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點新聞]海地局勢惡化 外國人士加緊撤離
央視國際 (2004年02月26日 11:00)
專題:海地反政府武裝叛亂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CCTV.com消息(10:00新聞):由於反對派武裝可能隨時發起進攻,海地首都太子港的局勢目前十分緊張,一些地區已經出現了劫掠商店等混亂現象。政府的支持者加緊在太子港的街道上構築工事,而目前還滯留在太子港的大部分外國人正在抓緊撤離。
現在在太子港,整夜都可以聽到槍聲,許多商店在晚上遭到搶劫,貨品被洗劫一空。為了準備可能與反對派武裝進行的戰鬥,政府的支持者加緊構築工事,他們用廢棄的汽車、輪胎以及石頭在主要街道上設置路障,建造射擊掩體。在太子港的大部分外國人也正在以最快的速度撤離這座城市。
目前,反對派武裝已經控制了海地的第二大城市海地角以及部分北部城市,海地總統阿裏斯蒂德此前曾警告説,一旦反對派武裝向首都太子港發起攻擊,將造成數千無辜平民死傷。
25號,海地反對派拒絕了國際代表團提出的斡旋海地危機的“和平計劃”。雖然反對派聲稱他們隨時都可以進攻太子港,但是國際社會仍在為和平而努力。按照計劃,一個反對派的代表團應於25號前往法國首都巴黎,接受法國政府的調停。但目前太子港機場已經陷入混亂,代表團的出行計劃可能會受到影響。
海地目前的政治危機是由於反對派要求現任總統阿裏斯蒂德下臺引起的。到目前為止,已有大約70人在武裝衝突中喪生。
法國提出解決海地危機五點建議
法國外長德維爾潘25號提出解決海地危機五點建議,這五點建議是在加勒比共同體解決海地危機和平計劃基礎上提出的,包括:迅速在海地部署維和人員、為海地準備總統大選提供國際援助、提供國際人道主義救助、向海地派遣人權觀察員小組和制定海地重建長期計劃。這五點建議將在徵得加勒比共同體和美洲國家組織支持後,提交給聯合國安理會。
德維爾潘當天宣佈他將於27號在巴黎與海地政府和反對派代表會晤,為解決危機進行斡旋。
新聞分析:從海地局勢動蕩看發展道路的選擇
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海地這個加勒比島國兩次成為國際社會的焦點:除這次嚴重的政治危機外,另一次是1994年美國出兵海地,使流亡國外的民選總統阿裏斯蒂德回國復職。近10年間,海地的政治體制沒有變化,海地仍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海地自身的發展也走進了一個“怪圈”:“民主體制”下的政治運作成為引發危機的導火索,貧富矛盾成為局勢動蕩的根源。
1997年至1999年間,海地總理一職空缺,政府陷入危機;2000年5月的立法選舉遭到大多數反對黨抵制,引發政治危機;2000年11月,阿裏斯蒂德在大選中獲勝再次當選總統,反對派指責選舉存在舞弊行為,結果造成朝野嚴重對立,並導致總理辭職和內閣改組。政局混亂致使政府政令難行,貧富矛盾無法得到緩解,社會貧困化加劇,民眾的不滿情緒日益增多,最後導致當前的危機爆發。
對此,幫助海地恢復“民主”的美國並未表現出積極的態度,這多少反映出它的“尷尬”。美國歷來視拉美為其後院,海地距美國南部的佛羅裏達州僅965公里,海地危機並非與美國的利益無關。但是,在重兵護送下恢復的“民主”在10年後卻産生出現在的這種“怪胎”,是美國始料未及的。美國也無法對危機中的任何一方表示支持:美國國務卿鮑威爾明確表示美“拒絕民選總統被武力趕下臺的主張”;但美國又對阿裏斯蒂德在“民主”體制下的做法感到不滿,白宮發言人麥克萊倫表示:“海地治理的方式當然需要出現變化。”
海地危機的發生並非偶然,它凸現出一些拉美國家在選擇自身發展道路的某些“誤區”。縱觀海地10年來的歷程,人們不難發現:一個國家甚至一個地區必鬚根據自身的具體情況和面臨的現實問題選擇自己的發展道路,而照搬某種政治體制、經濟模式或價值觀念往往導致嚴重後果。
責編:張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