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承東啟西 崛起中部
央視國際 (2004年07月12日 20:16)
專題:經典中國
CCTV.com消息(新聞聯播):1923年,武漢爆發了震驚中外的“二七”鐵路工人大罷工,1927年,黨的八七會議在這裡完成了中國革命的歷史性轉變。步入新世紀,這座擁有光榮革命傳統的老工業城市,又鋪架起承東啟西的中部崛起之路。
記者出鏡:我身後這片新的工業區,就是武漢的光電子産業基地,這個不滿四週歲的小字輩,生産的光纖、光纜能繞地球800多圈,佔據了全國市場的半壁河山,産銷量居世界第三。
在這個人稱“中國光谷”的地方,雲集了500家來自世界各地的光電子企業,光纖、光纜、光源器件的三大核心技術在這裡誕生。三年來,園區累計完成科工貿總收入1490億元。
伍裕煜老人在武漢生活了九十年,看到城市日新月異地發展,老人感慨萬千。武漢作為近代民族工業的發祥地,曾經創造了無比輝煌的過去,舉世聞名的“漢陽造”風光了一個世紀,漢陽鐵廠的鋼軌托起縱貫南北的鐵路。而在解放前夕,伍裕煜代表武漢市地下黨到北京遞交了一份接管武漢的清單,當時已經沒有幾個能運轉的工廠,曾經是湖北最大造船廠的湖北機械廠只剩下了斷壁殘垣。
武漢市離休幹部 伍裕煜:當時接管的時候,工人都已經散掉了,機器設備全部都銹了,一個廠房有屋頂,一個廠房上面的一截墻都沒有了,這樣的工廠你要讓它生産要費很大的勁,但是我們在武漢市接管的時候這是第一個恢復生産的。
解放後,面對百廢待興、百業待舉的窘境,武漢迅速開始了艱難的經濟復蘇。在國家的“一五”重點投資的156項基本建設項目中,布點武漢及周邊地區的有武漢鋼鐵公司、武漢重型機械廠、武漢鍋爐廠、武漢造船廠等20多項,支撐起年輕共和國的“經濟大廈”。
武漢大學教授 伍新木:短短五年時間,共産黨帶領江城人民把一個百廢待興的武漢變成一個欣欣向榮的工業化城市,這是共産黨帶領江城人民創造的一個奇蹟。
當初半間廠房和一堆銹鐵的工廠,今天生産出了三峽工程的“天下第一門”,建造了十多座大型鋼結構橋梁。作為新中國第一個大型鋼鐵集團的----“武鋼”,從當初的一爐鋼到現在的年産鋼800多萬噸。汽車工業在武漢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華中地區最大的轎車生産企業--神龍集團在武漢紮根結果,年産轎車15萬輛。2003年以來,武漢推出製造業重大項目107項,總投資達552億元。武漢也提出重振製造業,工業興市的發展目標。
武漢市市長 李憲生:具體來説,就是改革“武”字頭為主體的這樣的一些大型的工業企業,進一步搞活我們的中小企業,實現我們這個老工業基地的振興,使武漢在中部地區率先實現崛起。
利用九省通衢的優勢,武漢又開始了新一輪的發展,長江黃金水道與京廣、京九等鐵路交會,京珠、滬蓉等高速公路在武漢會合,武漢成為全國最大的水陸交通樞紐。隨着中央“中部崛起”戰略的提出,作為中部地區唯一的特大型城市,武漢正以“得中獨厚”的區位優勢,加強與周邊20多個大中城市的合作,興建城市經濟圈,發揮承東啟西、連接南北的獨特作用。
責編:陸玨如 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