院火箭總體設計部成立,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型號總設計師和以後的兩條指揮線制度,任命了各級型號主設計師,分系統主任設計師,設備主管設計師,並且建立了以錢學森為主任的科學技術委員會,1962年制定的各項制度和逐漸形成的系統管理方法在此後的40多年時間裏一直被沿用,它構成了中國各種火箭導彈航天器設計製造的技術指揮體系的基礎。

  1964年6月29日,就在“東風二號”發射失敗兩年之後,中國自行設計的中近程導彈再次發射,終於獲得了成功。

  隨着各種應用衛星的研製和衛星應用技術的開發,中國在衛星遙感、衛星通信、衛星導航定位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在中國研製和發射的衛星中,遙感衛星和通信衛星約佔71%,這些衛星以廣泛的應用於經濟、科技、文化和國防建設等各個領域,並且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中國自行研製的“東方紅一號”人造地球衛星飛向太空,它是中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自此中國成為了世界上第五個發射衛星的國家。15分鐘之後《東方紅樂曲》首次響徹太空,電臺開始向全國轉播從東方紅一號轉送回的《東方紅樂曲》,這首所有中國人再熟悉不過的曲子此刻在耳畔響起卻格外的動聽。

  1980年5月18日上午9時,中國西北部巴丹吉林沙漠中一枚導彈靜靜的矗立在發射架上,30分鐘之後它跨越赤道經過8千公里的飛行落在了南太平洋的預定海域上,而它的精確程度就好像是在500米之外用手槍打中了一隻蚊子,自此中國成為了繼美國和蘇聯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掌握洲際導彈技術的國家,中國具備了發射高軌道人造衛星的能力。

  1984年4月17日,當夜幕徐徐降臨時,昆明市的很多市民已經早早的守護在為數不多的電視機前。當天晚上7點,通過“東方紅二號”實驗通信衛星傳回的信號,他們第一次看到了中央電視臺時時直播的新聞聯播,在此之前他們要等上七天之後才能看到這檔節目,這是我國第一次利用自己的衛星進行遠程通信,中國的應用衛星開始走上了蓬勃發展的道路,它在許多關乎國際民生的重大事件中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基於衛星回收技術上的空間實驗成為了各國研究的熱點,太空越來越成為了一個巨大的市場。

  1985年10月,中國政府宣佈“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將會投入國際市場,負責承攬國內外用戶的商業發射任務,自此中國的航天事業進入了一個參與國際航天市場領域競爭與國際太空發展同步的時代。

  1990年4月7日,中國自行研製的“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基地把美國製造的“亞洲1號”通信衛星送入了預定的軌道,而這也標誌着中國航天發射服務開始走向了國際市場。

  1992年8月14日,是一個讓中國人自豪而驕傲的日子,就在這一天“長二捆”運載火箭將美國製造的“澳賽特B1”通訊衛星準確的送入了預定軌道,對於中國航天人來説,這一時刻標誌着他們順利轉型,成功的走向了市場。迄今為止,“長征”系統火箭已經成功地把多種實驗衛星、科學發行、地球觀測衛星、氣象衛星和通信衛星送入太空,為巴基斯坦、瑞典、菲律賓、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提供了商業發射服務。

  1999年,“長征”運載火箭家族又增添了一名新的成員——“長征二F”,它承擔着一項特殊的使命——把中國的第一艘飛船送到太空。

  從嫦娥奔月的動人傳説到敦煌飛天的美麗壁畫,從明代人萬戶飛天到早期的“曙光號”飛船,中華民族的飛天之路經歷了千年夢想一步步走向現實。

  中國進行載人航天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70年代初,在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之後,就開展過有關載人航天的研究,當時曾經將飛船命名為“曙光一號”,但是在進行了一段時間的探索之後,鋻於各方面的條件尚不成熟,這個計劃被迫擱淺。在經過了多年的反復論證之後,1992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正式啟動,為此研製了載人飛船和可靠性運載火箭,同時開展了一系列航天醫學和空間生命科學的研究,並且選拔了預備航天員研製了一批空間遙感和空間科學實驗裝置,這項工程後來被命名為“9.21”工程,它是中國在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規模最龐大、技術最複雜的航天工程。“9.21”工程上馬之初,中國既沒有研製經驗也沒有實驗設備,可是我們雖然起步晚,但不能落後,成本雖然低,但質量要高,在別人的飛船上天40年之後,中國飛船從起步那天起就註定了要走一條創新之路,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航天人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取得了一項項又一項技術突破。

