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鬥在特殊“戰場”的中國DNA鑒定專家
央視國際 (2005年01月05日 00:22)
專題:東南亞南亞海嘯
新華社曼谷1月5日電通訊:戰鬥在特殊“戰場”的中國DNA鑒定專家
新華社記者袁原
白沙椰林、海水藍天。閒適舒緩的海島風情近3年來為泰國南部攀牙府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歐美游客。而如今,這裡卻是另一番景象:攀牙府長區寺附近的空氣中瀰漫着屍體散發的腐臭味,經過此地的人要麼戴着口罩,要麼用頭巾或衣袖捂住口鼻,企圖阻擋四處瀰漫的令人作嘔的死屍的氣味。空中飛過的軍用直升機、來來往往的冷藏車、載有棺木的貨車和四處搭建的遺像佈告欄、消毒物品發放處、免費食品供應點等,讓人不敢相信這原是一片美麗的風景區。
就在這樣的環境中,中國DNA鑒定專家同泰國、澳大利亞和歐美等國的法醫專家一起開始為海嘯遇難者遺體做法醫病理檢驗,提取供辨別身份用的DNA樣本。對於正在拼搶時間記錄海嘯死難者資料的各國法醫專家來説,時間非常寶貴。當泰國國內外家屬迫切希望得到親人下落的時候,上千具屍體在海水浸泡和烈日暴曬後腐爛變形,確認遇難者身份變得更加困難。
“由於泰方需要,我們現在只能做一些前期準備工作,還沒有開始DNA取樣”。午休時仍然穿戴有消毒罩衫的李黎告訴新華社記者。她身旁另外兩名隊員於曉光和陳寶獻身上的衣服也全都被汗濕透。
“從決定到這裡救災時,我們就做好了在最惡劣環境工作的心理準備”。中國專家組成員李黎告訴記者,儘管如此,專家組的隊員們也承認,災區的實際情況比自己想像得還要嚴重。
印度洋海底地震後,海嘯襲擊了泰國西南沿海6個府。目前已經確認造成近5000人死亡,4000多人失蹤,其中近半數的死亡者可能是外國游客,為屍體辨認增添了難度。面對國內外眾多失蹤者家屬的查詢,泰國政府承諾,確認死者身份之前,決不擅自火化或埋葬遺體,這使本來就困難重重的救災工作變得更加艱巨。
在災情最嚴重的攀牙府拉克島發現的3000多具屍體大多被送往緊鄰的德古巴縣幾座寺廟內存放,長區寺就是其中之一。長區寺目前存放有1500多具屍體,其中許多都是露天擺放。來自各國的法醫和志願者正爭分奪秒地標示屍體、搬運乾冰、調遣冷藏車,趕在屍體徹底腐爛前留下供日後辨認的物證。
由於冷藏設備有限,上百具屍體挨個兒停放在廟裏的露天空地上。進入消毒隔離工作區約2到3米寬的狹長通道上也擺滿了屍體,法醫們得先步行穿過這些屍體,才能到達屍檢工作臺。經過近一週的海水浸泡和烈日暴曬後,所有屍體都已嚴重腐爛變形:軀幹和四肢腫脹短粗、皮膚烏紫青黑、面部特徵和發色完全無法辨認。
在中國專家工作過的邦莫寺,甚至沒有一張專供屍檢用的工作臺,所有工作人員只能在停滿屍體的空地上,逐一彎身記錄死難者遺體的各項資料。距離停放屍體不到10米的簡易鐵棚內擺放着有限的塑料桌椅,是來自各國的志願工作者休息和用餐的地方。
中國專家組成員於曉光對記者説,平時工作中也經常到車禍現場取樣,但還是第一次經歷這樣大規模的屍檢,面臨如此嚴重的腐爛屍體。他説:“看到現場的這種情況,我們惟一想的就是盡可能地幫助人們。”
屍體編號是一項絕對艱苦枯燥的任務。開始工作前,隊員們要戴上一次性帽子、手套和兩層口罩,穿上棉質罩衫,挂上塑料圍裙,換上公用塑膠雨鞋,然後在32攝氏度的高溫下為變形的屍體拍照,解下死者隨身佩戴的飾物,測量體長,掰開腐爛的口腔察看牙齒,然後給屍體挂上標籤。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日後的DNA取樣工作不重復,檢測結果準確。
一直跟隨在現場協調、翻譯的使館官員李達飛向記者描述,有的屍體腐爛的很嚴重,打開口腔的時候還有蛆蟲爬出。然而,每當記者問到條件怎樣、工作是否辛苦時,幾乎所有成員都回答説:“還行,來的時候就做好心理準備了。”中國專家組領隊鄧亞軍告訴記者,“我們只希望能扎紮實實為救災做點事,我們來了就是想多工作。”
責編:趙國臣 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