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大家》──矛盾浪尖上的智慧之旅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2月13日 12:16 來源:新華社

  “分享過去,分享光榮;感受大家風範……”2月5日22時10分,中央電視臺10套科教頻道大型人物訪談節目《大家》準時播出。

  《大家》開播于2003年5月18日,訪談對象主要是我國科教文衛等領域最傑出的知識分子,這期節目的嘉賓是“中國光學之父”王大珩。“這位成就卓著的科學大家卻從不愛上電視。”《大家》製片人李向東説,“自創辦之日起我們就開始聯絡,兩年半後王先生才同意採訪請求。”

  節目的許多嘉賓都和王大珩一樣,雖然有極高的聲望,但幾乎都淡泊名利不願宣傳自己。面對這樣的矛盾,《大家》從不放棄,迄今已有100多位各學科泰斗級人物走進演播室,製作播出130多期節目。

  “大家”既指少數著名專家,又指一定範圍內的所有人,而《大家》則努力讓個別的“大家”走近大眾。節目從命名開始,就顯露出在矛盾中行走的足印。讓“大家”講述平常事,提高收視率但更堅持節目品質……支撐《大家》在矛盾浪尖上駐足的,是傳媒人的社會責任。央視科教節目製作中心總編輯薛繼軍説:“《大家》不僅是一檔電視節目,同時肩負著資料搶救、文化傳承與社會教育等任務。”

  “這些‘大家’中許多人年屆高齡,曾與世紀同行,他們的經歷匯總起來就可能是一部社會變遷史。”薛繼軍説,留下他們的影像資料,極具歷史與文化價值。需要提到的是,目前已有陳省身、王朝聞、啟功等七位曾接受採訪的“大家”辭世,因此有觀眾來信稱:“《大家》是一項文化搶救工程。”

  除史料價值外,薛繼軍認為,節目的最大價值來自其所面對的人物本身。堅持真理、民族氣節、愛國情結,這些名詞在他們身上不再是單純的概念:74歲的傳染病專家姜素椿在抗擊非典的一線經歷生死考驗,為人類戰勝非典摸索出寶貴經驗;大氣物理學家葉篤正放棄國外優厚待遇毅然回國,為中國氣象事業奉獻一生;美籍華裔科學家丁肇中第一次讓漢語致辭聲在諾貝爾獎頒獎典禮大廳響起……

  面對這些分量極重的人物,《大家》沒有把他們神化,而是從常人的角度挖掘他們成功之處。薛繼軍説:“我們就是讓‘大家’講述他們的成長經歷,談他們的思想碰撞,通過他們的故事去感染人、影響人。”一位觀眾看了訪問美學家王朝聞的節目後來信説:“《大家》讓‘大家’從平靜、‘死板’的著作中生動起來,鮮活起來!他們無論是學問還是做人,都值得我學習。”

  作為現代電視傳媒人,《大家》的主創人員深知必須爭取更多觀眾,以爭取更大的傳播效果。但他們從不因此而改變《大家》的教育品格和文化品位,而是精心策劃每期節目。“我們堅信《大家》的巨大社會價值和吸引力。”李向東説。這種信念在幾千件觀眾的來電來信中得到了回應。

  兩年多來,《大家》的收視率穩步上升,影響力不斷增強。2005年9月,《大家》躋身央視一套,成為與《新聞調查》《藝術人生》等並列的七個央視精品節目之一。這是大家的眼光,也是《大家》的魅力。(新華社記者周婷玉、田雨)

責編:戴昕

相關視頻
精彩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