  從1999年11月20日,“神州一號”無人飛船發射成功到2003年10月16日“神州五號”飛船首次載人飛行成功,僅僅用了四年的時間,中國創造了世界航天史上的奇蹟。

  載人航天工程由七個分系統組成,包括航天員系統、飛船的應用系統、載人航天飛船系統、運載火箭系統、發射場系統、測控系統和着陸場系統,其中載人航天飛船系統是核心所在。通過無數次的計算、論證、驗證,航天領域的專家們提出飛船的總體構型應為“三艙一段”,即由推進艙、返回艙、軌道艙和一個附加段構成。“三艙一段”的設計方案包含了把航天員安全放在第一位的設計思想,還有獨具特色的應急救生系統,一系列極富創意的構思以及一整套完善的質量保證體系成就了中國飛船震撼世界的力量和輝煌。

  1999年11月20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新建成的載人航天發射場,新研製的“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早已靜候在發射架上,這是一次在中國的航天史上非同反響的發射,這枚被命名為“神箭”的火箭是專門用於發射載人飛船的新型大推力火箭,這次發射就是要檢測它的性能和可靠性。當天6時30分7秒,在“東方紅一號”衛星升空的29年之後遲到的輝煌終於來臨,中國第一艘“神州號”飛船在“神箭”的托舉下騰空而起,承載着中華民族的千年夢想飛向了蒼穹,奔向浩瀚的太空,中國成為了繼美國、俄羅斯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擁有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2001年1月10日,“神州二號”無人飛船發射升空,按照預定軌道在太空中飛行了將近7天,環繞地球108圈之後成功返回。“神州二號”無人飛船已經是中國發射的第二艘無人飛船。

  2002年3月25日,隨着指揮員的一聲令下,巨型運載火箭噴射出一團橘紅色的烈焰,將“神州三號”飛船平地托起直衝雲天,10分鐘之後“神州三號”飛船成功進入預定軌道。“神州三號”飛行實驗的圓滿成功來之不易、充滿艱辛,在發射場條件簡易、飛船船艙空間狹小,操作難度極大的條件下,參研、參視人員克服了重重困難,出色完成了飛船船艙內70多個插座的拆換,保證了3000多個結點各個導通,同時保證了飛船的質量和後續實驗的順利進行。“神州三號”實驗結果最終表明全系統工作正常,主要技術狀態與載人飛行狀態一致,完成了所有預定的實驗內容,實驗獲得了圓滿成功。

  9個月之後,2002年12月,“神州四號”飛船發射成功,中國人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離祖先的夢想如此之近。“神州四號”飛船的發射升空是中國載人航天的最後一次預演,也是載人航天工程實施以來技術要求最高、參試系統最全、難度最大的一次飛行實驗,同時它還面臨着一項嚴峻的考驗,在發射當天遭遇到有史以來罕見的嚴寒,最低氣溫接近零下30攝氏度,超過低溫發射條件將近10攝氏度,而且飛船的發射已經進入了不可逆狀態。

  在“神州四號”飛船返回艙內增加了兩把座椅,坐著兩個模擬的航天員,雖然不是真人,但是航天員的工作、生活和醫監、醫保所需物品,包括睡袋、航天服、太空食品,甚至在非預定地點着陸之後遇到意外情況時所需要的匕首、槍支、呼救設備等救生物品也都全都備齊。在前面三個型號的基礎上,“神州四號”獲得了進一步的完善,首先充分考慮到了航天員的安全性,“神州四號”進一步完善了救生功能,當飛船與火箭末極分離之後,為了避免運載火箭因為燃料沒有燃盡可能會撞擊飛船造成災難,將會由飛船發動機自動點火,拉開與運載火箭末極的距離加速逃逸,其次充分考慮了航天員在飛船內的舒適性,以及便於操作性。比如操作設備可用手持遙控器來遙控,研製配備了飛船內可調節亮度的照明燈,增加了着陸通風功能,增加了艙門快速檢漏,另外對艙內進行了適當的裝修,為航天員創造了美觀、舒適的工作、生活環境。“神州四號”飛船最終的成功發射,標誌着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經受住了無人狀態下最全面的飛行實驗考慮,同時創造了中國航天史上低溫發射的新記錄,也創造了世界航天史上火箭低溫發射的奇蹟。

