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科技頻道 > 《大家》 > 正文

應用數學大師──林家翹 

央視國際 (2005年03月31日 14:04)

  解説:在清華校園的中心地帶,有三棟新建的白色小別墅緊緊地挨在一起,這裡就是清華著名的大師別墅,現在,別墅裏分別居住著是國際應用數學大師林家翹、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和著名國際計算機學家姚期智。我們《大家》欄目從2003年開始,就聯絡他們之中林家翹先生的採訪,林老在海外身為美國科學院院士、麻省理工學院的資深教授,在國內,他又是中科院外籍院士、清華園聘請歸國的科學大師。但雖然擁有如此多的科學光環,林老卻從不接受媒體採訪,他説,總感覺自己沒有什麼可説的。今年88歲的林老這次走進我們《大家》欄目,是他首次接受電視媒體專訪。回到清華居住兩年多,他發現了國內大學的教育和科研現狀存在很多致命的問題,這些促使他願意站出來説説話,作為當今應用數學領域首屈一指的大師,林家翹原來工作的麻省理工學院應用數學系,一直是處於全球領先位置,而他本人在海外也是桃李滿天下,但是重回清華,林老卻發現在這所國內一流學府,他應用數學的專業竟找不到合適的學生。


  林家翹:為什麼呢?因為這邊學生所得到的教育,根本跟應用數學不合。

  主持人:主要不合在什麼地方?

  林家翹:不夠廣泛。又能夠有數學能力,數學能力我要求很高,而同時呢,科學的了解要有,我對應用數學整個看法,就是把數學應用在科學,而科學呢,是物理、化學、生物不能分的。這兩個常常是在清華這個教學制度裏,他兩邊不會都有的。就説是中國這個教育制度就是,我一跟人家談,他們課程的設置,就是每一係來決定,我們需要學生,在國外不是的,國外MIT是有一個所謂的全校必修課,第一年級,或者第二年級給它念完,全校必修課是什麼?MIT已經實行幾十年了,就是這四門基礎科學,數理化生,每一個人都得要念一年。原來是生物只要念半年,現在恐怕生物要加強了,因為我們現在的校長,MIT現在校長是一個女的生物學家。

  主持人:她會更加重視生物學。

  林家翹:請她做校長,就是因為要重視生物學,反過來了,有這個政策,大家都決定,二十一世紀是生物學的世紀。這種跟著時代的改變,這一點就是我想中國跟的比較慢。

  主持人:那您怎麼來看國內的學生,他們的水平?

  林:有好的了。但是它限制,要跟大家一致啊,所以結果他受的教育就不對了。

  主持人:實際上也是您説的。

  林家翹:活動性太小。

  主持人:專業的空間太小,每一個專業劃得太細。

  林家翹:太細。所以它結果知道,很窄的東西,知道的比外國也許多,可是他對於學問整個的看法,整個的了解就不多。

  解説:對於林家翹來説,清華園,這個曾經非常熟悉的校園,這個曾經為他帶來無數夢想與理想的母校,現在卻已經有些陌生。1933年,年僅21歲的林家翹第一次走進了清華園的校門,當時他以全校第一的成績考入物理系。七十年前的清華園只是一個方圓幾百米的小學堂,但是,這裡卻匯集了一大批從海外留學歸國的著名學者, 這個時期,清華可謂是大師輩出,人才濟濟。當時林家翹所在的物理系尤其最為繁榮,近代著名物理學家葉企孫、周培源和吳有訓等人都曾經是林家翹的老師。

  主持人:在當時的情況下,您今天回頭來看,那在當時的那個水平,跟國外大學的差距,有多大?

  林家翹:比較小。

  主持人:比較小。

  林家翹:比如説有一位老師他做實驗,他在美國學的時候,是有跟他一批做實驗的一個人,當然那會兒有一個導師,也是大師。他們這兩個人做的實驗室一樣,整個工作組裏頭一兩個人。他回國他還繼續做那個工作,那個人也繼續做那個工作。

  主持人:那麼就是同一個起跑線上。

  林家翹:可是中國設備不夠啊,有一步他不能做,設備不夠。他已經在那做了,可是就慢了,結果那個人做成功了,得了諾貝爾獎。

  主持人:這跟條件也很有關係了。

  林家翹:這就跟條件有關係了。做的問題是一個問題。

  解説:林家翹所説的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的老師,就是後來為我國物理學發展做出過突出貢獻的科學家趙忠堯。在所有的老師中,對林家翹影響最深最廣的,是後來被稱為中國應用數學鼻祖的周培源先生。當時的周培源正投身國際上熱門的航空學,他首次在國內將數學應用到航空上,正是他,引導林家翹走上了應用數學的道路。

  林家翹:他送我去學航空,因為那會兒,1937年剛好日本人打中國了,所以大家都覺得中國很吃虧,就飛機根本沒有,所有的物理學家説愛國,就應該學航空,所以我跟他,至少學航空關係的問題,就學湍流問題,

  主持人:您覺得周老給您留下最寶貴的東西是什麼?

  林家翹:最寶貴的東西就是治學的態度,主要是治學的態度,我覺得中國現在就是沒有把最好的治學態度教給學生。

  主持人:這比知識要重要。

  林家翹:知識就是,處理知識,如何處理知識,如何要不斷學習,學無止境,中國也會説的,實際並不難地做。

  主持人:這個好像也很難做到。

  林家翹:很難做到。你自己就在這上努力。

  解説:對於林家翹來説,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的清華園是學習的天堂,能聆聽大師的教誨,能感受學術的繁榮。2002年,林家翹回到清華之後,著手建立了周培源應用數學研究中心,以當年老師的名字命名,不僅是對已逝恩師的懷念,更是對七十年前清華園的深切留戀。

  林家翹:這就是説大學要走向一流級大學啊,走到舊的清華那種情況就不容易啊。因為人那麼多嘛,現在數量一大就很難,每個人能得到的注意力就小了。

  主持人:您現在給本科生開課嗎?

  林家翹:我現在在考慮,楊先生不是給本科生開課嘛,我們都感覺到同樣的問題,就是現在中國的問題,大,好像把大當作一個好的地方,其實過大是不好。MIT這當然比清華名氣要大多了,MIT的學生比清華少得多。

  主持人:所以它有條件去做這個質。

  林家翹:所以MIT才有條件去做質,學生的質量也得對,教師的質量也得對。那你找那麼多教師,收那麼多學生,你怎麼樣維持質量,這是個大問題啊。這一點是我覺得,我最擔心的一件事情。比如説,這本科生是不是有大的講課。

  主持人:會有一些大課

  林家翹:大課。

  主持人:這種大課對我們來説,太大了,幾百個人去上。

  林家翹:可是你知道,MIT,大師給本科生,一年年級本科生大課講演。然後講演以後呢,然後呢,由助教去分小組去教學生。

  主持人:您在MIT給本科生講課嗎?

  林家翹:我在MIT,後來我得的這個地位也是可以不必教書的,可是我教一個本科生課,我沒教到一年級,教三年級課。清華要是照我們的要求標準,這麼大,達到我們的要求標準不得了了,世界上不得了的一個出名的學校了,重要的學校了,這不可能,我們知道這不可能。

本篇文章共有 2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