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國際新聞 > 正文

評論:布什被重新拉進伊拉克武器“情報門”

央視國際 (2004年01月30日 13:10)

  中國日報網站特約評論員文章:2004年1月27日,布什政府自己任命的伊拉克武器核查首席官員戴維凱在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作證時指出,薩達姆政府在伊拉克戰爭以前並沒有擁有或者繼續研製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凱傷感地説:“我們幾乎所有的人都錯了,這肯定包括我自己。”由此看來,布什政府長時間以來竭力讓世界相信薩達姆藏匿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做法,只不過是為美國的伊拉克政策披上“皇帝的新衣”。現在,凱用自己的良心將這件本來就不存在的“皇帝的新衣”徹底扒了下來。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 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説法可以休矣

  只要關心伊拉克戰爭的人都知道,2002年9月到2003年11月的一年多時間裏,布什政府的主要官員都在喋喋不休地告訴世界,薩達姆政府一直在不斷違背各項聯合國對伊問題決議案,繼續研製、生産和部署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此,布什政府不相信根據聯合國1472號決議所設立的伊拉克武器核查小組和國際原子能機構,拒絕兩機構發表的三份核查報告,最後未經聯合國授權,以必須軍事解除伊拉克武裝為名,發動了伊拉克戰爭。現在事實證明,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只是一個“謊言”,而戳穿這個“謊言”的不是別人,正是美國自己任命的伊拉克武器首席核查官。

  凱在美國開始伊拉克戰爭後不久就隨美軍進入伊境內,並從2003年5月到2004年1月帶領他手下的1000多名核查人員進行了9個月的辛苦工作。即便沒有“挖地三尺”,至少美國能利用的所有手段都試過了,還可以無障礙地對伊拉克科學家進行質詢,但結果卻是凱1月27日在參議院軍事委員會説出的那番話。

  圍繞着布什政府是“錯判”、還是“誇大”或者“編造”伊拉克擁有違禁武器的政治風波,從2003年8月就已開始出現了。但凱1月27日的證詞以一種更強有力的方式重新捅開了“情報門”問題。

  首先,作為美國在伊首席核查官,凱説他敢肯定伊拉克沒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這等於給出了一個權威的“結論”;其次,凱説,“幾乎所有的人都錯了”。那麼,究竟是什麼性質的“錯”,白宮、五角大樓、美國情報機構以及負責處理這樣問題的國家安全事務委員會,究竟又各自犯了什麼樣的“錯”,誰又應該為這樣的錯負總責?再加上2003年12月美國前財政部長奧尼爾爆料説,布什政府在2000年1月上臺後不久就想發動對伊戰爭,“情報門”問題究竟是布什政府的情報分析錯誤,還是為了對伊動武而人為製造的“煙幕”?顯然,這“潭”水太深了。

  & 布什政府以退為進、堅持不認賬

  無獨有偶的是,就在凱公開在參議院作證的時候,英國發表了獨立法官的“赫頓報告”。這份報告雖然認為英國首相布萊爾辦公室對英國武器核查專家戴維凱利之死不承擔什麼責任,讓布萊爾渡過了他執政以來的又一次政治危機,但“赫頓報告”並沒有證明布萊爾在英國鼓吹和煽動薩達姆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問題上是“清白”的。説到底,凱利的自殺是美國和英國不惜為伊拉克戰爭製造“武器謊言”的悲慘受害者。

  在懦弱的凱利因為對記者説了“真話”倒下之後,堅強而又正直的凱成為了美國“講真話”的英雄。1月28日美國《華盛頓郵報》的社論標題就是“凱先生講了真話”。該社論的第一句話就提到“為他的勇氣而讚美凱”。要知道,凱曾在2003年4月公開説,一定能在伊拉克找到生物和化學武器,而凱今年1月27日的證詞糾正了自己的錯誤。

  也許是受了凱利事件的啟發,也許是深知揭示真相是重大的歷史責任,2004年1月中旬,戴維凱回到美國後不久就提出了辭職報告。雖然凱辭職的公開原因是,他抱怨説他領導的核查小組得經常在伊拉克幫助搜剿叛亂分子,因而工作大受影響,但是問題很清楚:當凱接到了美國參議院的聽證通知、自己又不願替布什政府“隱瞞”什麼的時候,他只有選擇辭職。辭職是讓他可以在參院聽證會上講真話的最好辦法。

  布什政府知道無法封住凱的嘴,為了避免政治被動,提早在1月25日宣佈了布什政府的新立場:美國經過調查發現薩達姆時代的伊拉克基本沒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1月27日,布什總統在被問到他如何回應凱的證詞時,對伊拉克是否有違禁武器故意避而不答。這對向來信誓旦旦地説一定能在伊拉克找到違禁武器的布什來講,已算是有了實質性“退卻”了。但布什仍強調咬緊牙關、竭力辯解發動伊拉克戰爭的正確性,強調薩達姆“對美國和世界構成了嚴重並且是聚合性的威脅”。要知道,在幾乎一個星期之前布什發表《國情咨文》時,他還沒有松口,引用“凱中期報告”指責薩達姆繼續在研製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但凱的這份報告説得很清楚,即便是有一些證據説明伊拉克仍在做著什麼“研究”,但基本“毫無進展”,很大程度上是伊拉克官員為了騙取薩達姆撥款的“理由”。

  & 凱的證詞到底有多大殺傷力?

  凱的證詞究竟會在美國政壇投下多大的“炸彈”目前還很難預料。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凱的立場再一次讓布什政府陷入了完全難以自圓其説的尷尬處境。

  民主黨借機發難是必然的。對2004年11月總統大選來説,這肯定是一個難以回避的尖銳的政治議題。美國參議院民主黨領袖達施勒在聽到凱的證詞後已經表示,民主黨要求成立一個獨立的委員會,來調查《2002年美國國家情報評估報告》。正是這份匯集美國各情報單位的資訊、具有權威性的情報分析文件斷言薩達姆有“違禁武器”,並提出了現在看來是“笑料”的所謂證據。但布什政府對民主黨的這一提議表示冷淡。因為獨立委員會調查的結果是否會有新的重磅炸彈出臺,還未必可知。如果伊拉克武器問題上的“情報門” 事件越鬧越大,那麼,這無疑將對布什大選前景投下濃厚的陰影。

  另外,伊拉克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問題已經削弱了布什政府在美國公眾中的信譽,對布什政府團隊的誠信問題具有很大的殺傷力。從2002年9月以來,布什及其政府成員多次在不同場合斬釘截鐵地告訴美國人民,美國政府“確認”薩達姆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這些話白紙黑字地被媒體和政府文件記錄在案。現在,美國自己的核查人員找了9個月,突然發現從一開始就“搞錯”了,布什政府又如何洗涮來自國內外對自己執政能力的懷疑和指責?至少,布什政府內閣中的若干成員要成為“替罪羔羊”,美國情報部門的工作能力和公信力都將大打折扣。

  現在來看,布什政府準備“死扛”,想頂多落個“情報判斷有誤”的罵名匆匆過關。但問題是,如果情報部門被“逼急”了,再次提出並證實布什政府內部有人在情報上“做了手腳”,或是讓民主黨真“嗅”出了問題,白宮又如何收場?(中國日報網站特約評論員,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 朱鋒)

責編:范小利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