  隨着“神州五號”發射日期的日益迫近,中國人千年的飛天夢想即將成為現實,美國波士頓《環球報》的一篇文章説:“我們應該把“神州五號”視為一次機遇,我們應該歡迎中國人加入太空活動,然後接受他們不言而喻的挑戰,因為中國人無論如何都會到來,因此實際上我們已經別無選擇”。

  2003年10月15日,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即將展開萬眾注目的太空之旅。清晨5時20分,航天員在酒泉衛星發射基地的航天員公寓——問天閣舉行了出征儀式,胡錦濤等中央領導同志來到這裡,親切會見了首飛梯度的三名航天員。

  胡錦濤:

  我們預祝這次飛行取得圓滿成功,我們等待着你勝利歸來。

  楊利偉 中國航天員:

  感謝胡總書記和各位首長對我們的關心和鼓勵,感謝祖國和人民對我的培養,我一定不辜負總書記和全國人民的希望和重托,用最飽滿的熱情去迎接這次任務,我向總書記和全國人民保證堅決完成任務,不辱使命。

  總指揮同志,我奉命執行首次載人飛船飛行任務準備完畢,待命出征,請指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大隊航天員楊利偉。

  總指揮:

  出發。

  楊利偉:

  是。

  解説:

  10月15日6時15分,楊利偉坐到了用合成材料特製的座椅上,此時距離火箭發射還有2小時45分鐘,在艙內楊利偉進行了起飛前的各項準備,完成了100多個動作,地面指揮控制中心屏幕顯示楊利偉生理參數正常。

  神州五號報告

  神州五號請講

  返供氧閥已打開,完畢

  明白

  零號指揮員:

  各號注意,我是零號,一分鐘準備,50秒,40秒,30秒,20秒,10、9、8、7、6、5、4、3、2、1,點火,起飛。

  解説:

  17時26分,楊利偉渾厚的男中音清晰的回蕩在指揮大廳中。

  首長:

  祖國和人民期盼著你安全的回來。

  楊利偉:

  請首長放心,我一定努力工作,把後續工作完成好,向祖國和人民交一份滿意的答卷。

  首長:

  好,謝謝你。

  解説:

  18時40分,楊利偉在太空中展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和聯合國旗幟。

  楊利偉:

  和平利用太空,造福全人類。向世界各國人民問好,向在太空中工作的同行們問好,向祖國人民、港澳同胞、台灣同胞、海外僑胞問好,感謝全國人民的關懷。

  解説:

  楊利偉在太空中一共完成了200多項操作,與地面通話29次,拍攝了38分鐘錄像,寫了7頁飛行日誌。他在太空進餐三次,吃了小月餅、紅燒肉、魚肉丸子和榨菜,喝了茶水還有橘子汁,原計劃有五個小時的睡眠,他只睡了半個小時。

  2003年10月16日清晨,當祖國大地剛剛迎來第一縷絢麗曙光的時候,傳來了激動人心的喜訊,主着陸場指揮長用十分激動滿懷喜悅的聲音口號説“6時23分,“神州五號”飛船按照預定計劃準確返回了內蒙古四字王旗主着陸場”。6時54分,總指揮李繼耐在北京航天指揮控制中心宣佈,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圓滿成功。“神州五號”載人飛船的首飛成功,標誌着中國成為了世界上第三個能夠獨立開展載人航天飛行的國家。

  環繞地球14圈,用時21小時23分鐘,經歷了28次日升、日落,行程60多萬公里,楊利偉讓中國人的千年飛天之夢有了一個圓滿的結局。

  2005年金秋10月,中國載人太空工程指揮部宣佈,中國將於10月12日進行“神州六號”載人航天飛行,中國的飛天之夢將向更高的目標繼續前進。

責編:薛藍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